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2013-07-02 03:06:20陈津津
上海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理

陈津津

摘要 儿童肥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儿童肥胖可大体分为单纯性及病理性。儿童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单纯肥胖症的高发年龄为1岁及5岁,约有1/3的肥胖儿会进入成年期肥胖,因而潜伏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潜在危险。肥胖儿童普遍由于体型变化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久之可形成心理障碍。肥胖儿童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预防孩子肥胖要从家长做起,并从运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着手,避免药物减肥。

关键词 儿童肥胖 儿童健康 心理

中图分类号:1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2-0010-04

儿童肥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当今国内外许多营养学者认为小儿肥胖症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先驱症。在医疗界肥胖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把它当作一种症状来对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进行研究。据国际肥胖大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是因饥荒饿死人数的2倍。在欧美发达国家,肥胖症的发病率已高达40.00%左右,据我国各大儿童医院门诊的统计,儿童肥胖者比例大大增加并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肥胖儿童的比例只占不到3.00%;5~6年之后,上升至6.00%左右。而现在,据托幼机构的统计显示已有超过10.00%的儿童患有肥胖症。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肥胖儿童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大有反超西欧国家的趋势。我们作为医生应该意识到:儿童肥胖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已极大危害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并已成为儿童保健领域最急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儿童肥胖的判定及病因

1.1儿童肥胖的判定

肥胖病指皮下脂肪含量过多并已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等级。一种方法是按身高测体重来筛查,然后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来判断,也是我国大多数儿童保健门诊的衡量标准。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为轻度肥胖;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30%为中度肥胖;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50%为重度肥胖。

但这种判断方式极有可能遗漏矮小的肥胖儿童,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推荐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进行诊断。体质指数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对于成人来说体质指数大于28即是肥胖。而儿童仍处于生长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标准。

1.2儿童肥胖的分类

可大体分为单纯性及病理性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病理性肥胖是指由某些先天遗传性或代谢性疾病及神经和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单纯性肥胖可到儿童保健门诊进行诊治干预。

1.3儿童肥胖的病因

单纯性肥胖最常见的病因:遗传影响、家庭模式及生活习惯影响;摄入热量过多:人工喂养、过早添加固体食物、断奶过早;进食过快,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运动过少、热量消耗少。

2 儿童肥胖的危害性

儿童肥胖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极佳,进食量大;偏肉食、甜食、奶类制品;不爱参加体力劳动;人际交往易受奚落,自我评价低,自卑,智力正常。体格检查发现患儿的皮下脂肪厚、脂肪分布匀称,骨龄正常或超前,性发育正常。

部分肥胖儿童的家长并未真正意识到孩子肥胖症是一种疾病,会对其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反而错误地认为肥胖是儿童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其实儿童肥胖的后果比成人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儿童期肥胖多为脂肪细胞增多,而脂肪细胞数量过多型肥胖较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型肥胖更为难治。单纯肥胖症的高发年龄为1岁及5岁,约有1/3的肥胖儿会进入成年期肥胖,因而潜伏着许多疾病的爆发危险,如有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呼吸通气不良等潜在危险。肥胖除对儿童青少年有生理影响外,对心理也会造成较大影响。

2.1缺乏自信

由于肥胖造成的“臃肿、疲软、懒散、笨拙”等印象,常被看作是笨拙、落后和嘲笑的对象,使肥胖儿童产生自卑感和精神压力。有研究证实肥胖儿童普遍由于体型变化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自我感觉差,自我评价低,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利的,久而久之,肥胖儿童会越来越不合群,从而形成心理障碍。

2.2影响智商

食物中氨基酸过剩,使大量氨基酸堆积在脑细胞中,影响脑细胞活动,致使智力落后于同龄人。

2.3精力不足、反应迟钝

肥胖儿童体内脂肪过多,耗氧量比正常人高出30.00%~40.00%,体内氧气“入不敷出”,具体表现为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易集中。还有肥胖儿童由于身体反应迟钝,对各种应激反应能力低下,易于发生各种外伤、车祸等意外,且容易导致骨折及严重的肢体受伤。曾经有机构统计分析,1999年至2003年发生的外伤案例中,平均每学年正常体重幼儿的外伤事故发生率为0.56%,而肥胖儿及超重儿的外伤事故发生率为3.36%,肥胖及超重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要高于非肥胖及超重儿童人群,而且一旦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后果要比一般儿童来得严重。

