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的若干思考

2013-07-13 02:31段艳霞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校际厦门市厦门

段艳霞

厦门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对台教育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和模式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在开展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中有所借鉴。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厦台教育交流的历史资料以及对切身组织和参与的一些两地教育交流活动的体察,形成了以下“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的若干思考”:

一、系统创新,初步形成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框架

笔者认为,厦门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系统创新”,把对台教育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形成一个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社会参与、运行有序的对台教育交流系统,创出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框架(见下图)。

厦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框架

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从目标、主体、内容、形式等整体设计,统筹实施,构建一个两地交流与合作的可供参照的“样式”。本模式包含教育交流的规划机制、教育交流的实施机制(中间部分)、教育交流成果的共享机制,三个部分相互循环,相互促进,不断反馈和调整,共同构成一个教育交流的整体系统。教育交流的规划机制是对我市对台教育交流在思路、目标、主体、领域、内容、形式等方面整体规划。居于中间的是教育交流的实施系统,是交流的主体、交流的内容、交流的形式的恰当组合。两地的学校、机构本着“对等、对口”交流的原则,在涉台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下,在教育专业社团和涉台群众团体的牵线搭桥下,在人员、信息、物资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位于最下端的是教育交流的成果共享机制,这是教育交流的质量与效益发展趋势的要求。

二、整体设计,不断明晰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要素

构建这样一种相对完整的模式框架,我们须对模式涉及的要素(交流的目标、交流的主体、交流的内容、交流的形式)进行一一分析。

(一)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目标。目标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在教育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厦门教育立足自身的各种独特优势与条件,结合在对台工作中的“一个窗口、两面辐射”的定位,确定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增强两岸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二,增进两岸间教育的了解;第三,增加两岸教育合作的空间。

(二)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体。主体多样化是新世纪以来厦门对台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厦门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参与主体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群众团体(如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教育学会、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涉台主管部门和群众团体(如厦门市台办、厦门市台联、厦门市台商协会)、大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及教育工作者个人。在交流的多元主体中,各类机构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各级主管部门起着指导与管理的作用,而各类群众团体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果最终要通过大中小学及教育科研机构去体现。

(三)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主要有教育人员的交流、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物质资源交流。人员的交流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专家学者的交流,这是文化资源交流得以实现的有效方式,也是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厦台两地的学生交流包括吸引台生来厦就读各类学校及创造条件积极派送厦门学生到台湾职业院校或高等院校接受短期的交流(一个月或一年)或较长期的学历教育,还包括通过夏令营、文艺联谊活动等其他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及专家学者的交流包括通过学术会议、校际合作交流项目中的教师交换、互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共同开展科研课题、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的交流等。信息交流是教育交流与管理的重要实现方式。教育系统的信息交流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等方面,通过信息要素的双向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两地的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两地间的教育者形成更好的理解,因而有利于两岸的和平事业的发展。物质资源交流是教育交流得以有效进行的硬件交流,具体指教育交流主体间资金、教学和科研手段、设施、图书资料等的交流与合作。资金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岸的产学研合作、接受捐赠和公司资助、互设奖学金等方式产生的教育经费的变化。科研手段和设施的交流包括两岸远程教育技术、图书资料以及数字图书馆信息的共享等方面。

(四)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模式重点探讨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即途径与形式的问题。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已初步形成这样的形式:以学术交流为动力,以两岸青少年交流为载体,以招生台生为重要内容,以校际合作为桥梁,以加强对台问题研究为亮点。

(1)以学术交流为动力。两岸高校互派学者进行短期学术考察和访问,是两岸教育交流最初的形式,也是最活跃、最普遍的形式。近年来,两岸学术交流已由学术访问、合办学术会议,发展到互聘讲学和合作研究等,人员往来有所增加,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层次逐步提高。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两岸教育的学术交流更是呈现“炙热化程度”。(2)以青少年交流为载体。进入2000年以来,两岸的青少年夏(冬)令营、文娱联谊活动逐年增加。如厦门大学的闽南文化夏令营已形成固定机制,已举行多届。集美大学主办了慈济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厦门音乐学校、六中、厦门一中、双十中学、集美中学、实验小学、火炬学校与台湾中小学开展专题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各种联谊活动。交流使两岸青少年增进了友谊,加强了两岸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3)以满足台商子女就学服务及陆生入台就读为切入点。厦门市教育局积极创造条件让台湾学生在普通中小学就读,坚持“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适当照顾”的原则,做到“目标明确,策略正确,政策透明,渠道畅通”,不仅保障台商子女就学,且给予他们就学较灵活的选择空间,在厦的台湾人对厦门教育的满意度逐渐提高。有关统计表明,2010年,全省大约有2000多名来自台湾的中小学生,其中,1500名在厦门。与此同时,厦门也于近两年开始积极派送陆生赴台就读工作。(4)以厦台两地校际合作为桥梁。随着教育交流的深入,厦台两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建立校际协作关系,共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新时期两岸交流呈现的一个新特点。目前,包括中学、小学和专业学校、高校在内的20多所厦门学校与台北、台中、高雄、金门等地的相关学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在学术、师资、学生等多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协议的签订有利于加强和规范两岸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5)以对台问题研究为亮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一直注重台湾问题的研究,是祖国大陆最重要的研究台湾的基地,每年向中央和省市及有关部门提供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料及对策建议,许多意见被采纳。

随着对台教育交流的热潮的到来,成立机构、设立课题,加强厦台教育的研究也成为厦门市许多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台湾教育研究室。该院每年都围绕着我市教科研训中的突出问题,确立若干交流项目,邀请台湾知名教育专家来厦讲学,与此同时,也积极派送本院教科研人员到台湾学校实地考察。2008年,厦门市城市职业大学成立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致力于两岸儿童文学方面的研究与推动。

三、循序渐进,注重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的灵活性

模式是可供遵循的标准样式,但它同样具有灵活性。模式的灵活性要求教育交流过程中既要注重各个方面、各个部分的平等,各个要素齐头并进,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轻重关系和主次关系,往往是某一方面、某个部分需要“先行”,需要“带头”,需要先突破,形成某种平衡态的目标参数结构。

首先,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教育交流的主体的发展。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政治性、敏感性强,厦台两地间的交流起初是以民间交流为主,尔后才逐渐开始教育主管部门的间接交流。随着海峡两岸“两会”的制度性协商的开启以及大陆高级官员赴台、台湾警政赴大陆的政策的放开,民间教育交流与主管部门交流有望共同促进的局面逐渐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在厦台教育交流中将会逐步侧重抓制定发展规划,抓宏观决策、协调监督和提供咨询服务的工作。其次,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发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动也要有主次。由于教育全球化的深入,厦台教育交流的形式将会继续朝多样化方向演变,并朝着以校际合作、项目合作为主方向发展。近年来,厦台间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间结为姊妹校、友好校的校际合作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再次,厦台教育交流活动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同层次的事物都有各自的矛盾特殊性、都有各自的运作模式。厦门与台湾教育交流的层次性要求各个参与教育交流的主体按照层次或内容、形式等设计目标,建立“目标——责任,成本——效益”这样的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闽晓)

猜你喜欢
校际厦门市厦门
厦门鼓浪屿之行
出神入“画”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An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厦门品小吃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