一百年前从事小学教育的叶圣陶

2013-07-23 12:48叶永和蒋燕燕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叶圣陶学校教育

叶永和 蒋燕燕 /文

(作者系叶圣陶先生之孙、孙媳)

楔子:

今年是爷爷叶圣陶从教101 周年。

1912 年的3 月6 日,17 岁的爷爷开始担任小学教师。

从他16 岁生日的当天开始,爷爷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感谢爷爷日复一日的坚持,正是这些日记,让我们有幸能够了解,虽然叶圣陶一生看重教师这个职业,但“做教师”并不是他当年的理想。庆幸这些日记在战火中幸免于难,正是它们,完整地还原了100年前初为人师时的叶圣陶每天点滴的经历和感悟:他经历了种种境遇,他有过许多困惑,他面临过失意和无奈,他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他也尝到过成功的喜悦……

每次读爷爷的故事,我都会因为他的难过而难过,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那时的孩子,那时的教育,那时的人和事,我们将其一一整理并讲述出来,相信今天的你,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动。

叶圣陶(1912 年摄)

阴差阳错当教员初登讲台遭生戏

叶圣陶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正逢辛亥革命,他和同学们倾心关注国家的命运,希望毕业后能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做一番事业。中学毕业后,叶圣陶因家境清贫,不能继续求学,他和同学们去找中学校长袁希洛先生,希望校长帮助他们就业。袁校长是同盟会会员,曾积极参与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袁校长深知袁世凯篡权当了大总统之后,现行政府仍然是一个腐败专制的政府,他不愿意看到这些单纯朴实的学生为这样的政府服务,便建议他们去做小学教师。在袁校长的协助下,同学吴湖帆的父亲吴纳士(时任教育课长),任命叶圣陶等七人做公立小学的教师。叶圣陶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品质高尚的人,培养新人的基础正依赖于他们,这其中的乐趣是没有穷尽的,而且与同窗好友共同研究教育,一定可以促进教育的进步。

叶圣陶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国文老师胡先生。胡先生说:“小学能否教好,全凭教师的经验。初做教员是不会顺利的。但是如果能够细心研究,获得经验也不难。浅言之,先要学生明晓学习的科目和目的,这样就能坚定学生和他的家庭对上学的信心;坚定了信心,学生才会好好学,就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影响到他的家庭;这样几十个家庭就可以改变旧有的不良习惯,其余的家庭也会随之效法,这个责任可不轻浅啊!”叶圣陶和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觉得做小学教师虽不是他们的志愿,但是这个职责并不“轻细”,只有在工作中去“找寻乐趣”了。

新教员还没有上任,一些被解职的旧时代教员就在茶馆酒肆议论纷纷,发泄不满,说新教员的闲话。叶圣陶以为,他们所以怨恨,都是为了生计,却把教育的前途视为身外之事,不反省为什么会被解职,还骂人以泄私愤,气量也太小了。这些流言蜚语让叶圣陶初次尝到了涉世的艰难。

开学之前,叶圣陶到他任教的言子庙小学观察了学校的环境,认为“教室尚称清洁完全,唯光线不甚畅亮也”。算上他,学校一共有三位老师,其中一位兼校长。他被分配做一、二年级的教师,每周教国文17 小时、算术五小时、修身课两次,还要兼教其他年级的课程。后来,新生多了,学校又分来了一位教师,把一、二年级分开,让叶圣陶教二年级。

1912 年3 月6 日,是叶圣陶从教的第一天。学生们看到新来的老师都窃窃私语,说他个子“短小”,不像教员。叶圣陶报之一笑,“人之以貌取人也”。他看到聚在一起的学生们“儿童之态各殊,而各自多趣”,也不免喜欢。

课堂上,如果老师不在,教室里就 “嚣乱不堪”,老师一到,学生们就安静下来。叶圣陶认为,如果老师不在,学生也能够“谨守规则,举止安详”,才是可贵的。他责备自己“不能使诸生有自治能力,思之只益汗颜耳”。一次,为四年级上课,“课堂次序杂乱已极”, 叶圣陶为这班学生叹息,感到他们忘记了到学校是干什么来了,“余实深为之悲焉”。

开学后,新课本还没到,上国文课时只能温习以前的旧课,学生们读书时“清楚节奏,和谐听之,至堪喜也”。到上算术课时感觉就不一样了。班里的学生水平不一,来自私塾的学生,从来没有学过算术,连一到10 这些数字都不认识。要让一个年级的程度达到一致,“颇费心思”。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也时好时坏。上修身课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们毫无倦态,教师说到诙谐处,他们也兴高采烈。一到做算术练习,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的学生还抄袭别人的答案。叶圣陶认为,“塞责者,殊为弊病,当有以杜绝之”。

一连几天重复温习旧课,学生们也觉得没意思。上课的时候,叶圣陶就和学生攀谈起来,“或询其家世,或为整衣裳”,或纠正学生的坐姿,“诸生于上堂时,每谈话或斜坐,殊无规则,故于第三时,令之静坐,一一为之校正其姿势”。他觉得“此中亦得有佳趣焉”。

初为人师不适应不甘落后自奋蹄

开学的第三天,刚刚离开中学的叶圣陶,想起当学生时的自由自在,和同学们指点江山,满怀着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如今却陷入教小学生的“牢笼”,不免有些无奈。想想自己从来没有感觉上学是件苦事,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一时也说不清楚。

放学后,叶圣陶常把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和教学的感想与朋友交流。他说:“我在教育上也不是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在实行的过程中,并不见有什么效果。知道怎么做而又做不到,还是等于不知道。像我这种性格,只是宜于推想道理,而不宜于实行。与其如此,可能到言论界更适合于我,也是我醉心向往的。”朋友们各自讲述教书的方法和心得,让叶圣陶感到大家都是“处世行事,不肯落人后面”的,自己做得不如他们好。

为了能上好课,叶圣陶颇费了些心思。上算术课时,他要给那些没有学过的学生补习,为了不让其他学生感到无聊,就在黑板上画一张有趣的小图,让他们“随意摹绘”, 这样“也大动各学童之欣跃”。