2.4性格孤僻

很多肥胖学生由于动作不灵活,参加集体活动也较少,容易导致性格孤僻。甚至进入不愿与人交往的“自闭”状态,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包括经常性的喜怒无常、过分的自卑、缺乏自信,同时也更不愿意融入社会,对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别人沟通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而且任何负面经历都极有可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带来长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

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有时比饮食和药物治疗更有效。因为儿童的心理正处于调整适应阶段,通过有效的心理调整,往往可以改变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因此在发现肥胖儿童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让肥胖儿童在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因为反复受挫而形成自我否定、自我封闭或者以反抗、破坏、伤害等品行障碍为特征的行为模式,这无疑将贻害终生。

3 儿童肥胖的治疗措施

肥胖儿童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它要求从运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着手,避免药物减肥。要想预防肥胖症的发生,首先必须让家长和儿童了解肥胖对人体有哪些害处,减肥有哪些益处。同时,要让家长和孩子知道,肥胖治疗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并为孩子建立一份切实可行的健康处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膳食调整

通过对幼儿园的肥胖儿童进行饮食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晚餐丰盛、进餐速度偏快、进食豆制品少、喝饮料较多、蔬菜吃得少,荤菜吃得多,其实这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的饮食习惯。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儿童正常发育的需要,充足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则是保证蛋白质(低热能)的摄入,减少热能的摄入和提高膳食质量,不盲目节食。教会孩子懂得吃什么,怎样吃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平时应多吃些新鲜蔬果、粗粮、豆制品等;烹饪方式以清蒸、凉拌、水煮为主;尽量远离油炸、高糖食品。

3.2合理运动

应选择安全、有趣味性、价廉、便于长期坚持、能有效减少脂肪的运动。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每天坚持半小时的激烈运动,而其他的时候一有空就坐着,那是毫无意义的。最佳的运动方案应该是除了在户外活动时完成高密度、低强度的运动量外,还要强调每天应有一定时间的体力活动(大约累计1h)和减少久坐的时间(不应每次坐超过1h)。自己上下楼梯,不要乘电梯;在家里对孩子不要过分保护与溺爱,要鼓励他们做些简单的家务:扫地、铺床、洗碗、擦桌子等。

3.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矫正不良的饮食行为,改变不合理的进餐习惯,避免晚餐吃得过晚、过饱;改变餐间吃零食和吃夜宵的习惯;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在幼儿园里保健老师要做好进餐日记,以控制进餐速度,培养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记好运动日记,使每个肥胖幼儿都能动起来,自觉完成每天的运动量。要定期为孩子称体重,及时掌握体重的动态变化。儿童减肥不宜减食减重,而是强调控制增重速度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根据一般规律,身高每增加1cm,会自然增加近1kg体重,所以儿童的减肥特点之一是不强调降体重,而是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4 预防儿童肥胖要从家长做起

研究发现,引起儿童肥胖的3大因素都与家长有关,我们这里提的家长并不仅指父母,而是包括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在内的所有儿童照护者。

4.1家长缺乏保健知识

不能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不吃早饭、吃快餐、进食垃圾食品、高糖软饮料,孩子成了被动的陪同者;或者不注重均衡饮食,认为蛋白有营养,长期过量给予孩子高蛋白饮食等。

4.2过度关爱照顾

过度喂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坐车、上楼电梯,课业至上,为防止运动锻炼时受伤,甚至信奉“宁愿坐死,不能跑死”的理念,仅有的娱乐设施是电脑、电视、游戏机,全家的娱乐方式就是集体做“沙发土豆”。

4.3遗传

父母中有一方肥胖的,儿童有40.00%~50.00%肥胖的几率,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则孩子有80.00%肥胖的可能。

从上述3个方面可以看出,家长才是预防孩子肥胖的关键环节。遗传并不是100.00%的决定因素,他能警示我们更积极地进行预防;同时多掌握一些保健知识、从自身先开始做起,以自己的行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远比喂给孩子各种各样的营养品有更积极的效果。

国际上较新的预防儿童肥胖的建议:不要单纯地禁止孩子摄取甜味食物,这会导致他们更加希望吃到甜食,并且一旦得到便容易过量摄入。重要的是要学会均衡膳食,管理甜食和能量摄入,让孩子通过运动达到能量收支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一味禁止。

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我们共同携手,重视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坚持“两不减”,相信我们的“小胖墩”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结实。

猜你喜欢
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闲会闲出“心理病”吗?
温先生心理困扰的背后(上)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4:28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解读补偿心理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