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国际化探寻与实践

2013-07-07 15:06陈银洲
关键词:稿源英文版科技期刊

陈银洲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材料科学版(英文)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0)

科技期刊国际化探寻与实践

陈银洲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材料科学版(英文)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0)

分析了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比较了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化期刊的差距。认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需从语言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发行的国际化、编辑的国际化等方面向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作类比式运作和发展,以达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结合办刊实践,提出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途径。

科技期刊国际化;期刊类比式发展;办刊实践

作为科技传播的最重要载体,科技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载和传播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受众传播科技发展状况。在当今国际一体化、信息快速传播和网络化的背景下,作为科技期刊大国,我国向科技期刊强国转化是科技期刊人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我国经济实力进军世界强国之际,要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必然要求我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进军世界强国之列。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软实力的象征,科技期刊整体实力的提高,同时参与国际竞争以至领先于国际水平将是科技期刊人的不倦的追求。要提高科技期刊整体实力并参与国际竞争,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是业界所共知的途径之一。只有首先融入全球一体化,才能参与其竞争,制订其规则,直至领先于国际。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入世(加入WTO)浪潮中,加入WTO对我国各行各业均带来一定的影响,科技期刊人特别关注由此给科技期刊的影响。著名的编辑学者如王亨君、蔡玉麟、肖宏、游苏宁、任胜利等[1-5]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的思考、国际化的影响、已经国际化的措施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阐述。主要研究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国际化的指标、国际化的的步骤和措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无外乎包含着期刊运作的国际化、稿件来源的国际化、稿件水平的国际化、期刊发行的国际化、编校效率的国际化、编委的国际化、编辑的国际化、投稿环境的国际化(或称网络化)、论文引用的国际化、期刊评价标准的国际化。

1 国际化的内涵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通俗地讲就是科技期刊在编校质量和水平、期刊发行和编辑规模、运作模式上与国际认可的高质量科技期刊相匹配,在国际期刊界得到普遍认可,得到国际作者、审稿人以及读者的认可。一般地讲,科技期刊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期刊、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人的认可就基本上实现了期刊的国际化。因此,尽管中文是联合国官方语言,要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期刊须使用英文作为文字载体,中文版期刊也要将重要部分如摘要、图表名等翻译成英文,以便于国际交流。当然,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文的国际化程度增加,或许将来中文载体本身就国际化了。

1.1 科技期刊语言的国际化

如前所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首先需要使用国际化的文种载体,因此英文版科技期刊具有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中国大陆约4 000种科技期刊中仅有约200家为英文版期刊,这些英文版科技期刊大多由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办,具有良好的办刊条件,如较高的办刊起点、较高的学术支撑、素质较高的编委队伍和编辑队伍等,这些英文版科技期刊具备了实现国际化的基础。中文版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这些期刊要实现国际化战略,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英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增加英文题名、摘要、图表名、参考文献等内容的英文或直接增加英文文章的比例。

被国际检索系统SCI、EI等收录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表1是我国科技期刊被SCI、EI收录的家数和英文版的对应关系。中国大陆英文版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约5%,但表1表明,它们被SCI、EI收录的占比明显高于5%。因此,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际化方面占有较大优势。

表1 2012年被SCI、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数

1.2 稿源的国际化

科技期刊办刊实践表明,稿件的质量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因此,科技期刊的竞争实际上是稿源的竞争,谁拥有了优质稿源,谁就有了国际化的资本。科技期刊稿源的国际化并不一定是指来稿越多越好,而是所发表论文展现的科技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所发表论文体现出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了吸引国际化稿件,有研究者提出相应的办法:如发挥主编的作用向国际知名人士约稿、发挥国际编委会委员的作用进行约稿、向国际审稿专家约稿、参加国际会议约稿等[6]。这些方法可一定程度上使国际稿源增加,值得使用。

1.3 审稿专家的国际化

正如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如SCI所要求的那样,一种国际化的期刊需要有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是高质量稿件产出的保证,再优秀的论文也需要国际同行的评议和认可。因此,国际化的期刊需要建立国际化的编委队伍,选择国际审稿专家作为期刊的审稿人。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可以从版权页直观地反映出来,但国际化的审稿专家则只能体现在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中,国际化的审稿专家能潜移默化地使期刊进一步国际化。

1.4 发行的国际化

科技期刊业既是文化事业也是文化产业,既具备计划属性也具有市场属性[7]。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发展的产业化,能够经受市场的检验。如果一种期刊的发行范围很小,就很难国际化,因此,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还需要其发行的国际化。

