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四中学(238200) 王祖平
安徽省高考地理试题近几年来出题趋势是无图不成题,我们不难发现,地理试题由原来考查那些记忆性的死板知识,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逐步变为侧重于利用图表来创设情境,考察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能力,探求和讨论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试题内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灵活性较强。
从今年安徽省高考试题来看,整体难易适中,考生们能对每道题都略知一二,但是要答题准确、完整,获得满意成绩,也不太容易。仔细研读试卷,图表信息非常重要,图表是地理第二语言,隐含着答题信息,考生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图表和文字等信息,判断出该区的位置,只有精准抓住一个区域的位置,才能判断出该区域的地理要素,更好地为解题服务。
掌握一个地区区域要素特征,首先要对该区域准确定位,其次能正确认识该区域自身的特定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之间的空间联系。
综观2013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紧扣七幅图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有四幅图直接展示某个区域,另三幅图片虽没有显示一个区域位置,但也根据其它的地理要素,间接地考查了某地理事物的位置。
例如选择题28~29题。
图1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28~29题
图1
28.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 3月12日 晴朗 B. 6月5日 晴朗
C. 3月22日 多云 D. 6月20日 多云
29. 该地可能位于
A. 祁连山地 B. 大兴安岭
C. 南沙群岛 D. 帕米尔高原
解答:第28题,根据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推断出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5小时,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而若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13时出现一波谷,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故选D项。
第29题,根据当地昼长将近15时,推出当地日出时间为12-15/2=4:30左右,后根据时差1.5小时推出其经度约为97.5°E,选A项。
该题通过我国某日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以及区域定位,29题考生们只有准确掌握祁连山、大兴安岭、南沙群岛、帕米尔高原四地经纬度位置,才能答准该题。
所以平时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地理课本上重点地理事物名称,而且要对这些地理事物给予准确的定位,包括该事物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等等)。
地理事物位置固然很重要,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则更加重要。例如第34题。
34.(21分)图2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2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10分)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11分)
解答:(1)西南和东南部都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这道题要根据经纬网分析该地区位置以及区域要素特征,考查考生地理事物空间定位能力及认知相关的气象灾害判断能力。考生根据图示虚线范围内所在的经纬度确定该地区一部分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根据区域内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理论,得出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再加上试题中文字提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分析出该地区气象灾害种类是沙尘暴,同时对于沙尘暴形成的天气条件也就容易解答了。
总之,安徽省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通过图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情境中地区位置,其次掌握该地区的各个地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综合分析,为顺利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