(1912 年3 月,编者注)六号,阴。晨起即至言子庙,则学生已有小半来,见余短小,则相与目余而私详,殆言余不像教员也。噫嘻,人之以貌取人也。既而丁钱二君至。新生之来者,则多随有家属,儿童之态各殊,而各自多趣。新旧生既尽至,数得百四十人左右。乃分级对孔行礼,余素主不尊孔,今乃亦对孔一跪而三叩,势使然也。礼毕,学生对教师作揖毕,令学生相对作揖,表亲爱也。更令学生入课堂。丁钱二君以本校章程一一讲示……

修身课是由教师自选题材进行演讲。叶圣陶经常根据学校发生的事情或认为应该让学生们知道的道理给他们上课。修身课的题目有“学校规则”、“整肃”、“亲和”、“博爱”、“自立”、“自治”“勿畏难”、“旅行”、“学校之容”、“独立性质”、“进取”、“知耻”、“戒迷信”等。他希望通过这些课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有时学生们听讲时“颇能静谧,似乎均能领会”:有时又“学生兴趣索然甚矣”。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讲课时的几种情形及体会:“讲‘学校之容’,随时校正学生容体之不端正者。此时课堂颇静谧,可喜也。”“讲‘独立性质’,为述鲁滨逊绝岛漂流事,诸生聆之,笑口咸开。闻所无闻,趣味弥永,固普通之心理,而于儿童尤为加甚,借此便利,语以古人懿行,为益多矣。” 在课上时,叶圣陶还给学生们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颇足兴起童稚之仰慕”;讲范仲淹在私塾学习的故事,学生们听得“笑口齐开”。他还给学生们讲武昌起义和刚刚过去的辛亥革命,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学生兴趣都跃然而勃发焉”。

叶圣陶愿意为孩子们多上这样的课,认为“吾辈为教师者,固必以鼓人情志为务也”。在讲“戒迷信”时,叶圣陶自以为“颇能道破迷信之无谓”,学生们却对老师所讲内容产生“至多疑问”。这让他体会到迷信习俗对人们的影响至深,甚至影响了儿童,“此害不除,社会魔障也”。对于怎么才能破除迷信,他感到茫然。叶圣陶认为,上好修身课不容易,学生还小,很多道理听不懂,道理没能明白,怎么能要求他们照着去做?是不是自己要求过高了呢?

一天,中学校长袁希洛旁听了叶圣陶讲课,对叶圣陶说:“你上课时宜多发问,你出自中学,中学情形与初等小学大不相同,不可不注意啊!”叶圣陶感激老校长的指导,“金玉之言,自当谨记,益见先生诲人不倦之概”。

对于国文课,叶圣陶也做了新的尝试。比如他让学生用白话翻译文言文,或者他讲演一段话,让学生写成文言文;在练习缀句时,他先作四句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其中每句空两个字,让学生填写。虽然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每句能够通顺,“亦颇可人意矣”。 因反复讲旧课,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兴趣,叶圣陶找出一册印本短文,选出其中一篇,先以白话讲解,然后让学生译成文字抄下来,再“讲之读之”。这样一举达到了三个目的,同时教授了“习字、作文与读法”。他认为这些方法很好,“将来细心研究必能令学生得益也”。

旅游是叶圣陶一生都喜欢的活动,在上中学的五年间,每年学校组织外出旅行,他都参加。他觉得学校组织的游园或校外活动,效果都不好,“反不如赴旷野,眺平林,野花闲草随手尽是教材,鸟音天籁入耳均生情感,则学童味永而获益多矣”。在言子庙小学,他经常给学生们讲旅游的故事,颇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对学生们说:“旅行是一件最有益的事情,如果你们在上操时能注意步伐,队伍整齐,我会选择风景最美的地方带你们去畅游。但是如果有人不认真学习又违犯纪律,到时候是不许去的。”于是“诸生兴跃然,态肃然矣”。叶圣陶认为,儿童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当有一个良好的目标于前方时,他们就会往那个方向努力。如果能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一定会获得诸多教育的良方。

一段时间之后,叶圣陶“自以为教授之法,略胜于前。因知此事只有经验,殊无定规也”。吴县公立师范讲习所学员到学校来试教,叶圣陶在教室旁听。他认为,判断一个老师教得好不好,看他的学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掌握知识。这些试教者初次上讲台,总是感到“手足无所措”,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其次,在管理学生上是顾此失彼,在教授上也是“讲东而遗西”。“管理教授两皆未合,恐致将学生更教坏焉”。他认为自己虽然还不能算一个好教师,但与他们比起来,到底是任职已足一年,还是有一定的“优长”。

欣赏学生童真趣教会他们做好人

叶圣陶的日记里,记录了许多烦恼,例如,怎样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是让他最头疼的事。一次上课,一个学生违犯纪律,叶圣陶很生气,用教鞭打了这个学生的头,把他打哭了。事后叶圣陶很后悔,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又一次,叶圣陶班上的学生用石头打破了另一个学生的头。投石的学生回家后遭到他父亲的责打,到学校又被校长打了手心。叶圣陶认为,打,总是消极的,除非打了之后他不再犯。他自责那天发生的事,是由于他教育不当造成的。

有时候,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告状有七八起,不是你骂我了,就是我打你了,教师 “仿佛任审判官”。下课时,也常有学生来告状,或形成两派互相攻击,这让叶圣陶很不快。他认为学生应当保持天真,相互之间偶有摩擦,应该一会儿就“云过天清,绝无芥蒂”。他把这些想法告诉学生。从表面上看,学生们似乎领会了他的意思,但是否有效他不知道。

叶圣陶给学生们讲到遵守规则时说:“我讲的意思一层层都很清楚,让你们知道这些规则;希望你们了解了规则还要时刻牢记;光记住还不够,还必须去做;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得最好,还必须要做得长久,而且不能再做错。”对这四层,叶圣陶自认为“至明且晰”,学生们听着好像也有所感悟。叶圣陶常常勉励学生要学会自治,管理好自己,同学之间见谁做得不好,要互相规劝,彼此要友善亲和。

