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视域下的中俄油气贸易分析

2013-07-12 02:03:18党帅刘养洁贾文毓
关键词:中俄油气天然气

党帅 刘养洁 贾文毓

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作为国家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依据。而“对资源和运输线等关键地理要素的占有或控制即是地缘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目前的“地缘政治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争夺世界地理要道、控制世界市场的理论,它已深化为以控制世界资源为中心的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国的资源战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正象1903年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出版的《国家、贸易和战争地理学》一样,从地缘政治的视域洞悉国际贸易动态。

石油与天然气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能源。从公元前4000年的宗教用途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述:“此物(石油)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再到如今对油气资源的严重依赖,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对于能源的利用则提出了“高效率、低污染”的要求。天然气则拥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的优势,这也预示着天然气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的主体。自进入人类文明以来,由于能源而引发的战争和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这也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以确保自身发展所需。二战后,地缘政治则成为各国在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问题上推行全球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并且已成为主要能源贸易国构筑对外油气安全战略的理论支持。

一、俄罗斯油气大国的地缘战略与资源战略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国土面积广大,海岸线漫长,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外交辐射范围广,可扩展到欧洲和亚太地区。俄境内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储量巨大,据BP能源统计,到2011年底,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81.80亿桶(折合120.79亿吨),占全球原油总探明储量的 5.34﹪;而另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预测,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量为44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44.60万亿m3,排全球第一位,占全球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1.40﹪。石油和天然气气生产是俄罗斯主要的支柱产业,2012年石油产量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家,年产原油5.5亿吨,约为世界的9%。天然气产量6550亿m3,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9.26%。俄罗斯正是凭借其能源优势加大了在世界政治上的影响力,同时也构筑了独特的能源地缘战略。

1.稳定与欧洲油气贸易的态势。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大国,在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时期势力范围不断的扩大,曾占据了半个欧洲。如今欧洲仍然是俄罗斯“惯性”的势力范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俄罗斯一方面积极拉拢东欧各国,另一方面又要加大与欧盟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其目的不仅要确保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更要与欧盟通力弱化美国在此区域的影响。可以看出,俄罗斯与欧洲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上均有合作的必然性,这也为二者油气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地理位置与欧洲毗邻,油气管道密集运输便捷,阻碍较少,欧洲已成为俄罗斯油气贸易的第一伙伴,约占其出口总量的93%。稳定与欧洲的油气贸易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及地缘经济意义。

2.增加对独联体国家油气贸易的份额。独联体国家脱胎于苏联,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独联体国家中一部分有生产石油或天然气的能力,另一部分则需要进口。俄罗斯积极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能源贸易,更多的是争取政治影响力。随着独联体国家间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俄罗斯对其油气能源的贸易量必将出现增加的趋势。

3.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油气贸易的合作。与欧洲、独联体国家相比,亚太地区是俄罗斯较新的油气能源贸易伙伴。由于输送距离、价格、政治等因素的限制,亚太区与俄罗斯的贸易呈现不稳定的特点。主要的贸易国家为美国、中国、日本。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以后,俄罗斯在能源合作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姿态。虽然中俄在历史问题上仍存争议,但通过能源发展外交,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平衡国际政治力量,对于中俄均可达到双赢。

二、中国的油气能源战略和地缘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油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与我国油气产量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我国从1993年起便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1年石油净进口7 416万吨,2004年达1.1062亿吨,2009年突破2亿吨大关,2010年更是达到2.55亿吨,成为稳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号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日趋严重,2010年已经突破55%,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5% -70%,2035年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0%。与此同时,中国天然气消费以年增长11.9%的速度在2013消费量将达到1 650*108m3,对外依存度也将由2012年的29%上升至32%。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耗量将至2 600亿m3,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市场。但是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仍属于补充能源品种,而非主力。需求缺口仅为900*108m3,从进口天然气的来源地来看,进口量前五的国家依次是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也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将是中国未来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国。所以油气能源安全成为影响中国能源安全最为关键的因素。能源安全再一次上升为国家意识。

中国为确保油气能源安全,秉持着“开源节流”的石油资源战略。一方面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分别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并且通过外交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从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23 931.14万吨,中东石油进口占到47.1%较2009年进口量增加15.7%,非洲进口量占29.6%同比增长15.4%,欧洲进口量占10.8%较上一年增长19.3%。石油进口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苏丹、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巴西(表1)。

表1 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前十位国家及贸易量

自2005年以来,中国从中东国家进口的石油量不断增加,对中东石油依赖性愈加强烈。为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我国大力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政策以及国际组织的力量,使得非洲石油对华贸易显著提升。但是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突出,这条通道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的焦点,这些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故加大与欧洲国家的能源贸易特别是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对于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地缘战略与中俄的油气贸易

1.中俄油气贸易。我国有着比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预测地质总储量在38万亿m3,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10位,占世界天然气总资源的2%。目前天然气的产、消费量差额不大,进口量较小。俄罗斯仅排在中国进口天然气国家第十位,并且进口量不稳定。随着中国对天然气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可预计,到2020年中俄天然气能源贸易虽并非重点,但是发展前景巨大。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本土石油生产可以满足本国需要,90年代开始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并且呈现贸易量增加的趋势。2005年,俄罗斯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第四大油源国。2006年为中国“俄罗斯年”,两国关系的深化使得在石油能源贸易诸多方面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石油贸易量出现再次大幅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国家油价的不稳定因素,俄罗斯利用其石油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提高了原油出口关税,使得中俄石油贸易同期下降11.3%。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恢复,中俄石油贸易基本稳定,合作前景广阔(表2)。

