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何言哉:孔子天命观分析

2013-07-12 23:25:53杨夏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斯文哲学史鬼神

杨夏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天命观正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孔子的个人思想,同时也代表了孔子身上所携带的一种文化使命——它极大影响了后来整个儒家对于天命的态度。本文对于孔子天命的论述主要基于《论语》这一文本材料展开孔子天命观的思考,尽管《论语》中所在孔子天命观的语句为数不多,但它是目前孔子思想研究公认最为可靠的材料。经过归纳思考,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从敬命畏命到知命立命,最后顺命安命,并从此走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信仰的康庄大道。

一、敬命畏命

孔子的天命观首先与他的鬼神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认为:“孔丘对于鬼神的态度大概是,不明确地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他认为,承认有天和天命是主要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这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1]张岱年先生在《孔子哲学解析》中也认为孔子是“信天命而疑鬼神”。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不看重死后问题,这是孔子与宗教家不同的显著特点,这和中国古代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2]本文也支持这一的观点,孔子尽管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但是关于天人关系,孔子对于“天”的态度是敬畏的。冯友兰先生对于“天”的概念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有很好的总结,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基本上仍然是当时的传统的宗教所说的天、帝、或者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1]孔子认为天是万物的最高主宰,而它主宰万物正是通过天命来实现的。《论语》中有一处记载表明了孔子对于“天”的态度:“迅雷风烈,必变”(《乡党》),这里表达的虽是“天”掌控自然界变化的力量,历代儒者都认为这是孔子在表达“惊天之怒者”,也就是对天的敬畏。《论语》中更有一处直接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就揭示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君子应当敬命畏命。

二、知命立命

孔子曾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其中有“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所知的天命为何?古今往来的儒者主要有两类解释——汉儒以始终、穷通来解释天命;宋儒以穷理尽性来理解。根据孔安国注:孔子“知天命”是“知天命之始终也。”[3]韩愈则认为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要根据《述而》所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来理解,后来宋儒理学的思想家们进一步提出对天命的理解,特别是朱熹在《论语集注》对“五十而知天命”的阐释: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论语集注》卷一)这与他在“四十不惑”中的解释是相辅相成的,朱熹对于“四十不惑”的理解重点在于知“事物之所当然”。这就将“天命”超脱于“理”之外。“知天命”的孔子如何肩负起天命的职责,“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给了我们答案——孔子之德是天命所授,因此他自信桓魋不能加害于自己。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另外一处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安国和马融都将其解释为,天之未丧斯文也,则我当传之,匡人自然也不能加害于我,朱熹也赞同这一解释。“天”为最高主宰,孔子是天命所授的圣人,所以不正当之人都不能违逆天意而害自己,以斯文为己任,正是孔子所以成为圣人的关键。

三、顺命安命

正如上文所言,孔子“以天生德于予”的使命感知命立命,积极传道于世人,但终不为君主任用。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孔子以其强烈的使命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从未怨天尤人。他的理由是:“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关于孔子的这一态度在《论语》的另一章也有所体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这一章讲述了子路入仕于季氏,季氏却听信了伯寮讥谗,子服景伯希望孔子通过人力使子路解围,孔子却不同意,认为一切自有天命主宰。钱穆《论语新解》对此章的解释是:“人道之不可违者为义,天道之不可争者为命。命不可知,君子惟当以义安命。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4]孔子以《诗》《书》教人,主张为政以德,自然是注重人事的,然而当时的社会知德者鲜矣,为政者没有做到应有的德行,孔子自知“君子喻于义”,义之所在正是命之所在。不尤人可以从孔子三番五次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孔子既然有天命授予自己传道的使命,就不患莫己知。至于“下学而上达”,根据孔安国注,“下学”是指学人事,“上达”是指知天命,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天命还是人事,都是孔子重视并且提倡的,无怪乎孔子认为“知我者其天乎”,能够上达天命,就能与天为一,这样,即使不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只要不负天命,无愧于天即可。

总而言之,孔子的天命观就是以天为最高主宰,对天的态度极其敬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故孔子畏命而知命,知道天命有德,所以人应当尽人事,听天命,即以礼行忠孝仁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不是人所能控制和主宰的了。由此,孔子对于天命的信仰,无时无刻地体现在孔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一生中。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173-175

[2]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载 中国哲学史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3]魏何晏解集. 梁. 皇侃义疏. 论语集解义疏. 卷一

[4]钱穆. 《论语新解》.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84

猜你喜欢
斯文哲学史鬼神
《企鹅哲学史》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斯文细胞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28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北方文学(2018年32期)2018-11-19 10:12:34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4:50
鬼神
喜剧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6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斯文哥阿豪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