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甘巧林,b,刘晓琦
(华南师范大学a.地理科学学院;b.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1)
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间隔年旅游体验的现象学解读
刘彬a,甘巧林a,b,刘晓琦a
(华南师范大学a.地理科学学院;b.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1)
间隔年旅游是一种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由生活方式改变而延伸出来的旅游方式。以间隔年旅游者为研究主体,借用现象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方法从间隔年旅游体验的角度对这一新兴的旅游现象进行解读。结果发现,间隔年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在生活世界的推力和来自旅游世界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主要通过旅游观赏、旅游交往和旅游参与三种方式来获取体验;并且旅游者通过间隔年体验与经历开始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生活世界;旅游世界;间隔年;旅游体验
“间隔年”(Gap 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通常是一年),让青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①。我国间隔年旅游兴起较晚,2009年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首次把“间隔年”的概念引到国内,此后,在国内青年人中掀起了一股“间隔年”热。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旅游现象,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对间隔年旅游进行研究。国外的研究多关注间隔年旅游对旅游者带来的有益影响[1-4]。而国内关于间隔年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试从现象学的视角对间隔年旅游体验进行解读,探讨间隔年旅游体验的问题。
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其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5]。谢彦君认为,现象学研究从调查资料所反映的意识内容开始研究,不仅仅关注体验的客体或主体,而是更加关注存在与意识相交汇的,并认为现象学方法对于研究旅游体验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6-7]。同时他还借用现象学的概念提出与“生活世界”相对的“旅游世界”以构建一个理解旅游现象的新视角,他认为“生活世界”可以理解为旅游者日常所居的世界,它包含构成潜在旅游者日常生活的所有事件的总和;而“旅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种暂时隔离,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核心[8-9]。本文基于现象学的方法,借用谢彦君提出的“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的相关理论对间隔年旅游进行解读,以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新兴的旅游现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内容分析法可以把不系统的、质性的符号内容如文字、图像转化为系统的数据资料,将定量方法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由具有表征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本成为内容分析法的重要素材,尤其是旅游活动与网络联系的日益密切,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把内容分析法引入到旅游学科研究中,主要用于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13-15]、旅游者行为[16]和旅游体验[17]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网络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博客与日志,并且对获得的网络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提取间隔年旅游体验相关的高频特征词,并把这些高频词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二)研究步骤
1.资料收集
作为一种以青年群体为主的旅游方式,间隔年旅游者具有较明显的网络行为特征,大多数间隔年旅游者均会在间隔年的相关网站上进行信息交流、经历和经验的分享等活动,这些网站分享的博文包含了大量旅游者的旅游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多是一种真实的、不受干扰的文本数据,通过研究这些文本,可以有效地获得旅游者深层次的感受的信息。本文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输入“间隔年”、“间隔年旅行”等关键词检测到间隔年旅游的相关网站,主要有豆瓣间隔年小站、豆瓣稻草人旅行、间隔年旅行网、磨房网四个网站,笔者于分别于2012年6月1日至6月15和2012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两个时间段,在以上四个网站上搜索出相关博文,剔除有图无文、内容空洞等的博文,挑选出31篇文章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把从每个网站上筛选的文本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对文本中的错别字进行更正后,将word文档保存为.txt文件,用于进一步的内容分析。
