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庆锋 张 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大量企业开始以代工模式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体系之中。代工生产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生产模式。它实际是一种委托生产加工关系,即发包企业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市场销售渠道等优势委托分包企业进行生产然后再将产品冠以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分包企业称为代工方,即代工企业。代工生产作为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的方式为本土企业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提供了机会。但是,代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创新力的缺乏致使其升级受阻。如何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区别于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其来源大多为科学研究活动,而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为知识,因此本土代工企业进行创新的落脚点为知识创新。
通过研究代工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包含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五个阶段,而知识创新则主要通过知识显隐性转化并螺旋化上升而实现,整个过程中知识流向是从企业外部流向企业内部,最后在企业外部应用的一个循环过程(如下图)。
代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知识转移理论模型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代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进行:
代工企业创新的过程开始于企业的创新目标或者创新需要与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差距所产生的知识缺口,即知识需求。知识需求通常在双方具有较大的知识落差时便会产生。本土代工企业基本形态是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自身技术能力的薄弱导致代工企业对于委托方的技术知识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其知识需求程度很高。
知识获取是指企业在产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与知识进行搜寻与筛选,并将其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企业创新所用知识的过程。它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进行动态沟通的过程。
代工企业与委托方在合作过程中知识的流向与流量通常是不对称的,而委托方由于存在技术及知识外溢的风险,所以在进行信息沟通时通常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这也就加大了代工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因此,在委托方与代工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信任体制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降低合作伙伴的知识保护力度,加大知识的开放性,很多学者通过对联盟的研究发现,合作伙伴会因为信任的缺乏而发生摩擦,随着联盟内合作伙伴之间信任的逐渐增强和相互理解的深入,企业将会减少对知识的保护措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在代工模式下,如果跨国公司意识到泄露知识与技术会对其有不利影响,它会采取措施保护自身知识技能,减少了代工企业获取知识的机会。因此,有效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机会主义的发生,为代工企业的知识获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网络理论认为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的资源,而对资源的整合及有效利用形成组织的能力,可以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双方互动越频繁,双方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代工企业与国际代工合作中的互动包括客户对新产品开发的涉入程度、双方的知识分享程度以及双方人员接触沟通频率,这些都影响代工企业的知识获取。
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认识到新信息的价值并消化而且将其有效应用的能力,不能被理解的知识是很难再利用开发的。根据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关键知识和资源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对新知识进行发现,将其内化并将其与企业原先拥有的知识结合运用的能力已经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此种能力与企业是否拥有“之前的相关知识”(prior related knowledge)有很大关系。由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累积性与路径依赖性,之前企业知识存量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企业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企业知识存量越多,对于新信息的运用也就越容易。
此外,双方的文化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吸收效果。众多学者指出知识接收方在评估与消化应用新知识过程中与知识源具有相似的经验知识至关重要,认为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会影响学习效果,知识转移的难度会随着知识距离的增加而变大。因此代工企业可以在合作中适当调整自身的文化类型,使其相似于委托方公司,从而减少文化差距。代工企业应当对于合作中产生的不影响原则与自身巨大利益的分歧与矛盾予以理解并接受。
代工企业进行知识吸收后并不意味着企业实现了知识创新。因为知识的吸收只是对委托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消化并运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而知识创新强调一种知识的增值,更注重企业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在代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可以用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来描述:
第一阶段是社会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这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主要通过企业成员通过干中学的共同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验来完成,代工企业的员工接受委托方企业指导、培训和参观过程中,通过面对面交流、观察与模仿,领悟和体会到委托方企业的有关诀窍与生产技术知识,获得技能上的提升。在此阶段,隐性知识的转化由于员工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产生信任、关心、信念等,为培养这种关爱和信任,企业要重视道德与情感的激励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在此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暗喻、模拟等方式实现,代工企业的员工将自己领悟与体会的知识以文字和图纸等方式整理和记录下来,形成成文化知识并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与企业的知识网络进行交流和共享。由于知识的流动性高,代工企业应注重知识网络的完善来保证知识流动的畅通。
第三阶段是组合化(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代工企业将上述已编码知识与企业内部已有编码化知识相结合,形成适用于本土环境和企业新的技术和管理规则。同时在代工企业内部,每个部门与组织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显性知识,将显性知识的孤立成分整合之后便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系统。组合化模式涉及到组合不同的显性知识体系,如个人通过文件、会议、电话、网络等交换并组合知识,实现知识的分类和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沟通顺序与机制尤为重要。企业中内部训练、工作论调、部门的横向沟通等措施有助于跨部门间水平协调能力的形成。
第四阶段是内部化(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代工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活动通过对编码化知识的应用,将其渗透到自己的隐含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生产、操作技能。代工企业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本身所拥有的知识相结合才能提升创新能力。企业通过将合作获取的知识进行制度化,使之在运营活动中能被可靠、一致地应用,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能力。
通过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代工企业的知识资产得 到相应的提升。一是个人层次的隐性知识,主要指员工在接受委托方企业培训后自身工作技能的提高,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二是组织层次的隐性知识,代工企业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日常行为与实践中,它是通过内部化过程形成的。三是个人层次的显性知识,主要指员工将从委托方企业所学 习的技能通过语言 与符号进行表述,它是通过外部化过程 形 成的。四是组织层次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代工企业通过系统化整合后的外显知识,如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手册、图纸及产 品说明书等。
知识应用是指企业通过创新能力提升后将创造出的新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包括新知识的交换及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企业将创造的新知识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内部后续创新需求进行分流,一部分知识形成相关联的产品与服务进入市场,一部分知 识留在了企业内部,充实了企业的知识资产,依次成为知识再次螺旋转化的基础,同时由于知识储存量的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为企业后续的创新需要提供了基础。
在成本日益上升和外贸订单锐减的背景下,依靠成本优势的本土代工企业亟待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来实现转型升级以提高价值链环节中产品的附加值。本研究构建了为实现代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知识转移理论模型,对知识转移中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以及创新过程中知识螺旋化上升各阶段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理论分析,为本土代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