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013-07-13 02:31俞赛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方阵例题蛋糕

俞赛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切实把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思考,借鉴部分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对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一、调整改编

教学设计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加以拓宽,寻找学生熟悉的感知最深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适当而又及时的切入教学,调整事例,从而激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乘法笔算”时,可以结合加法的巧算。依以往课堂经验判断,其中按规律求和的题型,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即使掌握不了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印象,故而在新授一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自然不必按教参的进度去讲,而是把“不进位、进位、末尾出现0”这三种情况一起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同一节课中同时出现,强调了算理和书写规范。这样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经验,合理运用知识内容,不拘泥教学进度去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补充删减

一种教材只是一个模板,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殊途同归,通向知识能力目标。教师应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处理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我们的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能。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时,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发现例1所提的问题缺乏背景,但在例2中却得以体现;而例2的教学情境与例1的情境,连接不够紧密,于是笔者重新设计,把例题内容进行删减,把两道例题合二为一,把两幅主题图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整合在一个素材中,使学习材料承载更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这样两个例题就变成一个例题,题目就变成:欢乐队4个队员回收矿泉水瓶,收集的数量分别为14个、12个、11个、15个。开心队5个队员回收矿泉水瓶,收集的数量分别为10个、12个、14个、9个、15个。哪个组将成为本周的回收冠军?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既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又训练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一举两得。最后再把例2作为练习,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改造剪辑

教材是专家们设计的,必定有其科学性,只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因教学组织者的水平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何挖掘教材中现有的资源,呈现练习题中诸多隐性的教学内涵,最大发挥教材的效能,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备足功课,做些“改造”性的工作。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后,再出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71页第8题习题,有一根绳子长31.4米,小红、小东和小林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小红想围成长方形,小东想围成正方形,小林想围成圆形。怎样围面积最大?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答出这道题,并指名学生板演,分别算出已知图形的面积。教师再对上述解题进行评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因为是重做题,学生稍作思考和讨论即可当堂汇报: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圆的面积最大。教师继续引导: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高相等,底面周长也相等时,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小,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大家猜猜看!效果不言而喻,先是各抒己见,再小组讨论,进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对这道习题的强化性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用已得出的规律有机的延伸到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中,加强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像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意图。

四、拓展延伸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处理教材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创造性地将其拓展延伸,实现教材的增值。如张齐华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在拓展练习时,张老师播放了多美滋1+1奶粉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看广告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有的学生说:能想到1/4。教师就问:你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4?学生回答可以从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还有的学生说:能想到1/8。教师再次启发:你又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学生说可以从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甚至有的学生能想到1/2,教师趁机发问: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学生回答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最后还有人说想到了1/9。教师又进一步诱发思考: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开放的练习策略,使学生浮想联翩,逐步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得到发展。活用教材无疑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移植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优势,将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身边事情和活动经历记录下来制成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体验到真实的画面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能够触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把发生在学生身边既熟悉又亲切的校园生活引入课堂,拍摄学生在校做操时横纵队伍排列时出现的方阵问题引出什么是方阵?利用课件介绍方阵的来历,展示方阵的应用:我国50周年国庆庆典的阅兵仪式上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个精神抖擞的队形方阵接受检阅……画面精彩纷呈,学生兴趣倍增,似乎体会到方阵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这时解决方阵队伍中一共有多少人的连乘应用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随后,继续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把校园里熟悉的事情带入课堂中,把计算校园里教室的间数,教室里日光灯的支数、杂物柜的格层数、电脑室里电脑的总价等问题巧妙地融入到连乘应用题中,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身边的数学现象。利用多媒体方式把生活情景植入课堂呈现知识点,循序渐进地突破重难点,熟悉、亲切、紧凑,水到渠成,趣味盎然、满堂春色。

总之,我们教学要立足课标,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努力创新,使教材人性化、生活化。对象是鲜活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鲜活的,内容信手拈来更具鲜活的情趣,过分依赖教材,只能让人厌倦。培养创新人材,教学就应该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方阵例题蛋糕
医护方阵
三十六个军官问题与欧拉方阵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小奶狗方阵”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