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的“视-触觉冲突”—— 欧美当代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13-06-28 03:04张希承ZHANGXiche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台灯触觉花瓶

张希承 ZHANG Xicheng

江汉大学,武汉 430056 (JiangHan University,430056 Wuhan)

一、引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意外”而产生的新鲜感有时会将十分平常、甚至令人乏味的事物转变成一种愉悦的体验。与此类似,在产品的设计中,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应对人们因熟悉某一产品而导致“对重复刺激的兴趣渐失” 的不利效应①,成为一道设计的良策。有意识地在设计中制造意外效果,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调动消费者的探究兴趣,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消费者与产品间的互动更有趣味,还能赋予消费者一次新的学习机会,帮助其调整、更新、拓展此前依据经验对产品形成的预见和认识。

事实上,已有不少的设计师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在设计中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本文试图以欧美当代优秀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作品作为案例,分析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如何巧妙地制造各种“意外”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探析这些“制造意外”的设计策略,总结规律,构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方法模型。

二、冲突——探究产品设计中的“出其不意”

对于一件产品,当人们从视觉捕获的信息有悖于触觉感知时,会在视觉与触觉之间形成一种冲突,我们暂且称之为“视-触觉冲突”。众所周知,通过视觉,我们能够感知产品的类别、形状、肌理、色彩等外观特征;通过触觉,我们能够感知产品的重量、温度、肌理、柔韧性等本质属性。其中,对于产品的肌理与造型等特性,我们也可以同时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一物体,视觉与触觉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并非完全一致,在某些时候,二者会让我们得出全然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而当我们体验到这种“视-触觉冲突”的同时,会随之产生“意外”的感觉。设计师正是利用这种“视-触觉冲突”,在设计中制造各种各样“意外”的效果。

西方学者Tolman特意针对人对新鲜事物的反应进行过研究,认为面对新事物,人们往往会有一个预期的感知,这种感知以对当前刺激的感应和相关的类似经验为依据②。其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产品设计领域。

我们不妨先以“意外”的呈现形态为依据,将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的“意外”之作划分为“可见的新颖产品”,将无法通过视觉感知的“意外”之作划分为“不可见的新颖产品”。面对这两类产品,人们均以对产品的视觉感知作为预期判断的基础,在进一步的触觉感知中发现与预期判断相悖的事实,由此产生“意外”之感并对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往往难以根据先前的经验对“可见的新颖产品”进行预期判断,只能根据自己对相似产品、造型、材料等的体验做出不确定的推断。如当一件产品由某种新型材料制成,该材料看似与人们了解的另一种材料有某些类似之处,于是,就很容易以此为依据对产品进行臆测。“不可见的新颖产品”那看似普通的外观就很容易让人直接以先前的类似经验为依据做出较为肯定的预期及判断。如当人们面对一个看似水晶般清澈透明的塑料碗时,往往会以玻璃的特征来估计其重量。

三、出其不意——作为一种设计新策略

在对大量的设计产品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我们归纳出6种制造“意外”的设计策略,具体如下表所示(见表1)。

表1 6种制造“意外”的设计策略

以上6种策略使用了让人感觉“新鲜的”或“熟悉的”产品外观(诸如产品类别、形状、肌理、色彩等)与产品属性(诸如重量、温度、肌理、柔韧性等),并通过各种手法将这些“新鲜的”或“熟悉的”成分相结合,制造出出其不意的效应。其中,“熟悉的”成分引导人们对产品进行预期判断,而“新鲜的”成分则在推翻预期判断的同时制造“意外”的心理反应。在此,必须指出的是,产品外观和产品属性中令人感觉“新鲜的”部分往往具有“相对性”,即并非让人感到全然陌生,而是与人们熟知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因为与“绝对新颖”的事物相比较,人们往往更乐于接受“相对新颖”的事物。

在上述6种策略中,有5种适用于创作“可见的新颖产品”,3种适用于创作“不可见的新颖产品”。其中“利用新材料开发新性能”和“隐藏材料的特征”既能创作“可见的新颖产品”,也可以创作“不可见的新颖产品”。