2.文本内容分析
利用ROST CM6软件②对保存后的.txt文件进行内容分析。首先由软件对分析文本进行自动分词。查看分析结果,对错误的分词结果进行修正,将正确的分词加入至用户词典,在此基础上重新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过滤掉与研究无关和无意义的词汇,生成词汇频数表。按照词汇出现的频数由高到低选取出于研究主题相关的60个高频词语作为分析依据。引用词汇频率F以定量分析间隔年旅游者的体验,其公式为:
式(1)中,Fi为某一词汇i的词汇频率,表示词汇i出现的强度;Ri是词汇i的频数,即词汇i在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个数;Li为词汇i的字符长度;Lt为分析文本中所有字符总长度。本研究所有文本文档的字符总长Lt为43657。
表1 网络文本分析的60个高频词
表1是按照词汇频率由高到低选取与间隔年旅游③相关的60个高频词汇表,对60个高频词的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有关生活世界的词有问题、迷茫、压抑等,这些反映间隔年旅游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有关旅游世界的词有印度、拉萨、西藏、雪山、寺庙等,这些词反映了间隔年旅游者的行为空间及其所见所闻;有关间隔年旅游体验的过程的词有经历、遇到、义工、搭车、志愿者等,这些词主要反映了间隔年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的经历过程;有关间隔年之后的感悟的词有感恩、成长、坚强、收获等,这些词反映间隔年旅游者回归生活世界之后对间隔年的思考。据此,采用归纳的思想,以间隔年旅游者为主体,将提取的高频词归纳为3个主题:旅游的动机、旅游体验的方式、旅游体验的意义。
(一)旅游动机
旅游是个人对自身潜在需要和内在价值的一种唤起与满足[5]73。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受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国外有关旅游动机的研究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Dann提出的“推拉”模型、Ahola提出的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19-23]。大多数研究注意到旅游动机是由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文拟从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两个角度出发,探讨间隔年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与生活世界相关的词有“问题”、“逃避”、“迷茫”、“压抑”,这些词主要反映间隔年旅游者出发前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评价多是消极和负面的。生活世界的有限空间、单调重复的步调,以及现实生活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淡漠、理性和制度所造成的压抑、情感的失落和精神信仰的迷失,进而激发了人们逃离生活的藩篱,走向旅游世界以寻求生命的解放和自我的回归。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旅游者去间隔年的推力,许多旅游者借由旅游来回避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与困境。
“每一次踏上旅途,都可以有千千万万个理由。想要从忙碌的生活中开溜。想要彻底放下一段感情。想要在一个陌生的时空思考人生。想要去找寻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很迷恋在路上的感觉,那种身在异乡,却又很塌实的感觉。旅行,让我完整。”(糖果④, 2012-02-15 00∶46∶32)。
“至少在我认识的很多长途旅行者,包括我自己,多少是因为迷茫、失恋、痛苦、逃避等等一些负面的因素走出来的,他们想在陌生的地方做真正的自己,想在陌生的地方寻找答案”(Jojo,2012-03-04 21∶55∶35)。
从旅游世界角度看,“印度”、“拉萨”、“西藏”等地名说明旅游世界具有明显的异域特征。“雪山”、“寺庙”、“自由”、“陌生”、“未知”等词反映的是旅游世界中丰富的内容。与生活世界相比,旅游世界具有丰富、独特和新奇等特性,这些特性为旅游者所向往,对旅游者来说,这些因素对促使其旅游发生具有巨大的拉力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旅游世界也是一个回归自我的世界,走进旅游世界相当于走进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人们可以卸掉原有生活世界的各种社会角色,脱离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和重复枯燥的生活方式,从而人们可以重新回归自我,旅游世界为实现自我与心灵的对话提供空间。很多间隔年旅游者试图通过间隔年来重新找寻迷失在生活世界里的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回归和重生。
“出走是为了更好的回归,为了寻找心灵的平静。”(小草,2012-08-21 17∶20∶35)“旅行让我从复杂变得简单,在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毛毛,2012-08-14 19∶51∶53)。