在反复纠结的心境中,有些事也会让他心生感慨。一天,学生们要缴第二学期学费了,学生程生第一学期的学费还没有缴齐,听说又要缴学费,就对叶圣陶说:“我父亲没有钱,怎么办?”叶圣陶对他说:“既然这样,你可以缓些日子再缴。”接着又对他说:“你知道父亲没钱供你上学,如果你再不用心学习,怎么对得起你父亲呢?”程生听了趴在桌子上哭了。叶圣陶安慰他说:“你要记得,没钱缴学费最不足以感到羞耻,唯有不好好读书才羞耻啊!”程生点点头,擦干了眼泪,向老师鞠躬告辞。叶圣陶心想,程生会是个可教的好孩子。

然而美好愿望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天下午,发生了一件恶劣的事情,一个学生把学校退回的多缴的70 文学费放在书桌的抽屉里,结果被别的同学拿走了。铜钱没有标志,不易查清。对这样的事,叶圣陶也束手无策,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叶圣陶更喜欢孩子们童真有趣的一面。一天下过大雨,学校庭院里积水有一二寸深,微风吹皱自生小小的波澜,好像是个池塘。孩子们在旁边玩水,衣服和鞋都湿了,叶圣陶本想去制止,又想这是童性使然,也就罢了。孩子们拿着自己折的纸船,放在水面,以细竹撑着,缓缓前进;遇上水中的石头,纸船就停止不前了,学生们喊着“触暗礁了”,都鼓掌大笑。看到这情景,叶圣陶也觉得很有乐趣。转而又想:“儿童顽劣之举动,总多于此等纯出乎天真者耳。”

叶圣陶身体比较瘦弱,经常会感冒发烧。一次患水痘近一个月没有上课。等他病愈回到学校,班里的学生都来教研室看望他。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他仍忍着腰酸腿痛,强打精神上课。学生们上课“乃大安分”,这令叶圣陶十分感动,称此为“一大奇也”。“诸生潜感天心,亦以温静弗喧”,这一天的课“最称满意”。

月领薪金常自责妄自菲薄欲一哭

当时,教师每月的工资是20 块大洋,大洋上印有洋人的头,故叶圣陶称之为“番佛”。第一个月领到工资,引起了叶圣陶种种想法:因为家贫,这点钱并不嫌多。然而得到薪金是由于“有裨益之劳动行为”,而我作为教师,真正让学生受益了吗?一想到这里,“更将惶愧无地”,“以口齿之微劳而虚糜此二十番佛”,想想又“难以自为解嘲”。自己作为教师得到薪金,以为是“莫大之侥幸”,其实此中“至苦甚矣”——在这个行业中,我显得愚笨,不光是不合时宜,更不近人情。

在叶圣陶的日记中,常能看到他的自责:

“授算术时自觉甚无次序,学生欲得益自然至难,我深恐误诸生也,以后将思有以改良之。”

“上课之时殊无精采,课堂秩序亦杂乱不堪,总而言之惭愧而已。”

“今日精神不继,发言常觉疲劳。学生之勤勉学课,多由教师之精神换来,余精神似此,学生之状况可知,余负诸生矣。该死该死。”

“第一时讲修身,并未预备,敷衍称述,毫无精意。自任此席以来,此为最不堪矣,笔之以志我过。”

一次算术题比较难,一大半学生没有听懂,一遇到难题就不敢做了。叶圣陶自审是自己的教授不得法,耽误了这些孩子,“余罪重矣”。真希望“若辈慧心陡长,豁然大悟”,我提的问题,出的题目,都能答能作。那么“余心乃若脱重罪矣”。

一天,叶圣陶在放学的路上遇到中学同学蒋企巩。蒋企巩在农村的小学教书。因为正是旧历端阳节,农村小学放假,他回到苏州。二人在路边的茶馆喝茶聊天。企巩给他讲农村学校的情况,说他们学校的学生“性至诚朴”,课余时间学生们经常来找他玩儿,带着他到田头村角,看这看那;有时学生会采一束野花插在水盂中放在老师的书桌上;有时学生会把家中的果子带来送给老师,东西虽然小,但是“情弥深且真”。老师教导学生做人要洁身自好,不要靠别人鞭策和提醒。学生们“亦深铭肺腑,无或之忘”。学生们在游戏的时候互相谦让非常友好,老师所说的不仅都能做到,还会做得更好。学校虽在穷乡僻壤,但是乐趣颇多。企巩还说,村里邻家娶媳妇,特请老师为上宾入席。虽然吃的是农家粗茶淡饭,但是村民对老师的尊敬和情感,比上好的佳肴还可贵。叶圣陶听了“不禁神往”。拿自己与企巩相比较,觉得他性情温婉而柔和,非常适合当小学老师,“于余不如矣”。

在那段时间里,叶圣陶觉得当小学老师是“苦恼生涯”,教育与管理学生费精力,伤身体,自己如患上无形的病,时时产生悲观情绪。情绪极恶劣的时候,“见诸学生如见鬼魔,能早一日去,此则出地狱矣”,甚至“闻课毕之铃声竟同地狱中一声佛号矣”。在日记中他常常抱怨:“上课之时,诸生总是不静,待欲与之认真,又苦无此精力,抱积极主义者,自然应该渐渐劝导之,奈余已先有一消极主义,横梗心中矣。奈何奈何!”这种种烦恼令他痛苦不堪。

1912 年,叶圣陶作了九个月的小学老师之后,在最后一天的日记中对自己作了一个非常悲观的总结:“回溯此一年中我圣陶之命运,进步乎?退步乎?乐乎?忧乎?圣陶不配做小学教师,自知之人知之。而竟低头下气,强颜以做之,不乐也。可知圣陶无止境者也。而竟自封于此,日事教授闲荡之外他无所事,其无进步又可知也。呜呼,度此一年,我甚不乐之,我欲追而使之还,已是不及,奈何奈何!酒醒灯昏,我欲一哭。”

葫芦作伴心神宁教育革新无止境

尽管万般不如人意,教师还要继续做下去。新学期即将开始,叶圣陶换了教室。他在书中曾看到西方国家的教师把教室当作是日常起居的地方,教室装饰精美,学生也能从中得到极好的裨益。他和同事对教室作了整理,“乃颇生爱其课堂之观念”,看到整理的干净整齐的教室,“乐观渐生矣”。