表2 中国2005-2010年进口俄石油贸易量

2.中俄石油进口路径与地缘分析。油气贸易的交通运输直接受制于中国与别国的政治关系。不稳定的政治地缘关系必将影响到能源路线的选择。通过丰富多种运输方式和线路对于油气能源安全贸易有着重要的意义。稳定中俄关系对中国油气进口,减少长距离运输风险有积极作用。

第一,地缘政治下的陆路油气运输。中俄两国关系从“友好合作伙伴”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也推动了两国的能源贸易。2006年中俄两国达成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意向,陆上管道运输成为中俄天然气运输的最主要方式。即:陆路西线方案,天然气从西西伯利亚输往到中国新疆;陆路东线则涉及东西伯利亚、远东与萨哈林大陆架的天然气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终点。由于东线工程对俄开发亚洲市场十分有利,据估计东线方案为最优选择。这意味着每年有380*106m3天然气输送到中国东北,相当于2012年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89%和总消费量的26%。

中俄石油贸易的陆路方式主要为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中俄2004年达成铁路运输石油的协议,主要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向中国运输石油,但中俄铁路运力不足、成本较高致使铁路石油贸易量不断下滑。而随着俄罗斯对亚太市场的开发,以石油管道的方式对中国、日本等国家输送。俄远东管道的走向再一次成为国家间政治博弈的焦点。中、日为取得能源运输优势分别制定远东管道路线。但由于日本的介入中俄2003年达成的“安大线”胎死腹中。“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这其中的故事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经济与地理因素,而是涵盖了复杂多变的能源争夺、政治角力、外交捭阖以及民族情绪。可见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最终在外交的努力下达成“泰纳”线,优先修筑中国支线。中国支线的开通成为中俄石油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可预见中俄石油量必定会激增。这对中国能源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减轻对中东石油的过渡依赖,另一方面运输成本的降低、较安全的运输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贸易往来必定对中俄政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地缘政治下的海上石油运输。海洋运输较其他运输方式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并且运输量较大,成为跨区域大宗贸易最重要运输方式。目前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及天然气多以陆上管道运输为主,海上运输渠道主要包括黑海、波罗的海等港口,通过黑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俄罗斯远东地区,及黑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俄罗斯远东地区两条通道进入中国,海运进口量约占从俄罗斯进口总量的一半。但是由于所经过区域的地缘复杂,并且受到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大国政治干预、突发事件等因素使得海上航道阻断,海上航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必将影响中俄石油贸易。自然因素不可避免,但是人为因素可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加强与重点航线结点国家的友好合作,以较小政治因素对航道的影响。

随着人类对北极认知的深化,各方通过制定本国的北极战略,以实现和维护在北极地区日益增加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制定了“北方海航道”线。即西起北海、穿过俄罗斯北极沿岸,绕过白令海峡到达中国或日本港口,它的开发对于中国石油贸易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一是随着俄罗斯将北极确立为“21世界的能源基地”,增加了俄罗斯石油等能源资源的储备,巩固其能源外交,这也为中俄石油大宗贸易提供有利条件;二是北方航线的开发,将大大缩短航程。从俄罗斯西部的圣彼得堡到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通过北极航线为14 280km的路线,通过苏伊士运河为23 200km,绕好望角是29400km,这将改善中俄石油海上长距离运输,避开高风险区域,以确保运输石油安全。

四、稳定中俄关系发展中俄油气贸易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对于油气能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搁置历史问题,深化中俄关系。影响中俄关系的最直接因素是历史遗留问题,两国争议领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双边关系已成为中俄两国的战略性选择。两国新元首都将对方作为第一个国事访问的国家,这也说明两国从战略角度确立良好双边关系。良好的政治环境必将推动能源贸易的发展。

2.发挥国际组织作用,推动能源合作。中俄两国均为“金砖”国家,并且同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良好的合作环境这必将推动中俄石油贸易。中国现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需求越加强烈,俄罗斯作为原油、天然气第一大出口国,这为两国发展石油贸易提供良好契机。在合理有序的框架内,两国必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达到共赢。

中国、俄罗斯均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造福于两国人民,同时也对区域发展甚至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秉持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两国在能源贸易方面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潜力巨大,尤其是近些年针对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政策,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发展良好的中俄关系对于保障我国油气能源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 徐建伟葛岳静,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1,(4).

[2] 王家枢.中国石油安全与地缘政治[J].资源·产业,2004,(1).

[3] 郭海涛.天然气合作:中俄双方战略形势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2).

[4] 陆江,张艾妮.小议中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9).

[5] 马桂瑛.中国石油进口海运路径安全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7,(8).

[6] 于群.我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36).

[7] 曹玉墀,牟珩,姜玉.北极航线探讨[J].世界海运,2011,(10).

[8] 徐葵.中俄关系的现状和前景[J].东欧中亚研究,1996,(6).

[9] 刘桂玲.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问题[J].亚非纵横,2008,(4).

猜你喜欢
中俄油气天然气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环球时报(2022-12-21)2022-12-21 19:47:28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非常规油气(2021年2期)2021-05-24 03:23:36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伙伴(2019年10期)2019-10-14 03:26:57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能源(2018年8期)2018-01-15 19:18:24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5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中亚信息(2016年1期)2016-03-07 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