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社区的话题变化及功能分析

2013-07-19 09:36
关键词:发帖帖子功能

黄 伟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 年在京发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20-29 岁的网民占总网民数的30.4%[1]。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的网络化程度空前提高。网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已由最初的单纯信息技术平台逐渐转化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网络的介入,给社会注入了新的元素,也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性格[2]。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传播方式经历了口传——书写——印刷——电子与网络方式的历史演变。每种传播方式的变化,都给社会沟通提供了新的体验。BBS 为大学师生进行社会沟通提供了全新的方式[3]。因此,凡是追寻网络前沿动态者,就必然要探索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研究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互动关系。

笔者将安徽师范大学BBS 的部分帖子作为第一手文献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定量研究,旨在探索高速变化的网络社会下大学生关注话题的最新特征,并通过社会学经验功能主义范式,解构高校网络社区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而言的诸多功能,以期从实践层面探讨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导向策略。

二、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并不少见,其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学科交融性,如从信息技术的视角研究网络论坛的建设(徐昕虹,2013)[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研究网络社区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陈伟,2012)[5],从管理学的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苏峰,2012)[6];二是研究方法以定量调查为主,如通过调查来研究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赵素燕,2007)[7]、通过调查来研究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现实性(黄利会,2011)[8];三是研究内容多利弊研究,如研究网络虚拟对大学生的影响(郑洁,2005)[9]、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李少群,2000)[10]、网络社区对青少年成长的制约(王雁,2001)[11],等等。

综上所述,虽然该问题已经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较少,以内容分析为方法的研究较少,对话题变化和网络社区功能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希望能够填补当前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研究的不足。

三、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的方法是内容分析法。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符号则是一种传播意识的意愿标志。高校BBS 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网状辩论、空前多元的公共场所,塑造了网络舆论的多元空间或公共空间[12],近年来一直是大学生发布各种“符号”,表达心声,互动交流的场所,因此分析这些BBS 上的帖子颇具价值。这就是笔者采取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在目前众多的高校论坛中,笔者选定安徽师范大学BBS(www. anshida. net)作为分析的论坛。一方面是因为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其BSS 的影响力在中部地区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安徽师范大学BBS 建站在中部地区也相对较早,对其帖子进行内容分析便于开展历时态的对比研究。

笔者以安徽师范大学BBS 全部150000 余个帖子为总体,首先采用多段抽样,将总体按时间分为8个年度,分别为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再于每个年度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1 页帖子列表(每页含100 个帖子),最后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把这100 个帖子确定为样本,样本总量即为800 贴。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每一个帖子都依据下列四项指标进行分类和编码,建构编码体系,这四项指标如下:

(一)内容变化

内容变化分为6 个大类,26 个小类(即校园生活:衣食住行、人际关系、校园活动、生活经验、校园资讯;新闻时事:社会民生、政法财经、军事科技、娱乐休闲;情感交友:征友交友、恋爱爱情、亲人亲情、情绪心情;工作市场:寻找兼职、发布招聘、工作经验、二手买卖;娱乐休闲:影音游戏、IT 数码、旅行摄影、体育运动、幽默笑话;学习考试:学习资源、大学考试、考研考证、文学读书)。

(二)时间变化

时间变化分为2 个大类,26 个小类(即此时: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发帖时间较近;彼时: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发帖时间较远。26 个小类即上述小类的重新组合)。

(三)空间变化

空间变化分为2 个大类,26 个小类(即该处: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其所在位置较近;彼处: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其所在位置较远。26 个小类即上述小类的重新组合)。

(四)焦点变化

焦点变化分为8 类(分别对应8 个年度讨论最多的话题类型)。

所有帖子均按上述四项指标进行分类编码。其中,前三项指标的判定主要依据帖子中的介绍,如“今天参加社团活动”、“急需求购一量二手自行车”、“寝室里的好姐妹”等。第四项指标的判定,则主要依据统计后的数据,从每年度讨论话题的统计表中选取排名第一的分类作为焦点话题。为了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笔者没有按所选帖子的年份顺序进行评定,实际阅读顺序为2009、2013、2006、2007、2011、2012、2008、2010。许多社会学研究者的研究实践表明,这种随机确定的阅读顺序“可以有效地排除分析者在阅读过程中主观上分析标准变化所造成的误差”[13]。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是采用SPSS 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对自变量不同历史时期与上述四项依变量进行交互分类统计,然后依据结果分析从内容变化、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焦点变化五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解释。