以下,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这6种设计策略。

1.利用新材料开发新性能

使用新材料能够创作出“可见的新颖产品”或“不可见的新颖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有许多类似于Material Connexxion的公司或机构,专门从事设计、研发各种新型材料。图1是Sarina Fiero利用感温材料设计的一款能够感知温度的水壶,也是运用具有未知特性的新材料设计出“可见的新颖产品”的具体案例。图中的水壶和普通的白瓷壶并无多大差别,但当往壶内注入热水,或将其置于炉子上加温之时,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壶的表面逐渐显现出美妙的装饰图案,而从视觉上提醒使用者“小心烫手”——设计师通常会使用看上去就像平时十分熟悉的某种材料——新材料,设计成“不可见的新颖产品”。图2是Cambro公司设计的摔不破的花瓶,从视觉上看,图中的两个花瓶具有玻璃般清澈透明、瓷器般细腻光洁的外表,而且造型和表面装饰也与传统的玻璃或瓷花瓶十分类似,由此会让人以玻璃或瓷器的特性估量这个花瓶的重量和质感,但通过触摸,便会发现花瓶是由塑料制成的,其重量则要比与之相似的玻璃花瓶或瓷花瓶轻不少。

图1 Sarina Fiero的水壶

图2 Cambro的花瓶

2.重塑抛弃材料的回收价值

生活中有许多被人们认为“使用过了”或“没有用”的废弃材料,这些在人们眼中似乎已经没有价值的废料,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与改造,会重新建立新的价值,同样也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图3是Jonathan Junker和Seth Grizzle设计的“流光幻影”吊灯,其梦幻般的视觉效果让人难以想象产品竟然是由废弃的包装盒制成的。设计师凭藉自己独到的创造力与审美眼光,给生活中被人遗忘的废弃材料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平凡的卡楞纸散发着流光溢彩。欣赏图4中这把华丽的扶手椅,人们绝对不会将其与废弃的糖纸包装联系在一起。Emiliano Godoy设计的这款命名为“Snowjob”的扶手椅除了木材搭建的骨架之外,其余的材料则是废弃的糖纸包装,设计师将这些废弃的糖纸折叠组装,设计成椅子的饰面,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并再次创造废物利用的奇迹,让人惊叹、赞美其设计才华。

图3 Jonathan Junker和Seth Grizzle的“流光幻影”吊灯

图4 Snowjob扶手椅

3.挑战约定俗成的外观与结构

在设计中打破常规,挑战约定俗成的产品外观与结构,能在造就视觉冲击的同时给人带来强烈的新鲜感,由此产生“可见的新颖产品”。图5是德国设计师John Brauer设计的一张名为“幻想”的边桌,粗略一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感觉到圆形的桌面上铺了一张很有光泽度、很有坠性感的半透明桌布而已,通过触摸产品并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看似柔软的“桌布”原来是坚硬的丙烯酸塑料材质;而传统意义上的“桌腿”结构却是这张“桌布”下垂的四个边角。图6中Craigton Berman设计的盘绕台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塔香,尽管其造型为传统台灯的典型样式,但设计师通过将100英尺的延长线缠绕在丙烯酸塑料制成的台灯框架上,重新演绎了传统的台灯样式,赋予其全新的外观与别致的韵味。

图5 John Brauer的“幻想”边桌

图6 Craigton Berman的盘绕台灯

4.结合透明材料

设计中透明材料的巧妙应用能够制造与事实相“冲突”的预期感知信息,创造“可见的新颖产品”。图7是一张沙发坐垫的局部,透过半透明的塑料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柔软的泡沫垫,这让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张有泡沫坐垫的沙发坐上去一定很柔软,当坐上去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泡沫垫表面半透明的塑料面板质地坚硬,而坐上去的感觉与人们的想象全然不同。图8中墙面的装饰面板是天然竹材和丙烯酸的巧妙结合,透过透明的丙烯酸材料,人们可以看到天然竹材的色泽与肌理,似乎就能够确切地触摸到竹材的天然材质,但通过触摸却只能感觉到丙烯酸光滑的表面,便会惊讶地发现手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

