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3-07-01 23:55李春莉赵国莹史东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1期
关键词:后脑血流量蛛网膜

李春莉 赵国莹 史东彬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0021)

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应用分析

李春莉 赵国莹 史东彬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0021)

目的 探究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120例调查对象进行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充分的掌握了患者脑组织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诊断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微循环改变;应用;效果;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称SAH)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1],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60例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灌注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脑外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了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同意,对120例患者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对12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血糖等实验室检测,脑CT扫描,对患者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情况进行检查。按照患者蛛网膜下腔是否出血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对照组(非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患者均60例。观察组的60例患者当中,共有男34例、女26例;年龄3~72岁,平均年龄为(46.2±5.8)岁。对照组的60例患者当中,共有男32例、女28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为(48.2±5.2)岁。据统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相关方面资料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活动的被调查者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患者全面了解本次研究活动的实验过程,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发病14d内接受入院治疗,且在治疗期间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2]。患者必须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1.2.2 排除标准

为保障本次研究活动中被调查者的生命安全,保证本次研究研究活动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需结合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对本身患有既往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予以排除;对本身脑CT扫描及灌注成像出现异常的患者予以排除;对患者本身和家属意见不统一的患者予以排除。患者只需若有一项符合以上标准,就需要从本次研究活动调查对象中排除。

1.3 方法

本次研究活动采用我院从美国引进的GE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机对两组患者进行CT检查。CT灌注成像时以5mL/s的速度经肘静脉灌注对比剂65mL,同时以每层1s的速度进行连续动态扫描[3]。本次研究活动中所得的所有扫描结果均需要上传至专业的图像处理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对患者局部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平均通过时间进行分析和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对本次研究活动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的对比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起病急、发病快、难治愈等特点,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头晕、头痛、视力改变或竞相强直等相关症状,部分患者有视乳头水肿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CT检查能够对导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具体位置进行大致的推断,有助于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信息,尤其是患者出血的吸收情况,有无再出血、继发脑梗死、脑积水以及脑积水的程度等[4]。

结合本次研究活动的所得结果,笔者发现,与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循环确实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且变化的情况能够清晰的通过CT灌注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出来。患者在结合搜诊断过程中,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越明显,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脑微循环改变的表现就越明显,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平均通过时间对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改变程度的评估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价值,通过CT灌注成像能够清晰的掌握患者脑组织脑血流量指标以及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情况,因此成为临床上监测脑血管疾病发生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主要检查手段[5],具有准确率高、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费用低等方面的优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准确率较高,且能够发现较大的病灶。

综上所述,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诊断上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更大范围内推广运用。

[1] 董险峰.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7):174-175.

[2] 柴伟娜,孙晓川,吕发金,等.CT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28 (24):109-110.

[3] 贾秀芬,尹剑.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27):126-127.

[4] Treggiari Venzi MM,Suter PM,Romand JA.Review of medical prevention of vasospasmafter aneurismal subarach noidhemorrhage: a problemof neurointensivecare[J].Neurosurgery,2010,48:249-255.

[5] 陈罡,史继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11(24):195-196.

R743.35

B

1671-8194(2013)31-0173-02

猜你喜欢
后脑血流量蛛网膜
画与理
孕11~13+6周胎儿后脑结构经后脑横断面的超声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最美兵哥哥”牛何松:回家乡当“村官” 传播山村之美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