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于消亡的地域文化对公共设计的影响

2013-06-28 03:04姜鑫玉JIANGxinyu王雅溪WANGYaxi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四合院区域文化

姜鑫玉 JIANG xinyu 王雅溪 WANG Yaxi

光州大学,韩国,光州503-703(Gwangju University,503-703 Gwangju,Korea)

一、序

1.研究背景

冯骥才先生指出,“文化——比如正在被大规模的‘城改’所涤荡的城市的历史文化性格问题,至今依然被漠视着。可以说,每一分钟里,我们的城市中都有大批文化遗存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被摧毁。历史遗存和原始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生态关乎人的生存,所以容易被看到;文化关乎人的精神,就常常不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城市正在走向趋同化的飞速演变中,我相信自己的一种可怕的预感,即三十年后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文化的魅力是个性,文化的乏味是雷同。”[1]

2.研究意义

韩国白金男教授指出:“韩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偏远村庄,建筑破旧。艺术学校的学生在村庄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墙壁、屋顶进行粉刷和彩绘,附上让人耳目一新的照片。如今,村庄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就是公共设计的魅力,它能使公共空间变得更具吸引力。”[2]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建设携手共进,反之就会将经济的重心转移至环境的重建上,而事倍功半。中国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应在公共设计领域给予充分关注。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公共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国家能够探索并将大量的文化元素转变为物理设计。

二、理论考察

1.文化区域,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性格

区域文化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是“文化区”。作为文化的空间划分,文化区由自然、社会、人文三重因素所决定,三者在历史进程中综合作用形成某种地域性文化特征。

(1)“文化区域”是指具有必要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域空间单位;

(2)“区域文化”是对特定文化区域中独特文化现象的一个总称;

(3)将民众在特定区域文化熏陶中所逐步形成的普遍稳定的心理定式和价值取向称之为“区域文化性格”。

“文化区域”侧重于地域界限的描述,“区域文化”侧重于社会共识的概括,而“区域文化性格”则侧重于人文心理特征①。文化区域是区域文化的母体和载体,它时刻滋生、培育、维系着特定的区域文化,而区域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会对区域大众的文化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文化区域、区域文化和区域文化性格中,前二者均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外部特征,而区域文化性格则不同,它是民众通过世代传承积淀而内化于心的东西,且并不总以地域为载体和界限②。区域文化之间是从一个或数个文化核心区向外逐步辐射的,因此文化区域的外延往往相对模糊,影响力也逐步削弱。

2.公共设计

(1)公共设计的定义。公共设计是作为公共领域的设施物而存在的,依照公共机关的需要,制作和设置的关于设施物的设计,为了尽可能的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设计的总体性事业的意义,以创造利润为目标的企业设计(个人设计)是为市场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的产业设计为逻辑标准的。但必须强调,公共设计是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以创造高质量的先进文化作为目标的。

(2)个体设计和公共设计的差异性。个人领域的设计是为了创造企业的利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从“B到B”,给使用者以选择的权利;目的是为了消费者可以选择物品,重振设计,强调创意性的要素③。公共设计是站在大国民服务立场上的从“G到G”(即从“政府到城市”),而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的、先进的国民文化;政府让相关业务部门执行的是公务员的选择权,目标本身也包括使周边景观进一步地达到和谐④。

(3)公共设计的原则。公共设计的原则包括:

第一,公共性的价值和目标的实现;

第二,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第三,艺术性、创意性节制的要求;

第四,便利和易接受性;

第五,国家政体性和地域特性的考虑。

(4)公共设计的分类⑤(见表1)。

三、中国区域文化分布与现状分析

1. 中国区域文化的分布情况

区域文化是当地特有的精神内涵,通过内化力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所谓的区域文化就是按照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记录各个区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及特点(见表2)。

上表为不同历史时期对地域区分的记载。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中国文化区域可以概括为以东部为主的农耕文化区和以西部为主的游牧文化区。东部农耕文化区又能够区分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耕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亚区。中原农耕文化亚区,自北而南又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文化副区,向南延展为闽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南文化亚区又可以划分为云南文化副区和贵州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以区分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与藏文化亚区⑥。

表1 公共设计分类

表2 记录中国区域文化分布情况的部分历史文献

2.中国区域文化现状分析

根据冯天瑜《文化守望》中“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篇的观点,笔者将部分国家和地区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基本方式归纳整理如下(见表3)。

在进入现代文明的同时,西方有些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有些国家则采取对他国文化整体移植的方式,致使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趋同化倾向。

表3 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基本方式

中国区域文化的现状可以归纳为:社会区隔没有消逝,西方文化的东进导致本土传统文化的逐步退缩,地域间的文化差别逐步减小(见表4)。

表4 中国采用的文化方式

3.相关地区的考察调研

北京拥有3000余年的历史和850多年的都城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3000多年的建城史,而最初见于文献记载的地名则为“蓟”。西周时期北京便是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秦统一中国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重镇和地域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的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和清的国都,具有近千年的都城史。北京长期作为封建帝国的统治中心,因此,在文化上呈现出典型的“京”城特征。北京方言属于北方官话的一种,即为北京官话,便是证据。北京城市的相关情况如下(见表5)。

表5 北京简况

本研究选择北京作为调查对象,原因如下:

(1)城市的行政功能:首都。

(2)区域位置:居于暖温带亚湿润的中国东部地区。

(3)民族区域:处于汉族聚居区,没有涉及藏、蒙、新、回等民族聚居区域。

(4)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整体发展水平的前列。

(5)文化区域:属于燕赵文化区,在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上几乎接近儒家全部的文化特征。

(6)设计现状分析:城市的公共设计建设以及公共设施分布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四、趋于消亡的区域文化特征对公共设计的影响