同时,笔者还选取了若干特点鲜明、代表性强的帖子作为个案,依照莫顿的经验功能主义范式,深入分析BBS 论让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功能、负功能及显功能、潜功能。

四、结果与分析

(一)虚拟与现实:高校网络社区话题历时态变化显著

通过对样本的内容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近八年来青年大学生网络关注话题的变化情况。在一些具体分类中,如衣食住行、校园活动、恋爱爱情、情绪心情等都具有显著的变化。可见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网络关注的视角有大幅度的转变,值得深入分析。

表1 青年大学生网络关注话题变化统计表

表2 青年大学生网络关注话题变化统计表(续表)

1.曾经与当今:内容变化

虽然早在1978 年冬天美国就诞生了BBS 的原型——计算机公告牌系统,中国首个校园BBS 站点水木清华BBS 也于1995 年5 月正式开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与当今BBS 帖子内容的差异显著,并且凸显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图1 按“内容”分类话题变化趋势图

从图1 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谈论“校园生活”话题的帖子数逐年快速上升,由8 贴上升至47 贴,所占比重由不足10%飙升至近50%,其总量如今也位居首位。“工作市场”话题的帖子数稳步上升,占了1/5 的比重。而“娱乐休闲”话题的帖子数则逐年下滑,由38 贴下降至4 贴,已经寥寥无几。“情感交友”话题的帖子数也逐步减少。这些都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刻板印象相悖,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交往活动已经不是所谓的“享乐主义”和空虚寂寞了,如今他们更多地讨论自己的实际生活及自身的现实发展,很少去讨论娱乐休闲和情感交友这些曾经被认为是大学生青睐的话题了,这是一个由虚拟向现实的巨大转变。

图2 “衣食住行”与“IT 数码”话题变化趋势图

从图2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两个小类“衣食住行”和“IT 数码”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从2006年到2013 年,讨论“衣食住行”相关的话题呈上升趋势,这体现了大学生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关心,是务实表现。“IT 数码”的帖子在前些年之所以较多,是因为这些帖子的内容都是在讨论当时互联网行业的动态或相关技术的更新,而BBS 本身就属于IT 行业,可见,在过去BBS 更多的是一种行业交流工具,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关联不大。

2.此时与彼时:时间变化

上文已经提到,“此时”是指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发帖时间较近,“彼时”是指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发帖时间较远。通过对这种时间变化的探究可以发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即时性程度。

表3 按时间与年份的交互分类统计(频次)

从表2 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发帖时间较近的帖子数上升迅速,2013 年已有84%的帖子属于讨论“此时”话题的。而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发帖时间较远的帖子数则逐年下滑,从72 贴下降至14 贴。这充分说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网络交际的行为,大学生更热衷于讨论诸如“校园活动”、“二手买卖”的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工作经验”、“文学读书”等非即时的信息,他们已经很少有耐心去讨论那些对现实生活不能立即起到明显作用的“往事”了,这里也不乏一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和浮躁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充斥。

图3 “校园资讯”话题变化趋势图

图3 也充分证明了当今大学生的目光正不断转移到与自己校园生活密切的“校园资讯”上来。这里无处不显现着极大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存在的原因有:网络行为主体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其网上行为也是真实的人际行为;大学生在网上的社会交往圈子与现实生活交往圈子重合率高;其网上人际交往仍有较高的人际信

任[14]。

3.该处与别处:空间变化

上文曾提到,“该处”是指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其所在位置较近,“彼时”则指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其所在位置较远。空间距离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虚与实的特征,距离较近的事物一般是能够亲身感受、亲自碰触的,但距离较远的事物一般只能靠遐想来接近。本文把校园及其周边地区划定为“距离较近”,其他地区则为“距离较远”。