寒冬过去,春天来了,“阳光放暖,胸随舒快”,学生意趣也随之勃勃有生气。叶圣陶一天连续上五课时也不感到疲倦,他认为这种精神与学生的精神相辅相成,“学生无春气,教师乃形萎靡矣”。

每当学生有进步,叶圣陶“已觉大增兴趣”。他认为“学生与教师之精神固互相提携互相竞进者也,其一方面失精神,双方斯俱失之矣”。

一次上课练习写字,一个学生磨好墨,看着墨端沉思,自言自语道:“墨也滴泪。”同学们都笑了。叶圣陶感觉“墨泪”二字实在是“新奇之极”,上课还是会有如此愉悦的时候。

一次,市公所总董潘君请全体小学教师开茶话会,在会上潘公说希望诸位老师要善于把教导儿童当作研究和实践教育的地方。这话让叶圣陶颇受启发,按他的理解,如果教给学生一字一物,他们只能记忆一字一物,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将来的教育事业都从这些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发展,“岂不重哉”。潘公的话使叶圣陶加深了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了解到教育要取得成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能立竿见影。会后校长拿来一本《日本小学要鉴》,意思是要仿照日本的管理方法整顿学校,这正是叶圣陶“梦寐求之者”。

学校的操场旁边有一块空地,叶圣陶提议带着学生搬去砖瓦种些植物,教师们都很赞成。同事钱选青划出区域请叶圣陶去看,沿墙沿篱可以种蔷薇、玫瑰之类;筑一个竹棚,可以种瓜豆;取庙中的碑石,躺倒作一个石台……选青布置得很周到,如果真这样做了,半年之后“杂艳且灿烂满目”,学生们在其间,陶冶美的情感,“性情或且导至于和蔼之极也”。

新学期,市里拨下经费,学校对校园做了改造,“格局一新,气象自异,设备之上略有进步矣”。 校中的艺植园重新做了规划,被分成若干区,选择能干的学生“栽培灌溉全皆专责”,将来以花木种得好坏作为业绩的评价,免得有始无终。工作分配给了学生,学生们很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到艺植园中“持钎携箕,翻土插花,弟助其兄,或助所邻,去砖瓦也,搜害虫也,状极忙碌,往而观之颇有趣味”。到了夏季,学校园中竹棚已结出葫芦,“玲珑玉翠,可爱甚焉”。叶圣陶摘下一个葫芦放在书桌上,“作书窗清,供用伴砚盂,意慵回顾其乐有馀”。

1912 年1 月9 日,草桥中学毕业班同学合影。(三排右一为叶圣陶,前排拿手杖者为校长袁希洛)

有一段时间,叶圣陶经常思考如何整顿课堂的精神和形式,“往往深夜自思种种设置,殊有兴味,竟尔忘睡”。可到第二天实施起来,大多达不到头天的设想,“则又爽然若失,如鲠在喉”。他告诫自己,只要肯在教授和管理上多加一些研究,即使只有一点想法,都会使教学有所进步。叶圣陶在给顾颉刚的信中写道:“唯念于教师职务得少(稍)尽精力,使醇醇诸稚展发神辉,亦此生一乐。虽今日所呈现象每不满昨日之所怀,所幸心存希望,即是一缕动机;此动机勃发,或有美满光明之时也!”然而他的这些希望,在守旧的言子庙小学受到了种种牵制,不可能实现。

在教书的过程中,叶圣陶渐渐发现教材是个大问题。国文课讲三大流域,材料新鲜,学生们从来没听说过,讲起来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为有兴趣,他们就肯用心听讲。然而其他教材“大多无味”,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渐渐地“厌倦”了。

一次华亭县教育界的人来学校参观,到叶圣陶的课堂上听课。学生们精神振作,他讲得振振有词,“手划口讲,自谓犹足过得去”。然而叶圣陶课前不预备,上课不拿教科书,“随心教去,如舟入大海,任其所之”。如果这些教育界的人以教课准则来衡量,必然会觉得不符合规定,然而此时他已经顾不了这些了。

叶圣陶在教授修身课时渐觉材料贫乏,他常常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自己练习编写多种材料。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讲了一个小说中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同乘一条船出海,不幸发生沉船,男孩为救女孩自己被淹死了。这个故事“情趣斐然,可生爱意慈心”。叶圣陶从不给学生们讲破敌杀人的事,以为那些都是“隐饫诸儿以毒剂”。

(1912 年3 月,编者注)十六号,阴。到校后依旧无所事事,仅观诸旧生之出入课堂,与夫读讲故课而已。有某生者于排队时口出异声,时全班正入操场操游戏,梦冈即止某生不许入,盖所以惩罚之也。余于斯时默察某生之行为,则静坐课堂,默诵课本,其用心殆异乎寻常。惩罚要在得其当,若梦冈之处某生则得其当矣,然某生亦可嘉也……

二年级学生换了新课本,生字多了,句子又长。叶圣陶为学生讲解,他们记不住,或者写错别字,或者读错了音,默写时错误率有“十之二三”,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更是“模糊不明”, 叶圣陶只好在放学后给他们补课,一直到他们练习熟了,才放他们回家。“正如铸矿铁以为利器,其工自艰。” 叶圣陶常为找不到好的办法“真焦灼也”。

叶圣陶和同事们在一起商榷教授国文的方法,认为一个字的用法,一句话的作法,虽然经过教师苦口劳舌反复讲明,学生却一会儿就忘记了。结果教者受累,被教者也没有掌握应得的知识。对于怎么做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同事们各抒己见,叶圣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改进的方法。而这些理想的方法,只有改变教材,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之后才会看到效果。叶圣陶“苦无一班特别学童以供余试验也”。