随着网络化和电子化的逐步发展,目前科技期刊的发行不仅仅指纸质期刊的订阅和发行,更重要的是其国际化的阅读量和下载量。由于目前国际著名出版商如Elsvier、Springer等在中国寻找重要合作伙伴,很多国内知名期刊与之合作,实现了期刊的国际化的发行。

1.5 编辑的国际化

一种国际化的科技期刊往往配备人数较多的编辑队伍,而这些编辑人员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国家或分别处理不同国家的稿件。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人数较少,不具备派驻其他重要国家的条件,或者不能专注于一些重要国家的稿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刊的国际化。就笔者所在的学科而言,美国某一知名期刊每年都派主编或编辑来中国讲学,笔者参加几次讲学,学习中发现,他们所谓的“讲学”无非就是宣传其期刊的重要性、告诉中国作者如何撰写符合他们期刊的论文、并欢迎中国作者的投稿。因此,国际化的编辑对期刊的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

2 国际化的途径

2.1 网络化运行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科技数据的打包发行,国际大多数期刊被Elsvier、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大型数据所囊括。读者查阅资料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均发生巨大改变,读者从网络下载数据远比到图书馆查阅纸质数据要简便、快捷、有效。因此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必须实现网络化运行,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实现国际无障碍交流。如果没有使用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而停留在老式纸质发行、赠阅,其传播范围有限,将明显阻碍其国际化。

网络化运行首先需自建期刊网站,通过网站实现网络投稿、审稿、编辑、信息交互等功能。通过期刊网站,其他国家的作者、审稿人、读者均可无障碍交流,从而实现期刊的国际化。其次,期刊可通过国际同行期刊合作网站相互链接,实现期刊的国际化。

2.2 专业化

科技期刊的专业化是其实现同行认可的必经之路,很难想象,一个大杂烩的期刊会得到某个专业的认可。从著名检索收录的期刊表看出,高影响因子、高被引频次大多集中于专业科技期刊,而且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中几乎都是专业期刊,而极少见到中国大陆高校学报类的大杂烩式的科技期刊。因此要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其专业化之路在所难免。当然,专业化并不完全局限于极小的专业范围,像《科学》和《自然》所涉及的专业就相对较多。像有些中国高校学报那样文理兼收、理工农医俱全的办刊方式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之路将困难重重。

2.3 吸纳国际稿源

由于稿件的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根本,因此广泛吸纳国际稿源将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步骤。由于主编和国际编委一般在本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主编和国际编委会委员的作用向国际知名人士约稿是吸纳国际稿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其效果比编辑约稿好得多。编辑向国际审稿专家约稿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约稿也是吸纳国际稿源的一种途径,但编辑约稿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给人一种缺稿和经营的印象,约来的稿件其质量也参差不齐,故而在编辑过程中难以取舍。因此,要吸引高质量的稿源,需要编辑人苦练内功、苦心经营,逐步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以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2.4 借船出海

我国科技期刊的规模大多比较小,相对国际化期刊其发行量较小,因此通过规模效应的影响来达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有相当的难度。然而,科技全球一体化和网络化的逐步发展使得科技期刊能够通过网络化来实现国际化。目前Elsvier、Springer、SCI、E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利用其强大的覆盖能力和全球影响逐步占据了全球化信息传播的有利地位,读者和作者比较容易通过上述数据库来选择期刊进行阅读。因此,科技期刊要想国际化,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与上述数据库合作能够达到借船出海的效果,以弥补自身国际影响力较小的不足。

2.5 编辑运作

如前所述,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运作一般采取小型化模式,专职主编和编辑一般身兼数职,从作者来稿或约稿开始,编辑部进行初审、送审、定稿、编辑、校对直至送印刷厂(有的编辑部还要自己排版)、发行等工作。编辑部往往人数少、规模小、事情多,如此运作造成一个弊端就是:什么都要做,什么都沉不下心,这样就不能使得编辑潜心做好一件事。与此对照,国际化的期刊编辑部则分工明确,主编做主编的事,编辑做编辑的事,编务做编务的事,各个分管地区编辑则集中精力处理好相应地区的稿件。所有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处理,比如,国际化期刊编辑部专门有审稿团队、语言修改团队、业务拓展团队等,各自专业化运作能确保期刊的高质量运行。由于长期得不到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在人力和财力上无法与国际化期刊相提并论,因而做不到国际化运作期刊。但这个运作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英文类的科技期刊的语言修改就可以委托给专业人士润色、发行委托给大的发行集团发行等,都是可以尝试的运作,当然,这需要财力的支持。因此,办好国际化科技期刊需要政策的支持。