图7 沙发坐垫

图8 墙面装饰面板

5.隐藏材料的特性

图9 Robert Wettstein的摇马

图10 Jürgen Mayer的沙发

设计师偶尔会有意无意地在设计中隐藏某些材料的属性,而人们又习惯于根据常见的材料来判断产品的属性,因而导致错误的预期感知,在发现真相之后才产生了“意外”的心理感觉。这一策略既能创作“可见的新颖产品”,也能创作出“不可见的新颖产品”。图9是Robert Wettstein设计的一把摇马,其不寻常之处在于摇马的纸质外表,这让人以为摇马的重量一定很轻。事实上,在纸质的表层下面隐藏着坚硬的木质材料,使得看似轻巧的摇马提起来较为沉重。图10是德国设计师Jürgen Mayer设计的沙发,沙发表面的玻璃瓷砖给人以坚硬的感觉,然而设计师在瓷砖下面埋藏了柔软的泡沫材料,所以看似坚硬的沙发坐上去却很柔软,这能让人大感意外。

6.制造视错觉

艺术家利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由来已久,而设计师也会利用视错觉来设计颇具误导性的产品外观。图11是Flavio Mazzone和Claudio Larcher设计的台灯,设计师利用灯罩的外形和内外不同的色彩给看到它的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巧妙地裁剪出灯罩的边缘,并结合灯罩里层的白色与外层的橙色,在台灯的一侧创造出一盏白色的“台灯”,让人一时之间难以判断究竟哪盏灯才是真正的发光之源。图12是Monique Borsboom设计的一组名为“固体、固体+液体、液体”的玻璃碗,从碗口往内看,所有的这些碗都是中空的,但其事实却并非如此,其中的一些碗则是“实心的”。

图11 Flavio Mazzone和Claudio Larcher的台灯

图12 Monique Borsboom的玻璃碗

四、结语

通过市场调研进一步发现,人们对“可见的新颖产品”和“不可见的新颖产品”的喜好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对“可见的新颖产品”呈现出更多的探究兴趣,对于“不可见的新颖产品”,由于只要通过触摸就能发现真相,因此也就不会再产生更多的探究意向。此外,产品的类别也影响着人们对“意外”的欣赏与否。那些具有复杂功能,在使用时需要人们较为专注的产品,而设计中的“出其不意”通常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反地,对于一件寻常的生活用品,不需要人们付出任何认知上的努力就能够轻松使用的产品,如一个花瓶,其设计中的“出其不意”往往能让人感觉到有趣而乐于接受。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我们能够采用上述策略创作有趣的新型作品,但制造“意外”并非设计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制造“意外”的效果,不乏为一种有效的设计策略,但并非设计的终极目标,在具体的设计中,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地去追求“意外”。尽管大多数的“意外”效果会被人们所欣赏,会激发人们的探究兴致,会让人留下持久的深刻印象,会引发人的强烈的占有欲望,但“意外”偶尔也能导致风险的出现,会让人感到被“愚弄”,或对与其预期相悖的“意外”效果而感到失望;或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能将人的注意力从设计师所希望传递的主要的产品信息中转移开去。因此,尽管对于观赏者而言,从一件产品中发现“意外”的新鲜感通常会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但对于设计师而言,将制造“出其不意”作为一种产品的设计策略,仍然需要合理谨慎地使用。有鉴于此,上述6种策略不仅有助于我们洞悉设计师的创作构思与创意来源,也有助于设计师在制造有益的“意外”效果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的产生。

注释

①Colin Martindale.The Colockwork Muse: The Predictability of Artistic Change[M]New York: BasicBooks, 1990.

②Edward C.Tolman,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M].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32.

猜你喜欢
台灯触觉花瓶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DIY书房小台灯
我画青花瓶
花瓶怎么碎了?
食的触觉
台灯的自述
西瓜虫台灯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