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国 李蓬鹏 李惠娟
摘要 目的:调查应用临床-心理-训练治疗模式提高全口义齿初戴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无牙颌患者112例,對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前者进行常规义齿的制作,后者进行临床-心理-训练治疗,1~2月后进行咀嚼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干预组的咀嚼效率显著高于對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對照组,P<0.05。结论:临床-心理-训练治疗模式能有效提高全口义齿初戴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全口义齿 心理治疗 模式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2-0025-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牙列缺失,需要制作全口义齿来重新恢复咀嚼、吞咽等生理功能,全口义齿修复成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诊疗和保健措施。由于患者口内没有帮助义齿固位的天然牙,下颌骨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使全口义齿的镶配非常复杂。同时,制作好的全口义齿是由人工牙与基托两部分组成,而基托在口腔内占据一定的空间,患者由于天然牙的缺失,口腔内软硬组织在天然牙缺失后一段时间内会发生一定变化,导致患者初带全口义齿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全口义齿修复的效果不但与患者的自身条件、医生和技师的修复技术有关,而且还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由于全口义齿仅通过黏膜固位和支持,修复效果常不理想。临床-心理-训练治疗模式是指通过對患者进行口腔常识的宣教、心理治疗的同时,采用一定的适应性训练,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的进行通力合作,最终达到并提高患者對全口义齿满意度的目的。患者修复后能正确對待义齿修复,适应期短,恢复健康的心理和口腔功能。
1 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我科室制作全口义齿初戴者共11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岁,最小48岁,最大88岁。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的临床對比实验。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门诊就诊的全口义齿初诊患者112名,干预组和對照组各56名。按就诊次序编号,奇数组作干预组,进行口腔卫生常识的宣教和心理治疗,拔牙两周后制作暂时义齿,并实施训练计划,3个月后重新制作全口义齿;偶数组作對照组,拔牙3个月后进行常规全口义齿制作,常规医嘱。
1.3干预内容
1.3.1口腔卫生知识宣教
宣教内容:①患者首次就诊,由专人利用挂图和牙齿模型进行卫生和全口义齿修复知识的宣教,包括全口义齿固位特点与局部活动义齿的根本区别、全口义齿戴牙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等;②电教宣传,由护士安排其在候诊室内观看录像,内容为全口义齿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1.3.2心理治疗
在专用诊室内,由专业的口腔医生對干预组进行下列心理咨询及干预,包括:①针對老年人渴望被认可、被尊敬的心理特点,和医生讲述自己的感受等,进行心理关怀,沟通,了解患者對义齿修复的期望效果和要求,消除患者對全口义齿的模糊概念和过高的期望。②结合口腔检查情况,客观、详细地告知患者口腔自身条件,修复后可能会遇上的问题,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克服上述困难,并讲解全口义齿的修复方案,包括材料选择、优缺点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让患者了解修复过程及客观条件可能带来的困难。③针對沟通存在分歧者,通过反复解释并對其家属进行讲解,再由家属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等方法,以求取得共识。
1.3.3训练计划
拔牙后2周對干预组制作暂时义齿,并进行如下训练。
第一周:适应戴义齿训练(吃饭睡觉时不戴义齿)
第二周:练习戴义齿试进食(每天选择一餐戴义齿)
第三周:巩固习惯戴义齿进食(三餐均戴义齿)
第四周:全天使用义齿,总结使用规律(练习各种食物的咀嚼)
1.4干预时间
干预时间为1个月,义齿初戴1个月后分别對实验组和對照组患者进行咀嚼效率和患者對全口义齿的满意度评价调查。
1.4.1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经有关专家修改认定,由实验對象自行填写,当场回收,按卡方检验對全口义齿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处理。
1.4.2质量控制
由同1名主治医师负责研究每位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包括初诊操作,复诊咨询等。
1.5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采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干预组的满意程度较對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修复效果不佳而沮丧者明显少于對照组,说明临床心理治疗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表1)。
3 讨论
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后,對义齿使用效果的主观感受和满意度称为全口义齿满意度,反映了患者對全口义齿的适应状态和口腔健康的恢复程度。口腔医师围绕提高修复治疗的质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對修复过程中的临床-心理-训练综合治疗模式的研究不多,实际临床工作中有时会存在义齿制作质量、患者口腔解剖条件和患者满意度不一致的情况,这牵涉到一些义齿质量以外的因素,包括个性心理對义齿修复的态度、医患关系等,如何更好的解决改善全口义齿初戴患者修复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身心愉悦地积极适应接受全口义齿,最终实现较好的功能恢复,一直是国内外口腔临床医生最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對干预组实施全面的口腔健康宣教及科学的训练计划的同时,由专业口腔医生实施心理干预,包括耐心的倾听与沟通、周详的告知、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等,使得患者對全口义齿的认知和期望效果与医生保持同步,最大程度的达到义齿修复的适应效果和满意度。口腔临床医师,除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素质外,还要在完成全口义齿制作的同时,关注初戴患者的感受,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并要探索有效的临床-心理-训练治疗模式,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明白义齿是否适合,不只依赖于制作质量,也依赖于他们自身积极的训练配合。
传统的全口义齿制作方法是先拔除后牙,暂保留前牙,在拔后牙创口愈合后再拔前牙,然后立即戴上全口义齿。本研究针對干预组制定拔牙计划,在拔牙2周后取印模,常规制作暂时义齿,又称即刻义齿,试戴并进行适应性使用训练。
通过對112例研究對象的咀嚼效率测定、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临床-心理-训练治疗模式干预,可以在提高全口义齿咀嚼效率的同时,提高患者對全口义齿的满意度(见表1,P<0.01),从而提高全口义齿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口腔医师對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与关怀,实施训练计划,使医患关系更为融洽,更好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作用。
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制作质量固然重要,但患者的心理因素對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口腔修复医生,不应单纯从解剖生理的角度完成患者的义齿修复,还应该包括修复前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以及修复后的指导、帮助练习使用等。社区口腔医生应该充分发挥全程、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特点,为全口义齿修复患者制定系统的临床-心理-训练治疗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患者在修复治疗和适应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提高全口义齿修复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