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抒玲 WU Shuling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Th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Xiamen Fuzhou University, 361000 Xiamen, Fujian)
环境艺术设计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是以构成人的生存空间为目的,综合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运用各种艺术与技术的手段而进行的环境设计[1]。其学科知识融合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融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新型学科。在当今提倡 “跨学科、多技能与全视界”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充实、完善和发展了“建筑+景观+室内”三位一体的板块结构思路。在此庞大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植物配置》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骨干课程[2]。
植物配置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构成空间系统不可或缺的元素。该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结合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植物自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美感,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的活动空间[3]。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具备熟练进行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实践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专门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植物配置》课程,在教学上面临着比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这两个专业要多更多的挑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多是艺术类考生,普遍的情况是,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阶段接触过的植物学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这就给《植物配置》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属于文化理论课,却非必要的专业课,于是产生了轻视的心理,因而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就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完整的空间系统,植物材料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植物配置是创造最终目标环境空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4]。《植物配置》课程必须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艺术设计》、《园林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等联系与衔接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完整和综合的最佳教学效果。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只具备本学科的专业背景,由于学科的局限,大多数教师在骨干专业课程如《景观艺术设计》、《园林艺术设计》等的教学中没有应用到《植物配置》课程的知识内容,因此导致了课程间知识链的断裂,先期的课程知识无法在后续的课程之中得到有效的连贯、运用、强化及巩固。
《植物配置》是一门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因此科学性与艺术性必须高度统一。该门课程强调对客观植物材料的认知、分析并具有运用于实际项目之中的能力。而大多数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植物配置》都归类于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程系列而非实践性教学课程系列,课程仅仅通过理论讲授的形式来完成,这正好忽视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也就割裂了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及过程。
严密而科学的课程结构是专业教学的基础。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植物学知识较为薄弱的特点,应当在低年级的基础课体系中加入《景观植物学》、《园艺栽培学》等课程,为下一步学习《植物配置》课程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中动用的植物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植物外形不同,使植物的色彩、形体及质地形成了极大的差异;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具有极大的时序变化。《景观植物学》则能介绍这些认知方面的宏观理论、基本概念和必要知识。
不同的植物对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实际的环境工程项目策划中,植物配置设计必须重视植物自身对土壤、温度、湿度等的要求以及植物在种植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对《园艺栽培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与生长环境的生态关系,掌握有关植物栽植、养护的技术要点和方法。这些技术性的知识可以为下个阶段《植物配置》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今各专业、各学科乃至各领域的联系日趋紧密,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渗透、交融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强调的是吸收和运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设计手段,为我所用,融合成为一套完整而全面的理论系统[5]。因此,《植物配置》课程应该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课程,应该在其教学计划之中加入植物配置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配置》在各种环境类型设计中的运用手段和方式。
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如何将植物、建筑、水体、地形等各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景观系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这门课程之中植物配置原理便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学生在《植物配置》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形式、搭配构图、植物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原理等,均能够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得到检验、强化和提高。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一个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而植物配置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因此,《植物配置》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并使之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有基于此,学校可以专门划拨一块类似于“试验田”性质的场地,并提供相应的经费,让学生在这块场地上进行《植物配置》课程的实际操作。每一届学生在该场地上种植花草苗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与现场的工程联系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展示并及时评比。课程结束后,新种的花草苗木可以移植到校园其他的绿地中,该场地清理后可以继续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实验场地。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经常深入工地现场,与社会上的专业工作人员联系,了解绿化工程的各道工序以及工程造价;鼓励并引导学生经常参观苗圃和苗木绿化市场,了解苗木的新品种以及市场行情。
经过多年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因此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薄弱的植物学知识背景,有必要强化他们的植物学常识以及对常用植物种类的把握程度,这样才能为课程的展开奠定必要的基础。单纯对照书本死记硬背植物品种,这种方式不但效率不高而且效果不佳。而在户外的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对植物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也许更直观更有效。学生可以通过照相记录、制作样本、归纳分类等方式对所观察的植物进行分析研究(见图1)。
图1 植物品种归纳文档范例(学生作业)
《植物配置》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设置课程任务时,如能与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以及后续专业设计课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的内容相呼应,便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让学生针对某一室内空间进行植物配置,考察他们对室内植物种类的把握以及生长习性了解的能力,同时考察他们对植物与整体空间风格的搭配能力,包括色调、造型、质感等方面的相互匹配(见图2)。
图2 某书吧室内效果图(学生作业)
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多角度,以巩固前期实施的教学效果并使之能对后续的课程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学生上交试卷或图纸,并由任课教师一人决定学生的成绩。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多样化的成果内容,除了传统的试卷或图纸,还可以有施工计划、工程预算(见表1)、多媒体文件、汇报展览、实际建成场景等。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分,或给自己评分或组员之间相互评分。
表1 校园实践场地绿化工程预算表(学生作业)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在市场的催生和呼唤下发展迅速。在快速发展的状态下,难出现教学问题。《植物配置》原本属于风景园林专业的骨干课程,现今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因此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和挑战。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植物配置设计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项目之中,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作为高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附 :《植物配置》实训任务范例
实训范例一 调查某工地的植物配置施工过程
实训范例二 实际场地植物配置设计并施工
[1]黄艳,王富瑞,沈劲夫.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5-6.
[2]江滨.环境艺术教学控制体系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0-32.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7-8.
[4]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12.
[5]王大海.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再构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