图4 “该处”与“别处”话题变化趋势图

从图4 不难看出,二者的趋势折现如同“X”状,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其所在位置较近的趋势逐渐显著,而发帖者讨论的内容与其所在位置较远的趋势逐步降低。近年来,二者的比例也趋于9∶ 1,凸显了大学生网络交流话题的空间大幅度转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诸如高校的民主化管理不断扩大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讨论校园事务,大学城多建于郊区使得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校园内部,青年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关心自身感受等。这种转向既反映了大学生通过网络对自身事务的关心,又反映了现实社交的地域局限已经影响到网络社交的空间延伸,即使网络具有超时空性,但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依然与现实社交保持着近乎一致的空间范围。

4.兴起与消亡:焦点变化

本文的“焦点”话题是指各年度讨论话题最多的帖子分类,如下表所示:

表4 各年度焦点话题统计(频次)

表3 显示,2006—2008 三年来的焦点话题都是“IT 数码”,行业性交流直到2009 年才开始转变,大学生将“人际关系”作为网络交流的热点,这是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融合,近三年来“衣食住行”话题兴起,网络交流的内容已经渗入到现实生活的细微之处。

图5 各类话题总帖子数比例图

图5 是2006—2013 年八年来大学生通过BBS讨论的话题总数的分类比例图,可以看出各大类话题的比重排序为:(1)校园生活;(2)娱乐休闲;(3)情感交友;(4)工作市场;(5)学习考试;(6)新闻时事。该比重反映出高校网络社区的诸多功能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二)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社区呈现众多潜在功能

1.网络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功能综合分析

功能分析被当代许多社会学者认为是解释社会研究材料最有成就和最有前途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初步形成于20 世纪30、40 年代,60 年代后发展成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流方法,且至今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和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个系统而言就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功能。凡是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导致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破裂的则是负功能;应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那些有意造成并可以认识到后果的是显功能,而非有意造成的和不被认识到后果的是潜功能。

笔者运用默顿经典功能分析中的正功能、负功能、显功能、潜功能等四种功能来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综合交叉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见表4):

表5 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功能分析

当前有关大学生网络社交“正—显”功能和“负—显”功能的研究较多,笔者不再累述,仅总结如上表。本文重点讨论其“正—潜”功能和“负—潜”功能,这些正是当前网络社交最新特点的显现。

2.正—潜功能: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开辟精英循环通道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大学生网络群体中自发形成,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将自己的思想有效的传达和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有可能包括一部分高校教师[16]。

案例一:我爱老虎(发帖者昵称,下同):据往年经验,今年新生军训将为期十天,明天下午领取军训服装……军训休息期间经常唱的歌曲有《咱当兵的人》、《军中绿花》、《一二三四》……军训期间需要准备足够的纸巾用于擦汗,但是站军姿时不可以随意擦汗,要服从教官的口令……军训期间是大家第一次和同学、辅导员接触,要学会从第一天开始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上内容根据往年军训安排整理,如有欠妥之处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案例一为安徽师范大学BBS 上一位“元老”的发贴内容,在其下的回复有:“感谢楼主,我要好好准备了。”、“老虎很细心周到啊,学到不少,谢谢啦!”、“向学长学习,从第一天开始经营好我的大学!”等表示赞同和感谢的内容,足以展现一位“网络意见领袖”帖子的实际效果。因此,要重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络的去中心化、平等化,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其追随者结成以主体性为基础的交往实践,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实现互识、互知,进而达成共识、共赢,这是非常典型主体间性关系。而“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机制与具有渗透性、自由行及潜移默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朋辈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甚至,可以把“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理解为一种新型的“朋辈教育”。案例二可以清晰的看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与现实中的“意见领袖”人选基本符合。

案例二:十三月(校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干部):[每日一句]做一个心胸开阔的温柔女子……请叫我小翼(校学工助理队长)今年国庆放假调休安排已发布……德育研究会(社团官方账号)“丙辉漫谈”第186 期将在明晚7:00 在2030102 教室举办,欢迎大家……

上述帖子因其发帖者的真实身份往往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并且回复表示支持,可见“网络意见领袖”是同学们自主选择的结果,他基本代表了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

因此,高校要正确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合理选拔、重点培养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突出综合素质较强的群众影响力的学生干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

而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一种制度体系,让具备精英素质的人有机会脱颖而出,进入上层[17]。在现实社会中缺少话语权而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能力与思想的人可以在网络这个平等的社会中尽情施展自己超人的思维能力,在众生平等的网络论坛中,草根挑战精英权威的言论司空见惯,如案例三。