总之,很多生活世界的人,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在都市的流浪、归属感的淡化中、在身份感的不断模糊中,深陷于压抑与迷茫之中[27];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形成人们逃避生活世界的推力;另一方面,旅游世界的丰富、奇特等特性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拉力。旅游世界的安宁为内省提供空间,人们试图通过进入旅游世界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重新找回在生活世界中失落的自己。
(二)旅游体验的实现方式
Cohen将旅游体验划分为5中模式,即娱乐模式(the recreational mode)、转移模式(the diversionary mode)、体验模式(the experiential mode)、实验模式(the experimental mode)和存在模式(the existential mode)[24]。龙江智认为旅游体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旅游者主体心境的转换达到的[9]25。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的实现路径有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中的游戏等[5]170。周广鹏提出旅游体验的实现途径是旅游者通过与景观、他者以及活动的交互而形成的[25]。本文通过对高频词的分析,发现间隔年旅游体验的实现方式主要有旅游观赏、旅游交往和旅游参与3种方式。
1.旅游观赏
“雪山”、“寺庙”、“日出”等词是间隔年旅游者在旅游途中所见的风景,旅游者通过对这些风景的观赏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旅游者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愉悦和震撼,如看到雪山,大多数旅游者会感叹到世界之宏大,自我之渺小。事实上,“雪山”、“寺庙”等景观本身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充当着能指的角色,它们在建构旅游世界的过程中为旅游体验搭建舞台,并控制着旅游体验的节奏[7]15。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观赏到的壮美和震撼的风景,往往能带给旅游者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纳木错经历过的那个日出,让我无比感动,一直没有信心能用我的文字把那种美丽与感动临摹下来。”(亲爱的姑娘,2012-08-27 13∶48∶51)。
“最难忘的是新疆喀纳斯徒步。六个小时在暴风雨中不停的走,五个人为了看雪山爬上了不知名的小山峰,八个人穿着解放鞋在奎屯的大街上晒太阳,禾木的漫天繁星……这次旅行像一瓶红酒,足够让我回味一生。”(顾乡,2012-02-15 23∶12∶30)。
2.旅游交往
“朋友”、“司机”、“背包客”、“同伴”等词反映间隔年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的交往对象,旅游者从原有的社会关系网中脱离出来,在旅游世界中的交往多是一种暂时性的非正式平行交往。间隔年旅游者的旅游交往模式主要有3类:旅游者—其他旅游者、旅游者—目的地居民、旅游者—沿途的“陌生人”。其中和其他旅游者的交往最为频繁和深入,由于和其他旅游者往往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容易和其他旅游者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易结成相互帮助的同伴关系。由于语言的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作为局外人的间隔年旅游者与局内人的东道主的交往并不频繁,旅游者主要是以寄宿者的身份入住到东道主家,这种偶然的嵌入形成一定的主客互动。还有一类与间隔年旅游者交往比较多的是沿途的“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多是指沿途提供搭车便利的司机,搭车是间隔年旅游者实现空间位移的重要方式,旅游者与司机的交往是在特定空间内形成的短暂的和浅层次的互动关系。
“63个留下了联系方式的在路上的朋友,不需利益瓜葛和血缘亲缘的朋友,不需任何回报让我蹭住、蹭饭、蹭车的朋友,是他们让一颗流浪的心一次次温暖厚实,他们让世界更美好。”(精神的病人,2011-11 -23 23∶06)
“最难忘的是在毛垭大草原,那美丽、淳朴的藏族姑娘在家里没有男人、语言不怎么能沟通的情况下很爽快的答应我们在他家院子里驻扎”(痴,2012-08-20 10∶24∶05)。
“从八一到鲁朗,七十多公里,我们和司机一起度过了七十多公里的时光,一起翻过色季拉山,一起拐过被浓重的白茫茫雾气笼罩的拐弯,一起慢慢驶过一段雨夹雪的下坡,他是拉萨的藏族人,他给我们讲他的工作,讲他认识的西藏,讲那些经幡的故事。”(馨灵雨,2012-08-27 17∶24∶00)。
总之,间隔年旅游者的旅游交往是在特定时空下形成的人际互动关系,而且这种互动交往对于旅游者来说往往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同时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旅游者不仅获得了种种帮助也旅途中帮助别人,而且也丰富了旅游者的生活内容,增进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3.旅游参与
