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友 李焕玲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广元 628017)
弗洛伊德将人类本能的内部动力分为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武德沃斯认为内驱力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赫尔认为内驱力主要有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奥苏贝尔将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素质教育内驱力是指学生力求提高自身素质,以求得自身发展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从哲学角度讲,素质教育内驱力是指素质教育活动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从教育学角度讲,素质教育内驱力是指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完成素质拓展活动任务的动机。
素质教育内驱力的定义是:由学生提高自身素养需要产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或条件影响,具有动态变化、可认识、可把握、可施加阻力或动力、可改变强度和方向、驱动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内部心理驱动力。素质教育内驱力具有以下特征:内驱力是个体内部产生的驱动力;内驱力的方向、强度等受外界条件的影响;需要不等同于内驱力,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是内驱力的源动力。
素质教育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多拉德和米勒指出学习四要素为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方向的刺激。反映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强化物可以是原生的,直接满足生理或心理需要的有关刺激;强化物也可能是二级的,由那些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
马斯洛把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广义学习的内驱力。生理的需要是学习生存的原始动力;安全的需要是学习回避危险的原始动力;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学习交往的原始动力;尊重的需要是学习道德的原始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学习探究性研究的原始动力。
人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产生的强烈刺激,激发了学生提升素质的内驱力——素质提升动机。素质提升动机的指向性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线索——选择内容。在素质提升动机的驱使下,对选择内容产生反应——尝试。如果获得成功,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内驱力相应地减弱,消除了心理的不均衡状态,恢复平静的强化物——成功体验。将多拉德和米勒的学习四个要素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素质提升动力循环系统,就是由需要激发的原始驱动力在“素质提升动机”、“选择内容的兴趣”、“尝试”、“成功体验”四个环节的封闭圈子里反复循环的过程(见图 1)。
循环系统原始动力来源于需要所激发的素质提升动机和成就动机,成功体验则是继发动力。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实现一个渴望目标的愿望或趋势。它伴随素质提升动机同时产生,是素质提升动机目标实现的载体。素质提升动机和成就动机所产生的动力,首先推动对素质提升内容的选择。选择预期可以获得成功的内容,而回避预期难以获得成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尝试过程是因为素质提升的结果尚不得知,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获成功,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内驱力相应减弱,消除心理不均衡状态,恢复平静。成功积累了相同或类似尝试内容的成功经验,就有了继续提升的信心,也就是给新内容的尝试输入了心理能量。如不成功,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的不均衡状态依然存在。在素质提升动机和成就动机的合力驱动下,还会重新进行尝试。如继续失败,每失败一次,原始的素质提升动力就会消耗一部分,当原始的驱动能量被消耗殆尽,这一内容的素质提升动力心理循环就会终止。如果学生受到生理或心理强烈需要的刺激,就会驱动素质提升动机重新选择预期可以获得成功的新尝试内容,进行新一轮的尝试,从而进入一个新内容的素质提升动力心理循环系统。
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注意、兴趣)是反复体验成功的产物。当素质提升动机和成就动机的指向性确定了某一内容时,只是对该内容的注意,能否获得预期的成功还是未知。只有多次获得成功,多次体验到动机满足的愉悦,积累了继续提升的经验,确信继续提升成功的可能,才升级为对该提升内容的兴趣。只有反复体验成功的愉悦,才能升级为对该内容的热爱情感。
素质教育内驱力是素质自我提升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素质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内部因素在素质提升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求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价值观与志向水平、焦虑程度。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榜样作用、社会评价等。
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立了党委会旁听制度、学生参与院长办公会制度、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制度。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和推进措施,学生成立项目组,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如“川信校园文化大讲坛”活动,从名家联系到海报设计,从预算到活动编排,都让学生独立完成。参与班级管理,在联想学院实施 “班级责任田”,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 “责任田”,把班级的所有事物都实行分项承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愿选择。通过让学生充分行使主人的权力,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勇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
素质拓展训练系统化 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提高自我素质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成就动机的提高。学院通过搭建四大素质培养平台(课程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平台、科技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四种素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能素质)的提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多元的素质拓展活动评价方式 学院采用了多元的素质评价方式,在学生素质评价机制上引入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搭建了三方评价机制。社会评价即对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期间顶岗实习由顶岗实习单位给予评价。学校评价即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素质训练项目的层级、成绩状况和日常表现状况给予评价。学生评价即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灵活的激励手段 通过 “文明班级”、“优秀社团干部”、“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等先进的评选发掘学生典型,开展展现学生特长的社团活动等,以灵活的激励手段营造比、学、赶、超的学生主动发展氛围。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要长久地维持学生的素质教育内驱力,就必须建立长效、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依托分层递进、长期坚守的育人工作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序列,培养学生乐于提升素质、勇于超越的健康心态。
科学的人生规划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规划人生活动,引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细化具体实施方案,鼓励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入学教育通过走入历史、走进现实、走向未来三个阶段,让学生融入学校氛围,培养爱校情怀,规范学生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细致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指导 学院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形成科学、自主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落实 “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要求,坚持每天早操,开展了多样性的体育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压力与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健康》、《公关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新生进行UPI心理测评,筛选并建立档案,对高危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开展专题展板、现场咨询、心理健康专场晚会等多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80%是在课堂上施加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指导,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深化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理解,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形成了“课程+实践”的育人模式,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密切的家校沟通 激发学生素质提升内驱力,离不开家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沟通环境,用爱心、恒心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最大支持。将学校、学生、家庭作为一个交流圈,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增强三者间的凝聚力。
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内在的教育。激发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驱力是高职大学生素质自我提高的客观需要,是适应科技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素质教育,让学生由“要我提高”转变为“我要提高”,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1] 郝颖.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和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2] 倪春丽.关于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 王中强.关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的调研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4] 刘增安,张小菊,贾树生.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1).
[5] 魏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江苏高教,2011(2).
[6] 忻莉骞.管理类课程中影响信息技术使用的因素分析[D].上海:东华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