案例三:风云(普通网友昵称):真的难以想象课桌上那些文字图案都是安师大的人创造的,平时就知道说学校不好!专业不好!老师不好!但是自己的素质呢!?其实学校好不好,要看这个学校的学生怎么样!奉劝某些学院的同学,不要再自己给自己抹黑了……

网络是培养新型精英的摇篮,它给草根们开辟了多条通往精英或成名的新通道和快车道。网友“风云”很快被很多学生顶贴支持,表明了网络社交对原有社会规则的解构,也是对另类精英意识的建构。在原来的社会模式下,像“风云”这样的普通人永远都不可能“爬”到注意力的顶端,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当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时,所遵循的则是自己的价值理念,而不是原来社会统一的审美,说明当网络论坛这种平等的舞台让每个人来拼搏自己的关注度时,个性化的小人物能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焦点。

在这里笔者认为这种效应是正功能,主要是因为这样能够给广大普通学子带来信心和话语权,能够实现“主流精英”与“草根精英”的循环与互补。但是如果借机成名或者传播过度的逆反思潮,就需要更加“权威”的精英来正确引导了,可见正功能下也潜伏着危机。

3.负—潜功能:盛行短期随意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重新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18]。在网络时代,信息量每天都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增长,青年大学生正生活在一个极快节奏的网络世界。根据上文论证的网络论坛的现实性特征,笔者不难发现这种快节奏的网络生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

案例四:yun123(普通网友昵称):求英语专业童鞋帮忙翻译一段话……就这五句,速度啊,今晚要交。

案例五:我叫什么呢(普通网友昵称):二手自行车,八成新,151 × × × × × × × ×。

上述两个案例可以明显的看出一种短期随意行为的盛行,而且很多信息具有很强的易逝性,更是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取代。这其中更不乏网络征友、网上选美等低俗不良文化。这些人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浮躁特征,只注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青年大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的出现。

五、结语

结果与分析的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具体而充分地展示了八年来大学生通过安徽师范大学BBS关注话题的变化及时代特征:内容上逐渐由专业性网络工具转变为现实性社交平台;时间上逐渐由对历时态消息的关注转变为关注即时性动态;空间上逐渐实现了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的互动;而关注焦点则转向了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第二部分以实际案例展示了当今高校网络社区对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功能,尤其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开辟精英循环通道的正—潜功能和盛行短期随意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负-潜功能。这些功能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我国青年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反映出整个互联网社会的巨大变化。我们应当及时洞悉网络发展的前沿动态,准备把握网络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深刻探索网络对于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诸多功能,为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建议对策。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所依据的仅仅是安徽师范大学BBS 上所发布的帖子,并且,也只统计了八年的数据。因此,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显然受到一定限制。但即便如此,这一结果仍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八年来大学生网络关注话题的特点及其变迁的基本轮廓。同时,对于分析和认识我国网络社会的巨大变迁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 htm,2013.01.15.

[2]阿尔温·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 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

[3]计雪荣,张甜甜.试论高校BBS 的社会职能[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5):60-64.

[4]徐昕虹,张保稳,孔凌宇,孔国栋.一种论坛的网络用户信用评价体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1):60-62.

[5]陈伟,王智勇.网络体验与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8):95-104.

[6]苏峰.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140-141.

[7]赵素燕.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7.

[8][14]黄利会.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性-基于武汉市七所高校的调查与CNNIC 的报告[J]. 新闻传播,2010,(10):112-114.

[9]郑洁,敬菊华. 网络虚拟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理论界,2005,(1):143-144.

[10]李少群.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与工作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25-28.

[11]王雁.谈谈网络社区对青少年成长的制约[J].江西省团学报,2001,(1):17-19.

[12][13]风笑天. 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社会,1992,(7):13-18.

[15]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1-12.

[16]王嘉,戴艳军,王智宇. 大学生“网络论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J].中国青年研究,2012,(7):79-85.

[1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李少群.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与工作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25-28.

猜你喜欢
发帖帖子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英议会掏钱让议员学如何发帖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暴力老妈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
发帖与跟帖
我是怎样在坛子里堕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