教学上的种种问题以及自己的苦恼,叶圣陶只能向同为教师的同学们倾诉。已经成为小学校长的章君畴与他有同样的感触,说:“如果能得到有钱人资助,我们就建一所学校,校舍只求适用,招数百个学生,分为12 级。我们心里怎么想就怎么教,现行的教育部规定和流行的教育法则,都与我们不相干。我们教师互相研究,认为可行就照着去做。我们要造就什么样的人,就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最终总会有良好的结果,这样才足以慰藉我们的理想和志愿。现在我们从旧有的学校半途接手,种种事情都难于改变。自己亲手创建学校,才可能遵循新的教育训练系统,精诚所至,不怕没有辉煌出彩的时候。然而这些也不过是徒劳的空想,有钱人哪肯为教育事业破费,这样的人恐怕全国都难找啊!”君畴所说的学校正是叶圣陶所向往的。创建新的学校,编写适宜的教材,研习新的教育系统,培养优秀人才,这些是叶圣陶和他的同学们的愿望和志向,然而目前这一切只能是空想。

《儿童世界》是郑振铎创办的我国第一个专供少年阅读的刊物。叶圣陶应郑之约,常为《儿童世界》写童话,成为我国现代最早写童话的作家之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叶圣陶也增长了一些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次与同事们讨论如何教授作文,校长和选青主张多读范文,使学生“豁然明了”,就能“贯通于一旦”。叶圣陶认为这固然也是一种方法,但这种设题作文仅适用于科第。如今已经没有科第了,必然期望能够实用,再沿用那些“陈格烂调”就没有必要了。问题出在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他想说的意思。他主张,说出口的为说,写出来的为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说的和写的就是什么。不必在练习的时候说今天写记事文,明天写抒情文,等等。意思能否表达清楚,能不能把这些意思整理得有层次,并且写成文字,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要让这些幼稚儿童拿笔写文章,就如同驾着没有舵的船,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去。

1928 年1 月,叶圣陶在绍兴的乌篷船上。

愤世嫉俗嫌旧礼百般无奈羡鞋匠

每学期开学这天,学校都要例行“分级对孔行礼”。叶圣陶素来不主张尊孔,他认为:对孔丘行礼,没什么道理,我多鞠几个躬没什么关系,学生心中印上这件“不明理由之事”则是大问题。对一件毫无道理的事情盲目去做,不是很没意思吗?学校祭拜孔位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虽然现在国制变了,但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没有变,叶圣陶认为这些是对儿童的毒害。

尊不尊孔孟,叶圣陶和顾颉刚有过多次认真的讨论。颉刚说:“孔子说的,都是专制帝王的脚本。李斯承袭孔子,辅助秦始皇统治愚弄老百姓,所以秦始皇焚书时留下了《论语》,这在《说文》的序里有记载,秦始皇认为这是禁锢百姓的有用的书。以后历代皇帝都学秦始皇,利用尊孔以巩固帝制,所以服从孔子之言,可以使人心生奴性。孟子和孔子也是一类,宣传王道,宣传治民。同是人,何必接受他的王道?同是人,何必接受他的理治?把君王天子看作高于人类的人,而其余同胞则全都处于被动受制的地位。这种学说有可尊的价值吗?再如为孔子立庙,春秋祭祀,都是奴隶的心志,其害甚于迷信宗教。”叶圣陶开玩笑说:“这话如果让那些老学究听见,一定会骂‘小子狂悖,竟敢蔑侮圣教’。”

有一次,省视学来调查叶圣陶讲课的情况,叶圣陶正在出练习题,省视学看看就走了。叶圣陶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件事,认为“其所见要,不过皮毛而已”。他在给顾颉刚的信中发牢骚说:“做教师之无味,不在学生不好,乃在同事不落言话,调查视学之‘像煞有介事’。坐是二者,我乃一肚子不高兴。”

没过多久,学校又接到市公所的通知,说第二天有如皋师范学校的学员要到学校参观。学校为此整理了一切设施,还作了不少假,叶圣陶谓之“抱佛脚也”。第二天叶圣陶早早到校,嘱咐学生“慎守规矩”,在参观者面前要好好表现。于是学生们排队、上课“均秩然肃然”,与平日大不相同。叶圣陶由此想到名誉之心,人人都有,“而儿童为犹甚”。可等了一天,参观的人却没有来。几天之后参观团来了,全穿制服,“颇见精神”。他们到各教室参观,30 分钟就全走了。叶圣陶以为此乃“大奇”,这么短的时间连校舍的配置都没看清楚,更何况上课教学的情况,只是图个“参观”之名罢了。这几天精心准备,“萦胸臆若有所系”,想想都可笑。联想到现今社会上这类事情太多了,有的是“内实腐朽而示人以华美”的人,他希望学校不在这一类中。

一天省视学臧祜来校视察,这个人像个市井中人,上课时到各教室转了一周,转身就走。叶圣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下课后问校长,才知道是省视学。叶圣陶想,这个人只来了几分钟,连脚都没站稳,什么都不看,怎么能算是视察呢?如果都像他一样,拿着高俸禄顶个“尸名”,不如不设这个所谓的视学。

县教育会要开办一个小学成绩展览会,各学校都要拿出作品来。然而大家拿出的都不是平日的学习成果,而是为参加展览临时凑的,没有不作假的,言子庙小学也不能免俗。这些做法,令叶圣陶非常不满。

一个月没有到学校,学校换了新校长。校园重修了,孩子们拿着各种花卉,不分类别随意乱种,花还没长好,又挖出来移到其他地方,稚嫩的小花不耐搬弄,活下来的没有几棵。为此学校下了一道命令,只能值日生护花,其他学生一律不许入园。叶圣陶认为,不教育学生们爱惜花草,学会欣赏,只用禁令,效果不会好。反之,把200 个学生驱之花园之外,即便没有损坏一花一叶,又有什么用呢?比较章君畴所在的学校,花草繁茂,瓜棚绿叶荫蔽,学生活泼可爱,言子庙学校要达到那个程度真是“甚难矣”。

在这一年中,叶圣陶当小学教师不愉快,社会也没有朝着他期望的方向变革发展。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得之后,国家仍旧一片混乱,战争一直没有停息。18 岁的叶圣陶与好友顾颉刚、王伯祥、王彦龙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参加了苏州的社会主义党,向往建立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认为:无政府主义不是什么高妙的学说。不过当今政府的行为,绝不能为人民创造幸福,只是令少数人受益而已,一般人必不能受益。政府只是个无用的摆设,又何必让它存在呢?而社会中的人群,纯粹出于自然,只要是生活上需要的,就会生成多种组织形式;政府的有无与百姓有什么损益,以我的考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既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又何必存在呢?

