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认知与情感:读《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

2013-07-20 15:23:27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2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卡农论者表现性

刘 庆(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2)

作者在本章一开始就指出情感论者和认知论者之间的冲突。音乐有时动人,有时不动人;有时有表现性,有时没有表现性;有时生动的表现,有时不能生动的表现。它可能会有表现性却不动人,也可能会无表现性却极为动人。这里对音乐如何激发我们情感的解释,作者认为既纯粹又简单。另外,被音乐打动和我们用情感术语(忧伤、憧憬、快乐、愤怒等)对音乐进行的描述均属于互不相关的现象,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互有关联。

一、“音乐描绘的情感”与“音乐唤起的情感”

音乐情感论者确信:通常情况下,音乐评论家、理论家或者普通的听众称某乐曲“忧伤”,其原因是我们在聆听它时会有忧伤之情。音乐认知论者像情感论者那样,认为用情感术语描述音乐有时是合适的,但与情感论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忧伤的音乐之所以使人忧伤,并不是因为唤起了听众的忧伤之情,而是听众从音乐中听出的一种音乐表现属性。

一种是唤起愤怒和恐惧之类的情感并因此而打动人心的音乐;一种是把那些情感当作听到而不是感受到的音乐属性,并因此称不上是动人的音乐,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必须把音乐从动人的意义上唤起情感与音乐具有(愤怒、恐惧等)表现这一说法分隔开。

二、“音乐何以动人”

彼得认为只有在把“音乐何以动人”和“音乐如何表现普通情感”这一问题区分开的情况下,才会发现音乐何以动人。谈到这个问题时,作者举例用若斯坎.德普雷的《圣母颂》来解释。

在第一次接触到“圣母颂”时,吸引我的很可能是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而展现出的纯粹的声音之美,我是被这纯粹的声音之美所打动。假设我的鉴赏力有所提高,接下来我就会意识到声部写作的高超,能够察觉到若斯坎能够把旋律线条完美自如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一个旋律自身都美妙动听,成为一个和谐悦耳的整体。现在不仅被纯粹的声音之美打动,而且还被作曲家精湛的对位技艺所打动。这时令我情绪激动的对象也变得复杂起来:开始只是认为这些声音非常美妙,这个观念已经扩展到对声音的不同特征所持的诸种观念的复调体系中。这些特征是自由的声部写作,美妙的主导声部,技艺高超的收束准备,音乐高潮的准备。这些足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并且令人情绪激动不已。这个看似轻松自如的对旋律线进行组合变化的那部分受到一个最严格的艺术制约,是作曲家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精确严谨的卡农写作。这种卡农的最大难度是声部之间仅为一拍之隔的五度卡农。这点一旦被听众注意到,他对卡农的感知就会进一步的提高,对作品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情绪就会更加激动。于是我们发现更多的情感对象,随之而来的观念也成倍增加。

这就是作者对若斯坎的“圣母颂”如何从情感上激发我以及它如何引发我“被”音乐“打动”的情感反应所作的解释。当然也可以扩大到概括任何音乐实例,只要我们还记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就会为我们提供不同时期的情感对象以及它们不同的观念。作者认为音乐是通过音乐之美或完美的各个要素而打动我们。这与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主张有些相似。作者试图将情感的内涵与音乐的形式更有机地联系起来,对音乐的情感属性作形式化处理:认为情感特质就包含渗透在音乐的形式结构中。

三、对“音乐何以动人”的认识

音乐之所以动人是由于它能唤起诸如忧伤、喜悦、愤怒、憧憬等情感,倘若如此,这些情感又是如何在心中被唤起?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认为音乐若要打动人心,形式与内容都是必不可缺的。音乐不光是唤醒我们情感记忆的刺激物,也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态度、情感的承载体。音乐何以动人,我认为大致有三个层次的解释。

首先,是对于音乐表现形态的基本认知。体验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音响结构展开的特点上,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为目的。具体地说,在欣赏过程中,打动我们的大多是音乐的结构布局,多声部的写法、和声的效果以及乐器的色彩等技术问题。

其次,是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时代与作曲家的生活经历的一定程度的认知。作品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情感投射,通过有意识的采用结构形式来表现这种隐藏起来的情感。作曲家要选择恰当的表现因素、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实现作曲家情感的转化。

最后,是个人所具有的审美经历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这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配合着想像和联想的协调作用所进行的欣赏方式。正如丽莎指出的:“每一个听者都会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的悲剧性感受同本人熟悉的某种东西,同化自己对同样或近似的感情范畴的体验联系起来。”这种体验包含了创造性的成分。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中的情感音乐的体验上,并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因素。在实际的体验过程中,我们很难脱离音乐结构、音响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刺激,但也同样不能回避情感因素对我们的冲击。

四、结语

认知主义尽管在哲学上有明显优势,但后来还是遭到了抵制。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该理论被认为是对音乐体验的无感情描述,而这种描述与一般的感受力大相径庭。正如作者在本书中对其他观点的态度那样,在这里也赞同音乐认知论者的观点,但绝不是要致力于对音乐进行无感情的分析。彼得在我们从音乐中听出情感和为这种情感所感动之间也做出了清晰的区分,而且坚持认为我们被音乐所感动并不是因为该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特质,而是由于该音乐所体现的音乐美感。但其实,音乐认知和音乐情感并不冲突。

[1]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卡农论者表现性
陈铭志音乐作品卡农技法民族化运用探赜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如何一眼辨认出班德卡农自行火炮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4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浅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
黄河之声(2020年6期)2020-10-21 05:20:10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新校长(2018年7期)2018-07-23 02:58:58
对韦伯恩《交响曲》op.21中各卡农开始情况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22期)2018-01-05 04: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