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琴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增高,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占所有高血压疾病的90%左右[1]。血压升高的因素是多样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随着医学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能起到重要作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在原发性血压防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0±7)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9±4)年;平均血压(163±12/104±12)mm Hg,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同样药物的降压治疗和一般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治疗4周后对比2组血压的控制情况。
1.2.1 心理支持:良好的医护关系可以促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病情和周围的环境,促进疾病的转归,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医护人员要积极主动、热情大方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态度要诚恳,注意交谈的内容和言语技巧,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对接受长期正规系统的治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向患者说明引发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产生心理紧张状态的前因后果以及所采取的治疗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影响,提高患者的遵医率,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倾听患者对病情和护理要求的倾诉,引导患者吐露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向患者阐明长期精神压抑等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帮助患者制定完善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多到户外运动,了解食疗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患者采用劝导、启发、鼓励,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克服心理矛盾,消除顾虑,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保持乐观向上、心情舒畅的精神状态,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意志,与医护人员合作,积极的配合治疗,保证治疗方案的实施。
1.2.2 心理训练:长期精神心理压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据有关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导致或参与的高血压发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70%以上[2]。因此高血压也被公众一致认为是一种身心疾病,是有心理因素推动或参与的躯体疾病。而通过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和自我暗示等心理放松治疗能够使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安定,进入一种空幻状态,患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理排除了一切杂念,不但使患者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消除,又能使患者保持持久的降压稳压。如自我暗示法就是当患者不良情绪产生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进行有益的自我暗示加以内省,缓解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凑,采用深呼吸来缓解自身紧张、愤怒、急躁的不良情绪。也可多听一些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每周2次,每次40 min[3],或向朋友、亲人倾诉、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血压稳定。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95%,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5%和 57.5%(P <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n=40,例(%)
2.2 护理后血压下降情况 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值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压下降效果的对比分析n=40,mm Hg,±s
表2 2组患者血压下降效果的对比分析n=40,mm Hg,±s
组别 舒张压下降值 收缩压下降值观察组15.1 ±2.7 26.7 ±6.4对照组 8.4 ±2.3 14.9 ±5.2 t值<0.05 <0.05 4.327 7.764 P值
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原因不明,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在经济和心理上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我国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而40岁以上者发病率则呈现出跳跃式上升[4]。高血压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障碍作为一种有害的精神刺激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度,情绪可与高血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心理干预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强化患者的健康意识,调动患者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性,改变患者心理上的被动位置,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医疗及血压管理计划的依从性,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增强降压药物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消除了患者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减轻了患者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血压的稳定性,保证了患者降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文献报道,适时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产生显著的降压效果,不但可以在临界高血压和轻型高血压患者中单独使用,而且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补充治疗作用[7]。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降压效果和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血压控制的更理想,治疗的效果更满意,差异显著(P <0.05)。
1 顾忠杰.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80-181.
2 郑永宏,王珏,阮生荣.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74-75.
3 徐立萍,杨文东,贾灵芝.原发性高血压23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8,14:84-86.
4 黄俊虎.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