1.逐渐消亡的区域——北京四合院,北京南池子

图1 北京四合院

(1)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见图1),自元代正式定都、大规模规划建设时起就已经问世。明清以来不断完善,形成现今的四合院格局。四合院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从北京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屋面设计成曲线是考虑到雨水流下来时可以顺着曲线朝边去,而不会滴下来溅在人的身上或者损坏柱子。而房屋的顶部一垄一垄地弯起来,太阳西斜便会有阴影笼罩其上,也就有了吸热和散热的可能,所以能够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

汤羽扬教授将国子监现今的全景图和乾隆时期京城的全景图进行了比较,指出,四合院和胡同的布局时至今日变化甚微,但是,街道两旁的两百多个四合院中,严重损毁的约有20%,维持使用的竟高达70%,而极少的一部分受到了保护。

民居从一个很广的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保护四合院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一幢旧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民居的研究工作在德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日本也有9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民居研究始于梁思诚,但是,因为处于大变迁时代,是以间断性的形式进行的。

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法国巴黎的保护方法是“围着老城建新城”,意大利罗马则是“撇开老城建新城”。国际建筑学界强调“改造城市街区,要留下标识”,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没有自身的标志,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很快就会被湮没了一样。往昔人们在保护四合院时出现的误区是:

第一,将居民全部迁出去。专家认为,大部分的四合院并不是文物,而是传统的建筑文化,它不能按照文物的保护惯例给予操作。房子过度地使用会损坏,但是没有人居住,也就没有人维修,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人气儿”的时候,也是要坏掉的。不是把房子空下来、搁置起来就叫保护,而合理的利用、开发,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推倒重来,大拆大建。有些四合院老旧了,开发者会把它拆完了再重建一遍。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现代人是无法模仿、复制的。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也可能找不到历史文化的感觉。

第三,私自改造。四合院的改造、维修,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因为是个人继承或者是单位所有而私自改造。应该在政府的规划局和文物局的双重指导下进行,保留四合院原有的风貌,原有的部分和新添的部分要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微循环”式的四合院革新模式是居民保留在原有区域,对老四合院进行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和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块,方便生活。旧城区不能采取一律推平的方法——“微循环”是指逐步改造、渐进更新的办法①。

(2)北京南池子。南池子,起初是政府胡同的拆迁目标。市政府称,南池子“房屋岌岌可危,管道设备破损不堪,有的居民上个厕所都要跑到百步之外,这与正在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代表着中国形象的北京格格不入”。于是,这座曾经住过皇子、清朝宫廷学者经常往来的庭院式的住宅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着坚实的地基、畅通的管道和电力”的现代化胡同。在北京南池子附近的一些古建筑没有被摧毁而是被改造了(见图2),将古老的四合院改造成了“四合楼”,这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建设性破坏”。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历史的只有实物。20世纪50年代的《威尼斯宪章》强调,“保护它,绝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者‘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可感”[1]69。

图2 北京南池子附近的古建筑

拆除了四合院,取而代之的是单元房,传统民宅中的婚丧嫁娶仪式连同其象征意义正在一并消亡;盲目拆除了的古城墙楼,每年正月十六也就没有了“走百病”的去处:从无形的文化遗产上看极其富有,但从有形的文化遗存上考察却早已变得贫穷不堪。

2. 区域文化现状对公共设计的不良影响

(1)公共设计是作为社会性的角度强化设计的公共性、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设计文化运动,作为实际性的角度,政府、地域自治团体等公共机关对于需要的设计劳务,是设计师或者设计公司参与的方式与范畴。

(2)公共设计作为一定区域民众“集体”生活功能诉求的体现物,应该具有“集体”的心理个性与文化特征。当前的公共设计非但不能体现这种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只能万不得已地被迫去适应严重缺乏区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外环境。

(3)“城市的魅力其实无关乎它们的大小和行政级别……比方说大连较之沈阳,青岛较之济南,厦门较之福州,开封、洛阳较之郑州,喀什、伊宁较之乌鲁木齐,就更有魅力”。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一个区域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竞争力,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建设的雷同,最终必然会导致世代生活在该区域的民众被迫放弃早已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体系,进而迫使已经十分脆弱的区域文化特征变得更加的虚无,行政区划成为区分不同地域的最终、且唯一的理由。各类设计再想深入探讨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4)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结果的出现,是以设计师有效利用多个层面的知识信息作为前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设计师对设计物所处的区域文化环境的把握。研究继承文化传统会被认为是“抱残守缺”,崇尚西方设计思想,抄袭西方的设计形式成为当代设计的现状。这种状况的持续,会使设计在浮躁浅薄的流行样式中转来转去,而不能形成独特的中国设计面貌②。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京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从燕赵文化到今日的北京,经过几千年演化所积淀的燕赵区域文化正在被人为地、强制性的毁灭,逐渐消失的文化泯灭着城市的记忆,诋毁着城市的文化。古建筑、老城墙都不是个体器物,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公共环境建设,肆意的摧毁会导致无法容忍的文明缺失和物质的巨大损失。保护文化遗产,提高精神文明,树立公共意识,就不会将逐渐消失的区域文化变成死文化。

注释

① 参见冯天瑜.“文化守望”之“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的相关章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② 张焱.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区域文化差异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③ 韩国产业资源部.设计产业振兴法[R].

④ 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共设计的法案[R].

⑤ 韩国光州大学,姜德求.公共设计报告书[R].

⑥ 北方新闻网.不见的胡同带走了什么——老北京渐渐地消逝 [DB/OL].

[1]冯骥才.文化批判[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1.

[2]白金男.中国的公共设计必不可少[N].深圳特区报,2010-12-07(A04).

猜你喜欢
四合院区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谁远谁近?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