2.6 政策支持

政策的支持是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主办单位的人力、财力的支持是达到国际化的客观条件;科技政策促使我国优秀稿件可以被留在国内发表;人事政策帮助我国科技人员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所有这些均对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起着催化作用。当然,政策和期刊质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编辑部苦练内功、做出成绩可赢得政策的支持,以达到良性循环。

3 刊物国际化实践

3.1 基本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以下简称《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6年,《学报》(英文版)刊载材料科学(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等)的学术论文。重点发表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学科且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十五和十一五等计划项目、973项目等国家级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据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和《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发表的资料表明,1997年至有资料显示的年度《学报》(英文版)连续进入了SCI,是中国大陆首家进入SCI的高校学报,目前是少数几家进入SCI的高校学报之一。与国际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Springer联合海外出版发行,所有论文均同时在Springerlink在线出版,国内网上在线由中国期刊网独家出版。《学报》(英文版)发表的论文近100%被SCI、EI核心版等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呈逐年升高趋势。《学报》(英文版)还被SA、CA、CBST、PЖ,JICST等国际权威检索刊物收录,显示了该刊的国际认可度。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届中国精品期刊工程”建设名单(全国仅14家期刊入选),被评为“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排序于湖北省高校期刊第一,湖北省期刊第二)。

3.2 国际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接近国际知名科技期刊的水平,必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国际化,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编辑部从刊物的内容入手,苦练内功、精心编辑、认真修改,使得所发表的论文首先在语言上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这就要求编辑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本专业的专业水平,能专业化地理解并修改所刊发的论文。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都是本专业博士或博士在读,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和英文基础。实践证明,所编辑出的论文从语言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比较早地受到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的收录和检索,这为期刊的国际化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编辑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和国际知名期刊实现经常性的联系,编辑部多人次到美国等国家与相关期刊交流,邀请了欧美知名材料学期刊的主编和责任编辑来编辑部,如:《材料科学与工程,A辑:结构材料》杂志主编Enrique J.La⁃vernia教授两度来编辑部交流期刊运作和作者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其对该刊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通过与国际知名期刊的主编的互动,编辑部能从各个方面了解国际知名期刊的优点,并在本刊的运作中加以改进,促进本刊的国际化进程。

编辑部实现网络化环境的运作并与国际最大出版集团之一Springer合作,实现“借船出海”。Springer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本刊海外下载量迅猛增长,单月下载量达到5 000次以上,单月点击量达数万次,这些数据指标均处于与Springer合作的中国大陆期刊的前列。因此,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由于人们阅读习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而改变,在国际化网络的大背景下,国际下载量是刊物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标志着刊物的国际传播度和国际认可度。在我国大陆科技期刊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与国际著名的出版集团合作是目前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期刊的国际化定位,《学报》(英文版)刊聘请了相当比例的国际知名的材料学专家作为编委,不定期地邀请国际编委来编辑部就某些议题进行定向指导。发挥国际编委的国际作用,对刊物的国际化进行指导,审阅和约请国际稿件,并在国际上宣传刊物。

4 结语

我国期刊人一直追求着科技期刊国际化目标,在国际化大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我国政策趋向、投稿及认知环境以及语言等多种不利因素,加之我国科技奖励政策、成果评价政策、人才认定政策等政策促使我国的优秀稿件首先投向欧美期刊,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如此,我国期刊人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做大做强科技期刊,努力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笔者提出了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某种思路,并在办刊过程中实践着这些思路,也有一些效果,虽然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毕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希望借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探出一条路径。

[1]赵来时,王亨君.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的问题及思考[J].编辑学报,2003,15(6):435-436.

[2]蔡玉麟.科技期刊国际化漫议[J].编辑学报,2002,14(1):49-51.

[3]肖宏.面向国际的学术期刊发展措施[J].编辑学报,2001,13(3):177-179.

[4]游苏宁.对科技期刊国际化有关问题的反思[J].编辑学报,2008,20(1):1-4.

[5]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5,17(6):393-395.

[6]徐晓,葛建平,蔡斐,等.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国际化探讨[J].编辑学报,2012,24(Sup.1):s70-s72.

[7]陈银洲.科技期刊编辑和发展中的“计划”性与“市场”属性[J].编辑学报,2008,20(1):13-14.

(责任编辑:陈 旷)

G237.5

:A

:1673-0143(2013)04-0012-04

2013-07-01

陈银洲(1966—),男,编审,硕士,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编辑学。

猜你喜欢
稿源英文版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声 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 (Started in 2013, Bimonthly)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烟草科技》英文版征稿启事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