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冷 玥
(北京石景山医院 肿瘤科,北京 10004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李 源 冷 玥
(北京石景山医院 肿瘤科,北京 100043)
目的 分析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从而提高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4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有3例为T细胞性淋细胞,其余39例均为B细胞性淋细胞。经过诊断后,将患者按照疾病情况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化学治疗。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要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常见患有腹痛现象,对患者的治疗应该以联合治疗为主,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仅次于胃癌的第二大原发恶性肿瘤之一[1]。由于该疾病较为隐秘,因此在发病早期并不容易发现相关症状,且容易与胃溃疡、胃癌、胃炎等疾病相混淆。该疾病在手术前明确者不到9%,在检查的过程中,很多被误诊为胃溃疡,经过X线检查可以有下列几种情况表现,其中包括:①多发性溃疡,该症状主要在胃部后壁发生浅表溃疡。②胃黏膜上有不规则的病变,即鹅卵石样改变。③胃壁肿块较大,未出现梗阻现象。④充盈缺损周围容易黏膜皱襞[2]。
对胃原发性恶心淋巴瘤进行有效诊断非常重要,它能够对治疗的方案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通过对42例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从而提高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现将其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
对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42例胃原发性恶心淋巴瘤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所有患者在入选前均经过病理检查后证实。其中男31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45.6±6.12)岁。
所有患者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淋巴组织肿瘤分离标准进行分型。患者的入选标准如下:①患者在进行诊断时,淋巴结肿大情况不严重,淋巴结病理检查未能证实为恶心淋巴瘤。②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量正常。③患者均经过胃镜活检后诊断为恶性肿瘤。④患者排除肝脾不正常现象。以上三点情况均符合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统计,其中I期:患者淋巴瘤局限于胃肠道当中;II期肿瘤扩散到腹腔当中,并出现局部或远处淋巴结受累情况;Ⅲ期:淋巴瘤突破浆膜并导致附近器官受累情况出现。Ⅳ期:患者机体出现弥漫性结外受累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表现与分期
经过调查显示,患者消化道上不舒服情况有40例,黑便12例,恶心、呕吐10例,反酸22例。另外有23例患者伴随发烧、消瘦等情况出现。对患者进行手术后病检、胃镜、CT穿刺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发现I期、II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10例、18例、8例、6例。详细情况如表1所显示。
表1 患者TNM分期情况分析
2.2 患者的体能情况以及预后状况评分
患者的情况按照ECOG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经过调查显示,患者的体能状况均符合相关标准,其中,0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3分为中高危、4-5分为高危。详细情况如表2所显示。
表2 患者体能情况分析
2.3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将患者按照疾病情况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化学治疗。对患者进行两年随访工作,并统计患者2年的生存率。情况如表3显示。
表3 患者化疗情况分析
临床分期I一Ⅱ期患者两年生存率要优于Ⅲ~Ⅳ期患者,详细情况如表4所显示。
表4 患者临床分期预后情况分析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我国每年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以48岁以上的患者为主要人群,男性患病的比率要高于女性。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其中包括:患者患有长期胃炎,发烧、消瘦等全身性症状[4]。患者疾病容易累及骨髓,根据相关提示,大多数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均显示正常,其消耗症状并不严重,调查显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具有病程较长、进程缓慢的特点。由于目前我国肿瘤特异性指标的敏感性较低,容易造成临床的漏诊或误诊情况。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该疾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在临床检查中,容易与胃窦疾病、胃炎等疾病混淆,患者在诊断时可能出现 “难治性溃疡”,胃溃疡反复发作,对于这种情况,患者和医师都必须要多加注意,警惕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疾病的可能性。此外,如果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病灶的多发性,并出现弥漫性淋巴细胞增生时,应该对患者进行免疫学染色分析,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疾病。
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多数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都可以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可达60%以上,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可高达55%。通过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能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起着诱导作用。因此在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在DLBCL发病中的诱导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对于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对患者的治疗应该以联合治疗为主,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患者在治疗之后,胃部病灶的一些残留物可以进行切除,在切除后进行巩固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情况。本次治疗主要对出血、穿孔以及怀疑胃癌手术后证实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21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患者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疾病表现多样,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结节、弥漫浸润、溃疡等类型等。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化疗方法后,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2年内死亡人数6例,生存率较高。结合国际的相关研究,得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病理情况、临床分期、IPI指数等方面与血清状况有密切关系。其中血清LDH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机体免疫情况以及对肿瘤的识别能力,血清LDH水平增高说明患者的预后状况不良。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疾病在内镜下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5],医师必须要对该疾病进行诊断。诊断的方法可以利用CT检查,显示患者胃壁的厚度、病灶范围,从而帮助医师进行诊断。此外,利用超声内镜进行诊断,也是目前一种较有前景的诊断方法之一,利用超声内镜诊断,医师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了解,观察有无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从而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并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及时分析,采用化学治疗。本次研究发现,对患者使用手术联合CHOP方案化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的寿命。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术联合CHOP方案化疗,其2年生存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本次研究发现,I一Ⅱ期患者情况较好,在早期进行手术联合化疗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次研究表明,尽早进行手术联合化疗治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孟君,胡坚方,曾俊.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4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8):9-11.
[2] 黄进,钟美佐,唐友红,等.5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10):997-1001.
[3] 江向红,洪瑜,钟继红,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J].浙江医学,2010,6(3):424-426.
[4] 杨志蓉.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5):83-84.
[5] 赵宝玉,边大鹏,汪欣.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21(5):119-121.
R735.2
B
1671-8194(2013)31-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