这一年,苏州城里屡次发生因为政府不提供军饷,士兵们进城大肆抢掠百姓的钱财,甚至杀人放火如同土匪的事件。叶圣陶的亲戚也遭到抢劫,母子俩躲在自家的猪圈里才得以逃生。城市秩序被严重破坏,商店不敢正常营业,学生不敢上学,人人自危。此时政府又显得软弱无能,置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叶圣陶为之愤怒,他认为百姓向政府纳税,政府豢养了军队,军队不但不保护百姓的利益,反而干尽恶事。要这些军队有何用,要这个政府又有何用?社会党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最终因没有牢固的组织基础、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青年时代的叶圣陶,经过这一段思想启蒙,更加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寒假里,叶圣陶和同学去鞋店里买鞋,他站在一旁仔细观察鞋匠做工。晚上在日记中写道:一刹那间,感想潮涌,虽然不知道鞋匠心里有什么苦处,但是其中自有乐趣。一幅皮革,经鞋匠在刀针的作用下,“勤勤不息”,他把自己的腕力心力全部灌注在做鞋上,不必用于其他地方。鞋匠生得“一副手腕”就是立身之本。而我们在社会上的一举一动,都须顾及周围才能使自己免于失败,自己的付出又实无明显的效果。我们会产生“利害心”,鞋匠不必产生利害心。与鞋匠相比较,我们获得的忧乐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前几天顾颉刚在信中说 “将习农”,而我回信说“颇思为工”,无论是农,是工,都是立身之本。这天叶圣陶在给颉刚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感触:“我必始托人引荐,得业矣,又必规规于课程;修身也,必有崇拜;同事也,必作寒喧;省县视学,又必受牵制,百不自由。视彼制鞋人,羡之不已,效之无才,复三叹耳!”

(1912 年3 月,编者注)二十一号,晴。晨间洗餐毕,即行到校。第一时讲关于修身之故事,诸童听之颇无倦态,偶杂以诙谐,则犹兴高采烈焉。第二三两时均练习算术,有抄袭他人之作,以为塞责者,殊为弊病,当有以杜绝之。饭后步庭中,见两树桃花已有一二朵开放,阳光融暖,薰人欲醉;远柳露墙外,则嫩绿娇黄,一抹如烟。因得句云:“春光无那艳,人意醉如烟。”下即不属。既而又鸣钟上堂矣……

(1913 年3 月,编者注)二十九号,晴。晨到校极早,闲时与选青谈教育,颇起乐观,以为如我意想所及,尽行做去,当有几分可观,今特未之设施耳。此身本是偶然有之,教员亦且偶然做之,聚数十之儿童来此一堂之上,有缘相遇,即亦偶然尽此一生,以教育之未始为不可也,此盖余今午之思想也……

无辜失业不嗟叹坚守岗位泪洒襟

暑假快到了,社会上风传,一些学校的小学教师将被斥换,涉及的人有十几个。叶圣陶感叹,做教师不容易,不适宜频频更换,这对于教育界不是什么好事。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政界正在缩减,司法界也“憔悴”,端这个饭碗的人突然失去依靠,不知怎么办好。教育界的范围虽然没有扩大,可也没有缩小,位置相对稳定,变更较小,于是大家都想挤进教育界。时常有人半夜敲门去找那些有权力的人,想让他们帮忙安置。有权的人不止一个,得到位置的人已有十几个了。听说想当教师的有上百人,如果“尽偿所愿”,就是把现在的教师都辞掉也不够,想想真可怕。其实几个月前叶圣陶就听同学说起:社会上风传市公所要更换小学教员,他们这些新老师就在淘汰之中。

没过几天,两位以前的同事把叶圣陶叫出学校,对他说:“刚听到准确消息,言子庙小学要减去一个班级,减去的教师就是你,你赶快想想办法吧!”叶圣陶谢谢他们的好意。与同事分手之后,叶圣陶想:原本我是想辞职的,现在竟被辞掉,心里很不是滋味。当了两年半教师,误人子弟“当以百计”,实在很惭愧。今后我也释然了,再不会辜负学生们了。只是怎么与家里人说呢,父母一定会“嗟叹并作”。世事真没有一定之规,人处其间随波逐流,不能“自振”,无意得也无意失。同事们劝我半夜敲门去乞求,我宁可闲散,也不会厚着脸皮求人。回到学校,叶圣陶继续批改考卷,没有做完的事还是尽力去做,不因为要被辞退就敷衍了事。

同事选青对叶圣陶说:“做教师,最没意思,操劳辛苦不说,同事间背后彼此嚼舌头说坏话,更可怕。我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要不,也想离开了。”叶圣陶知道选青这话是在安慰他。他想自己涉世不深,也不会患得患失,心自然就平静。

放假的前一天,叶圣陶与同事和学生们聚集在校园中,全体向孔丘设位行礼,叶圣陶本就反感拜孔,心想,以后如果不再当教师,我与孔先生就从此无缘了。礼毕,学生们就要放假回家了,叶圣陶颇有惜别之意。念及朝夕相处了两年,虽然自己书教得不是很好,但对他们也倾注了不少心力,看着他们或是有进步,或是文采初显,虽然有时表现顽劣,但是绝无可憎之处。想想将和学生们从此分离,不禁黯然神伤,如果告诉他们老师以后不再教他们了,他们会怎样,固然无法预料,但我的眼泪定会夺眶而出。叶圣陶按捺自己的情感,没有和学生们告别,只是照例说些假期要注意的事项,暗自感叹,从今往后再也不能对他们说这些话了。

听到大家议论,叶圣陶才知道这次共辞掉了九位教师。叶圣陶的同学袁振声也在其中。有一位被辞的教师把这件事告到上级,上级斥责掌管学务的人荒谬,还把学务委员革职了,据说一些教师已经复职。对于这类的“风闻”,叶圣陶“毫无喜戚于心”,心想辞去就辞去了,男儿岂能饿死。辗转求人复职,无非是多事;即便果然复职,也不愿意以此为终身职业。长期以来,他对当教员一直持消极态度,现在终于脱离,正符合他的意愿,哪儿肯重蹈覆辙。但同时,他却鼓励当教师的好友——君畴、石人、仁侯,要“更奋毅力,益厉精神,为儿童造福,为学界模范”,并表示:“如果需要我帮忙必当相助。我自知在教书中无才干,愧对教师的称号,而你们三人是这方面有作为的人。”

