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陈为铎
广西北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36000) 余培刚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四大旱灾多发地区之一[1]。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我国云南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旱灾,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深、旱情发生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大”创下了自上世纪50年代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四个历史之最”[2]。继此之后,云南地区又连续遭遇2011年雨季干旱、2012年季节性干旱和2013年冬春连旱。旱灾在云南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造成的损失严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群发性和灾害链的特点,其负面影响已从传统的农业扩展到工业、城市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自然灾害与防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将云南旱灾的相关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彰显地理学科实用价值。本文将从灾害系统分析的三个维度(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主体)构建旱灾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来对云南旱灾进行分析(见图1),以期明晰对旱灾灾情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
图1 旱灾发生机制分析过程
致灾因子是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它和孕灾环境、承灾主体一起决定灾情的大小。云南气候受季风和锋面雨带影响,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率大,大气环流异常是其旱灾的主要致灾因子。
2009年6月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海水异常增温的“厄尔尼诺”现象,它导致全球气压场异动,我国北方冷空气难以影响到云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也较弱,致使云南地区水汽供应不足,再加上其本身低纬高原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云南地区形成了较同期“降水量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量异常偏大”的状况[3],导致特大旱情的出现。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4],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局部高2~4℃,其中云南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西南地区降水也较同期偏少30%~80%,2009年9~12月西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51.2mm,较常年同期少69.5mm,其中云南2009年10~12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又导致蒸发量的偏大,这更加剧了西南地区气候干旱的严重程度。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物质文化圈等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相对致灾因子的时变性,孕灾环境的变化则相对缓慢,但它却是灾害的“温床”,是灾害发生的外在条件。对云南旱灾发生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来进行。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是我国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典型发育地区,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土层薄、渗漏严重、保水性差;云南又地处地震活跃带,易造成江河湖泊底层断陷和山地地质结构破坏,使宝贵的水资源流失。云南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河谷切割深,山高水低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云南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极不均匀,整体上西南多东北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云南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目前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以上,2/3的耕地因缺水处于中低产状态[5]。
云贵高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使得其保土性差,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是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据统计[6],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4万多km2,占其土地面积的1/3,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0亿吨,石漠化面积达11.15万km2。
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20世纪80年代大量引进生长期需水量较大的速生林木桉树(被称为“抽水机”)和橡胶树,其大面积种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变差,使本土树种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不少树种干枯死亡,导致生态失衡,从而引发生态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干旱发生和不断加剧的“温床”,它使得云贵高原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下降。
云南众多水利工程建设年代早、设计标准低,年久失修且效能低下,水利基础薄弱,抵御旱灾能力差。受地形、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等条件限制,云南已建设的水利工程与城市、人口、耕地等的分布不尽协调,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特别是山区水源单一,水利基础薄弱,供水保障水平低,遇旱便成灾。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云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而较低的水资源利用率和水污染水浪费现象并存使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承灾主体指的是承受灾害的主要对象,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自然灾害的承灾体[7]。云南是我国西南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总体经济实力较弱,这使得其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灾后应急救助都面临困难。
从2009年云南出现严重旱情开始,云南的社会经济连年受到旱灾的严重影响,这一方面削弱了其抗旱减灾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云南经济发展因缺乏稳定环境而动力不足,影响其经济的持续发展。截止2013年4月底云南旱灾已造成农作物受灾1173万亩,成灾537万亩、绝收128万亩,林地受灾面积2331万亩,成灾991万亩,报废362万亩;全省16个州市128个县(市、区)1252.54万人受到旱灾影响,其中343.39万人、173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8]。
云南旱灾是“天灾”,也是“人祸”。就旱灾发生的自然因素来说,有其不可抗拒性,我们要加强对旱灾的监测和预警;就旱灾发生的人为因素来说,我们要反思自身行为,采取积极措施,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具体来说,我们要建立灾害的预警和救灾机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规范物种引进,保护生态环境。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白树明, 黄中艳. 云南灾害特点及未来10年灾害趋势预测[J]. 人民珠江, 2003(6): 4-6.
[3] 张新主, 章新平, 谢自楚. 云南2009年秋季特大旱灾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6):129-145.
[4][6] 李敏, 张瑞清, 陈佳飞等. 极端天气背景下西南特大旱灾风险分析[J]. 广东农业科技, 2011(18): 211-212.
[5] 李春海, 郭昆, 彭牧青. 云南的水资源水环境改善问题浅探[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 11(6):112-115.
[8] 新华网. 云南旱情造成343万余人不同程度饮水困难[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04/26/c_115560884.htm, 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