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河池学院艺术系 广西宜州 546300)
壮族蚂拐节是壮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广西桂西北的红水河流域,是桂西北壮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蚂拐舞出自于壮族传统的蚂拐节活动,是一种土生土长、古朴、粗狂的民俗性舞蹈,带有“图腾”崇拜的祭祀色彩,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与舞姿都展示了壮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和艺术魅力。本论题通过对壮族蚂拐舞艺术价值的剖析,对蚂拐节及其民俗舞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
蚂拐舞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或更早.关于蚂拐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概括的总结为:一只蚂拐摇身变成一个身披蚂拐皮的英俊后身,蚂拐人乐于助人,来到人间为人们的生产和劳动带来了风调雨顺,农田大丰收。后来由于人们的误解,将蚂拐皮烧毁,导致蚂拐人立刻变成了蚂拐焦尸。从此以后,壮族人为了表示对蚂拐人的歉意,为了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都会在每年农历的春节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即“蚂拐节”,并在节日上跳蚂拐民间祭祀舞蹈,蚂拐舞由此而来。
蚂拐舞作为壮族蚂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系列舞蹈的总称,内容丰富,规范有序。以壮族人民蚂拐拟人化的农业生产程序为舞蹈语言,表达壮族人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祭祀蚂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情景。蚂拐舞包括皮鼓舞、插秧舞、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长坂敬蚂拐舞等十多个舞蹈片段,所有的舞段根据角色的需要而戴上不同的面具跳舞。舞蹈动作模拟青蛙及农耕和劳动生活。蚂拐舞最基本的造型是四肢伸开,身体半蹲,作蚂拐站立的姿势,舞蹈动作以跳跃为主,型别致,有一种雄壮神秘之感。在蚂拐舞的表演过程中,还穿插着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和各种杂技杂耍,伴有铜鼓、皮鼓和唢呐伴奏,场面热闹,舞风淳朴。 蚂拐舞作为典型的壮族祭祀性舞蹈,它有着丰富的动作语言,不断地传递着壮族民俗的原始文化,积淀着丰厚的壮族原始文化信息。
蚂拐舞是壮族先人蚂拐图腾崇拜的证物,是今天人们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它是壮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世代壮族人民审美追求的结晶,是壮族人民的性格及生活情趣的艺术概括和美的集中体现,是形成壮族舞蹈文化多元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和基础。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足迹见证,是一件少有的、珍贵的、壮族人民独有的艺术瑰宝,这件瑰宝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的存在,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壮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为壮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同时也是拯救民间舞蹈艺术,繁荣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增强了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内动力。壮族“蚂拐舞”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在壮族的历史、宗教、习俗和生产中,它是壮族人民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蚂拐舞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壮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壮族蚂拐舞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当今社会,许多在人类蒙昧时期产生的古俗已逐渐被社会的发展演变所淹没,但是,一些奇俗却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延续下来,祭祀蚂拐的习俗更是其中之一。壮族蚂拐舞是壮族先民长期以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有着浓郁的民俗特色和浓郁的生活劳动气息。但在当今市场经济风靡的社会热潮下,类似于蚂拐舞这些来自于原始民间的风俗舞蹈同样遇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现在一代的年轻人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对蚂拐舞根本不重视,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来宣传带动,不断拓展蚂拐舞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艺术价值,认识它作为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并拓宽蚂拐舞的研究渠道,提高蚂拐舞的艺术水平。将蚂拐舞的珍贵资源遗传和发展创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将壮族原始民俗文化代代相传并创新下去。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舞蹈专业院校都是沿着五大民族汉、藏、蒙、维、朝的民间舞蹈课程体系进行民间舞蹈教学,事实上,在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中,有更多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优秀民间舞蹈材料。这种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首的专业舞蹈学院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对于地方性高等院校来说,缺少了民间舞蹈教学的特色、优势,更缺少了结合当地民族建设文化的价值。实际上,地方性院校的舞蹈建设更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民俗文化,突出地方性院校的舞蹈建设特色所在。壮族蚂拐舞作为桂西北壮族民俗文化祭祀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蚂拐舞的基本动律、基本造型、基本动作,用新的手法、新的理念,通过课堂舞蹈艺术教学与当地民俗舞蹈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能力和民族文化思想,从而重视本土民族文化,增强本土民族舞蹈文化的内动力,编创出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舞蹈专业课程。
红水河沿岸的壮族村寨每年都举行一次隆重热烈的蚂拐节,敲锣打鼓,跳蚂拐舞,唱蚂拐歌,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蚂拐节的举办是为发展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持壮族文化的原始性、民族性、人文性,突出当地民族风俗特色,与生态旅游和民族庆典结合起来。蚂拐舞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古老的民间传说,它的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葬蚂拐等,这就赋予了蚂拐舞本身的原始文化内涵和其具有的传奇色彩,神秘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就是吸引中外游客到此旅游的文化旅游资源,蚂拐舞蕴含着浓厚的原始文化底蕴,舞蹈表达中蕴藏着原始古朴、硬朗沉稳、简拙逗趣的动律要素特点,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非常强烈的动律感,无不让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蚂拐节上所蕴含的壮族民族文化,使中外游客在欣赏节目和感受蚂拐节热闹场面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其文化底蕴和壮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刻感受壮族的宝贵祭祀文化。这种将壮族传统的民俗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巨大的。
蚂拐舞作为桂西北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原始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文化含量,都成为了壮族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是壮族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社会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综合表现。笔者为壮乡拥有独特的蚂拐节文化而骄傲,为壮族文化奇葩在壮乡绽放而高兴,为红水河壮族人民的快乐安康幸福而祝福。
[1]周作秋.壮族的蚂拐节和蚂拐歌[J].民间文学,1986,(6)
[2]邱振声.壮族图腾考[J].广西教育出版社,1962,(12)
[3]梁任葆.花山壁画的初步研究[J].广西日报,1957-2-12.
[4]何星亮.图腾的起源[J].中国社会科学,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