失业后的叶圣陶基本以写小说维持生活,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写了二十几篇小说。他的小说大多涉及社会的黑暗和针砭时弊,如《穷愁》《博徒之儿》《贫女泪》《终南捷径》,讽刺教师的《某教师》。有时也根据报刊的不同要求,写些模仿小说或跟风的文章。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内心的矛盾:握笔写小说,卖给报刊杂志也可以得些钱。“文而至于卖,格卑已极”。况且现今世上的小说,“类皆浅陋荒唐之作”,“吾亦追随其后以相效颦,真无赖之尤哉”。他在给朋友顾颉刚的信中说:“吾今弄些零用,还必勉强写几句。然吾却亦自定宗旨:不作言情体,不打诳语……总之,吾有一语誓之君前曰,吾决非愿为文丐者也!”

1915 年4 月,叶圣陶经朋友郭绍虞介绍,到上海尚公学校教高小国文,还兼教历史、地理。尚公学校是商务印书馆办的实验小学,所谓实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试用商务印书馆的各种教学用品,最主要的是教科书;二是实验国外传来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方法,如远足旅行参观,举办游艺会、恳亲会和成绩展览,让学生自己管理学校的图书馆、商店和银行。学校还不定期地出版刊物《尚公记》,让教师交流经验和心得。叶圣陶经常为这个刊物投稿,其中一篇《我校之少年书报社》,详细介绍了学校书报社的借阅、读书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情况。在尚公学校的一年,为以后叶圣陶到甪直开展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甪直,叶圣陶创作了许多童话,后来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

幸遇知己办教育大展宏图在甪直

1917 年寒假,叶圣陶收到同学吴宾若和王伯祥的信,邀请他到甪直镇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信中提到许多小学教育改革的设想。当时吴宾若为校长,王伯祥为教员,叶圣陶感到这正是自己向往的教育环境,立刻回信应诺,然后辞去了尚公小学的教职。春季开学时,叶圣陶与吴宾若、王伯祥一同从苏州乘船,经吴淞江来到水乡甪直。叶圣陶一到甪直,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古镇,把甪直视为他的第二故乡。

叶圣陶在甪直教书近五年。第二年妻子胡墨林也从苏州搬到甪直,在五高的女子部教书,夫妻双双或沿着田间小路、或沿着河岸,往返于学校和寓所,身边还有个活泼可爱总是纠缠着要听故事的儿子叶至善,一家人在甪直生活得其乐融融。叶圣陶能在这里安下心来做教员,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实现他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在《好友宾若君》这篇文章中写道,与校长吴宾若和同事王伯祥“本是同学,犹如亲兄弟一样,复为同事,真个手足似地无分彼此,只觉各是全体的一部分”。他评价吴宾若 “是具真诚能实行的教育家”,对于教育只是“认真”,当一件事去干。“我与他同事以后,只觉得他的诚恳远过于我,竟略带压迫的力量”。他们共同商定教育改革计划,在甪直“五高”搞起种种教育实践。他们自编各种课本,叶圣陶自编的国文教材,将白话文、新文学作品和乡土教材引入课堂,为传统国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在《教材大纲和教科书》(1919 年8 月)中写道:“替书坊编教科书的,并不是教师。学生所要的是什么?教师所能帮助学生的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譬如我们想劈木头,拿的却是一支绣花针,木头劈得成吗?编辑先生编出来的教科书,不是绣花针吗?倘若我们拿着的确是绣花针,那么,因为它不能劈木头,就当丢掉了它,别去铸一柄合用的斧头。”而且他反对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读书。他写道:“他们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得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周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换一句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这是何等的恶结果。”

叶圣陶把植物比作小学生,他说:“小学教师便是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教师负责任。”作为园丁的叶圣陶,为了把学生这棵树栽培成高大挺拔的有用之材,而不是陷在“死读书,读书死”的沉闷环境中,他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多种活动,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12 年4 月,编者注)十五号,晴。晨起较早,反觉畅快异常。到校亦不晚。第二时修身,讲“勿畏难”,诸生听讲时颇能静谧,似乎均能领会,唯恐其如过耳之风,不用之于事实耳。第三时算术,则终觉无善法,诸生杂乱无序,获益必鲜,是不可不研究矣。然研究多日迄未得其窍也……

(1912 年6 月,编者注)十三号,阴。晨到校亦正好。第一时讲修身,并未预备,敷衍称述,毫无精意,自任此席以来,此为最不堪矣,笔之以志我过。馀上诸课,都索无生气,且诸生于规则上时有所犯,致秩序纷乱。以余性躁,戒之不悛,乃成忿怒,强抑其怒,是为大苦,以此任受此职,常如坐针毡,时思引去也。欲去又不得去,奈何!下午课毕径归。入夜风雨大作,窗纸尽湿。农人望水眼欲穿矣,此雨甘霖也。特自苦恼人观之,已仿佛秋风秋雨,为添愁材料耳。

叶圣陶和他的同事们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挥锄破土,在乱砖地上开垦了“生生农场”。“生生”是先生和学生的意思,也寓意“生生不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这片园地里劳动,种下瓜豆菜蔬。他们还在学校的四面厅开办利群书店和百览室。在利群书店经营文房四宝和书籍簿本,以方便学生。百览室陈列着中外名著,各种诗集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叶圣陶经常在百览室指导学生吟诵诗文和阅读,教育学生要博学多闻。在四面亭的墙壁上开辟了诗文专栏、书画专栏、英文通讯专栏,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顾颉刚说:“这固是圣陶的一堂同事都有革新的倾向,所以进步如此之快,但圣陶是想象最锐敏的,他常常拿新的意见提倡讨论,使全校感受到他的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

