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芳,汪贵生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研究
郑艳芳,汪贵生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新《指导纲要》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如何建立符合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多目标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滞后性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建议.
多元化;以人为本;体育;学习;评价
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公布,国家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纲要》,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体育教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明显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学实践中,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从备课、授课、辅导、考查到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意识、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2]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特征,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无形中打击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公平性,使体育教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校体育课是高校教育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体育课教学是实现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我国高校体育课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育评价体系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许多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和锻炼,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快乐体育的落实和终身体育的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主要原因是体育课的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脱节所致.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体育课进行的改革,仅侧重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往往轻视评价体系改革,因此收效不大.本文针对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根据统计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试图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2.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过程中对安徽省18所高校的68名一线体育教师就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3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笔者系统查阅全国体育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有关体育评价改革方面的论著、学校体育课统计资料及国内外体育期刊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了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围绕高校体育评价改革的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体育和社会调查方面的书籍,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
表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表
2.2.3 访问调查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需要,对专家、相关老师进行访问调查.所调查的专家,职称上既有教授也有副教授和讲师,学历上既有博士,又有硕士、学士,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专家所属单位,既有教育部重点学校,也有省属重点学校,还有师范专业学校,调查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2.4 逻辑论证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2.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统计软件SPSSl4.0 for Windows,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
3.1 对于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调查
近几年,对于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很多研究人员都在寻求一个更加合理,更适合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开发,[4]但是目前制定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评价体系不明确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是评价内容偏离体育教学范畴、评价过于简单、评价指标过于复杂等.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虽然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指标仍比较混乱,对评价体系的实施缺乏可操作性,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仍然很普遍,因此还要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3.1.1 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评价态度的调查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使学生对自身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使其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促进今后的体育学习.通过调查数据显示:89%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有11%的人不同意.由此可看出,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以往的体育课学习评价形式只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而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仅仅成为教师评估教学的手段,而没有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做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表2 体育学习效果问卷的信度分析
3.1.2 教师对于体育学习评价指标要求的调查
长期以来,定量评价在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5]但是体育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它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在里面,学生兴趣、情感、态度这些指标靠定量评价是根本测不到的,难以量化,如果忽视这些方面,体育学习评价将是片面的.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指标应该是什么样的调查中,经统计数据显示:56.3%的教师认为评价指标应该是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12.7%的教师认为应该全部都是定量的,12.7%的教师认为全是教师自己灵活制定的,11.2%的人认为应该按学校的要求而定,7.1%的教师认为全是定性的.由此可以看出,定量与定性指标的结合将是今后评价指标的趋势,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展开,一些定性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掌握被评价者的学习情况.
3.1.3 体育学习评价对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是大学体育的最根本任务之一.[6]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健身的自觉性,将被动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健身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数据显示:4%的人认为非常有效,40%的人认为较有效,39%的人认为一般,12%的人认为不太有效,5%的人认为没有一点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学习评价目前还没有达到让大部分人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生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还比较差,并未起到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效果.因此体育学习评价还需改进,以期待与体育学习目标达成一致.
3.2 构建新的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结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人注目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本身.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性、自由、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的课程目标主要涉及了五个领域目标,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7,8]为检验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否能达成五个水平的领域目标,就要涉及到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用体育学习评价指标来检验这些目标的达成度,以确保体育课程目标的根本实现.因此,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指标的构建应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构建新的体育学习评价指标.
3.2.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最终结果,但对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对评价对象本身的改进和完善,无能为力;对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情况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可以采用档案袋、记录卡和观察法的具体方式记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进步情况,努力情况和达成目标的学习历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身体育学习的状况,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比如学生的运动技术达标、运动技术质量指标,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评价和即时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况的了解,在进行学期或学年的终结性评价时,就应该参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结果.但对于有些指标并不适用于形成性评价,实施起来反而麻烦.比如: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人体机能,这三项指标内容在短期时间内,通过体育的学习和锻炼,不会有明显变化,通常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和进展的,因此比较适用于学年评价或阶段性评价.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公证、准确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在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中长期以来都占有主导地位,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它具有客观性、标准性、精确性、数量性等鲜明特征,比较适用于对运动技术达标、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人体机能这些量化的指标.但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非智力因素在里面,如学生的兴趣、合作精神、态度等,这些指标靠定量评价根本是不能测到的、难以量化的,如果忽视这些方面,体育学习评价将是片面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也不能被正确地反映.对于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和自我评价等采取定性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对其做出价值判断加以定性评价.因此,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时,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全面把握学习者的真实情况.这样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才能做到完善.
3.2.3 多元评价指标的应用
现行《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的理论,多元评价也是在传统评价基础上继承与发展来的.[10]从评价内容来看,现行《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四个方面.在上述四方面中,体能、知识与技能应该占较大比重.因为体育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体能、知识与技能在评价中应占主要部分.从评价主体来看,分为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当三方面的评价意见不一致时,建议以教师评价为主.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较全面,且能够较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1]现行的课程评价在传统评价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最突出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文精神,强调评价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4 发扬师生民主、平等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12]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人们片面地强调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义务性,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以人为本”理念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锻炼,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应是教育、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者和服务者.教学过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要求学生充分自主地选择运动项目.学校应该督促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班级之间和学校内部的比赛来激励学生积极性,从而引发学习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使学生自觉地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达到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
3.2.5 重点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几十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总体上来看,在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上都是为了实现健康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以竞技体育为主题,而是以大学生“个体”为本的个性化教育.“以人为本”体现在高校课程管理体系中,要求课程的设计和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14]“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能动性上,通过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简化运动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测试,加强考察自我锻炼能力和增强体质,对理论的考核要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常识为主,对技术的考核主要以自编练习评价和同学之间的评价为主,充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1 结论
4.1.1 在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中采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比较好,这种评价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即要育体,又要育心.
4.1.2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合理地将学生学习进步幅度纳入成绩评定.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需要,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4.1.3 过程评价使双向反馈的功能与作用更加突出.它为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也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增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因素”的含量,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交际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过程评价是在一个单元结束或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其目的不仅是为学生评价分数,更主要是督促作用.
4.1.4 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课上学生练习的自觉意识明显提高,学习中的互学互教、互帮互助、互相激励,更加积极,这种变化是促使今后学习的原动力.
4.2 建议
4.2.1 新的评价方法的实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育教师的不断反思和学习,更新思想观念,使评价体系的实施成为教师自觉地行动,成为关注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4.2.2 评价体系的改革,必须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进行,服务于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更要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评价.
4.2.3 本研究由于受研究对象、范围、时间、经费和人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其结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因而建议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补充和完善.笔者今后将在这些方面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编写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J].体育教学,2009(9).
〔2〕曹桂祥,黄欣加.“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17(3).
〔3〕林宇,周慧.“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6-48.
〔4〕姚蕾,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92-94.
〔5〕刘拓.国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析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1):83-86.
〔6〕申卫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4.
〔7〕张凡迪.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维度结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3):59-60.
〔8〕刘斌.对实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情况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O 04(4):l2-l3.
〔9〕王振华.高校学生评教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19-22.
〔10〕吴菁.浅析我国课程评价模式[J].教育探索,2004 (10):16-18.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刘成,李秀华,陈卓儒.体育学科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隐性因素及其作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87.
〔13〕何维民.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N].光明日报,2004-7-15.
〔14〕王萍丽.“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
G807.4
A
1673-260X(2013)07-0147-04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0101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6SK249);铜陵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JY10021);铜陵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tlxy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