在叶圣陶的建议下,“五高”还建立了音乐室和篆刻室,这也是他少年时的爱好。各班的篆刻课都由叶圣陶教,他教学生刻图章印记,刻竹板压书,刻诗文互赠,刻花鸟共娱。叶圣陶建议学校建个戏台,自编剧本,每逢星期三演一次戏,名曰“同乐会”。他与学生们把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两渔夫》以及《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等改编成话剧,自导自演。在一次纪念会上,学生们上演了叶圣陶与校长沈伯安和王伯祥合编的剧本《春雪》,他自己还亲自登台表演,远在苏州的同学章君畴也带着他的一小队童子军前来助兴。每逢“五高”学生演戏,甪直镇上男男女女都赶来看,那情景比在乡下看草台戏还热闹。

每到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都要召开隆重的“恳亲会”,学校把学生的习作、试卷、篆刻、字画,还有农场生产的瓜豆菜蔬展览出来,请学生家长、社会贤达前来参观,届时学生还表演团体操和戏剧以助兴。

叶圣陶不仅在学校开展了多种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述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激励学生们从小就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叶圣陶写了《吾人近今的觉悟》(1919 年5 月15 日),文中写道:“现在世界各国的政府还是‘强权称雄’的遗型,率了一种‘强权欲’的冲动而前进,和‘庶民主义’、‘社会主义’根本矛盾。中国政府毫没学识,所以做出罪恶来格外难看……我们欲改造世界,第一步先要铲除强权欲的冲动。我们恃自觉的奋斗精神,凡是和‘庶民主义’、‘社会主义’相背的,都要去反对他。我们不要怕强权,只要真能自觉,真能奋斗,最后胜利终属我们。我们如今应当认定,改造世界是我们的责任。无论什么难题,只有我们去解决——我们真欲解决,终能解决。若是自居第三者地位,单说几句漂亮话,或是单能说不能行,或是深抱悲观,只会叹‘国亡无日’,这都是懦夫的行径,我们绝对不应有这等态度。我们要改造世界,只重在一个‘我’——只重在我的‘努力奋斗’——这是我们近今的觉悟。”他不仅在报上发表文章,表达自己对军阀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愤怒,号召国民起来奋斗,还代表甪直三所学校(“五高”,第一、第二国民学校)发表了《甪直高小国民学校宣言》(1919 年6 月14 日),组织罢课,抗议政府卖国求荣,摧残民意,支持“五四”运动。宣言中写道:“溯自政象混沌,外交屈辱,爰有‘五四’运动。政府横肆摧残,务拂民情,吾三校感此潮流,五中愤结。初以群众既为正当之表示,当局或有悔祸之良心,果肯改图,宁非国利?顾倒行逆施,曾不少悛。吾三校忍无可忍,于六月十一日一致罢课,非特为对付日本之表示,作释放学生之要求,根本解决乃在满足民众之希望。标的既悬,誓必践之!”

言子庙小学苦涩的教学经历,使叶圣陶认识到旧的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不良影响,使他深深地感到小学教育非改不可,只是苦于当时没有实践的可能和条件。在甪直水乡的“五高”,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给予了叶圣陶实践教育改革的机会和场所。他说:“我真正的教书生涯是从甪直开始的。”正可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叶圣陶说:“我因年轻,不谙世故,当了几年教师,只感到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时甚且是苦的;但自从到甪直以后,乃恍然有悟,原来这里头也颇有甜津津的味道。”(见《好友吴宾若》)

“五高”全体教师合影。(二排左二为叶圣陶)

叶圣陶在甪直教书期间,总结了自己在两种不同环境下当小学教师的体会,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1919年2 月)开始的一段中写道:“我是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界的情形,当然比他人晓得的详细些。就我所晓得的情形而论,竟可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感喟频兴,思潮起落,觉得非改弦更张不可。这篇文章,一半算是我自己和一部分小学教师的忏悔,一半算是改弦更张的一个‘楔子’。”文中分析了小学教师的种种缺点和弊端:小学教师欠缺修养功夫,教育事业的根本就得了病;小学教师无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则会误导学生;小学教师对教育没有主义,对教授没有根本的出发点,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小学教师不明白教育的真价值,又容易流于偏重形式的弊端。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我把现今小学教育的大部分情形,差不多都说到了。照我所说的情形看来,不能不想到非改弦更张不可……教育事业原是教师做的,教师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我是小学教师,所以我要‘自觉’!我希望小学教育收到真实的功效,所以要请许多小学教师一同‘自觉’。”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进行教育改革试验探索近三年的时候,25 岁的叶圣陶又发表了《小学教育的改造》(1919 年11 月),文中尖锐地指出:“我见到许多进过小学的儿童,觉得他们并没有从受教育上得到什么幸福……从社会的整体来观察,也看不出从小学教育上得到什么进步。”“我们要使小学教育得到真实的效果,必须先弄清楚以前的种种谬误,把以前的见解和态度尽行抛弃,求个彻底的改造……只要真诚地观察批评,种种谬误自然会显露出来,于是我们就有一种新要求;有了要求,运用我们的思想可以得到新的经验和知识。这新的经验和知识,其价值就在于支配我们的行动,帮助我们作计划,使小学教育得到真实的效果。”文中提到了他对小学教育具体改进的方面。在结束语中他写道:“儿童在学校里便知和行合一,修养和生活合一。他们的本质是创造的,进化的,所以教育愈进步,他们便养成更健全的人。同时,这样的学校生活便是社会生活,而且更系统,更有价值,更有改进的精神。他们并不觉得进了一个特殊的境界,游戏依旧,工作依旧,社交依旧,却不知不觉得到了做社会中一员的经验。全社会都包含着这样的个人,社会便永永改进!”

(1912 年6 月,编者注)十四号,竟日大雨。晨到校尚早,见庭中积水已有一二寸,微风动处也生波澜,仿佛池塘矣。儿童中有以其手工成绩之纸折船,置之水面,以细竹撑之则缓缓前进,遇石而止,则群呼曰“触暗礁矣”,皆鼓掌大笑。似此情景,乃觉少有乐趣。特儿童顽劣之举动,总多于此等纯出乎天真者耳……

猜你喜欢
叶圣陶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