除了旅游观赏、旅游交往这两种方式,间隔年旅游者还以“志愿者”、“义工”的身份参与到旅游世界中,通过打工或做义工的方式获得一种亲身实践的体验。大部分间隔年旅游者在间隔年的过程中会做一些基础的餐厅服务生或青年旅社义工之类的工作,这类工作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解决食宿问题和赚取少量的路费,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扩展人际关系网。去慈善机构或学校当志愿者也是旅游参与的方式,多数的间隔年旅游者处于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伦理目的来帮助当地社区中的居民,他们通过加入一些NGO组织来帮助其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间隔年旅游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并且间隔年旅游者在为他者提供帮助之时,让自身也获得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通过参与公益组织,旅游者也开始反思物欲社会对个人价值观的扭曲,体验到幸福来自于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给予和救赎[23]80。
“今年我自己去了一次垂死之家做义工,我想那里并不是缺少洗衣服洗碗的人手,而是这个世界的年轻人,缺少爱的能力。让更多的人,通过微小的事情,去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吴苏媚,2012-05-18 23∶47∶36)
(三)旅游体验的意义
余志远认为旅游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体验,它包含旅游者内省的成分[26]。旅游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有意义的过程,间隔年旅游由于其特殊性而有别于日常中的一般旅游,因而通过间隔年获得的体验也是非一般的,在间隔年旅游过程,旅游者观赏到了壮美的风景、建构了新的人际关系网以及体会了异域文化,这些或多或少地对旅游者原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得旅游者从旅游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后,开始重新思考自我与人生。
1.关于自我的认知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间隔年旅游是一生中难忘的一次经历,旅途中的种种体验成为旅游者回归生活世界之后的美好回忆。除了给旅游者带来美好的回忆,间隔年旅游也提高了旅游者的能力并重新认知自我。“自信”、“坚强”、“独立”、“勇敢”等高频词说明间隔年旅游给旅游者自身带来的正面积极的影响,Pearce等的研究也发现旅游体验不仅能显著地提高旅游者的一般技能,包括有效沟通、思想开明、自信等[29]。许多博文中都表达了间隔年对旅游者带来的积极的影响。
“间隔年让我变的更加自信,变的懂得要更加热爱生活,更加乐观和积极向上。”(Di-Dar,2012-03 -10 18∶23∶40)
“间隔年对我来说总体是好的。更独立,更坚强,更乐观,更平静地去看待生活。”(蘑菇,2012-08-20 17∶21∶21)
“事情过后(指间隔年后),一切都变成了弥足珍贵的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小草,2012-08-21 17∶20∶35)
总之,旅游者通过在旅游世界中的各种体验丰富了人生阅历、发掘了自身的潜能,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旅游者不得不承认间隔年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大多是积极向上的,间隔年旅游给旅游者带来内省的收获,并潜在改变了旅游者日后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2.关于他者与世界的认知
间隔年旅游不仅对旅游者自身的认知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旅游者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的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感恩”、“父母”、“成长”等带有强烈的人际情感的词汇,反映了间隔年旅游给旅游者带来的有关人际方面的影响。许多博文中提到间隔年归来后,旅游者对亲情和家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间隔年旅游除了对旅游者的家庭亲情带来一定的影响外,也为旅游者重新看待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更多的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为其他人奉献爱心。
“在这个过程(指间隔年),家人和朋友都变成全力支持我了。我和妈妈几乎每天打电话,她也每天看我的微博,我们的关系好起来。呵呵,我对爸爸的关心也多了,我们僵化多年的关系开始溶解。”(小Fun, 2011-11-15 21∶18∶45)
“旅行让我更懂得家的重要。”(大麻,2012-08-26 00∶22∶18)
“家庭、亲情。这是旅行中对我最重要的关键词。”(丢丢,2012-10-05 13∶05∶54)
“司机师傅啊,在这样的善心面前,我们的声声感激都变得苍白无力。感谢您,我也要做一个像你一样善心的人。”(亲爱的姑娘,2012-08-27 13∶48∶51)
“认识了很多友善好玩的人,知道这个世界上陌生人之间也是可以有爱的。”(薄荷糖小姐,2012-08 -22 12∶47∶56)
间隔年旅游之于旅游者的意义,对内来说使得旅游者重新回归自我和认识自我;对外来说,使得旅游者与其周围的人关系得到改善,同时改变了他们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并且最终使旅游者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而这些改变是与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的体验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比如,通过做义工或志愿者旅游者以参与者的方式去为他人提供帮助,在帮助他人的实践中,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间隔年旅游也对旅游者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完成间隔年旅游回归生活世界的旅游者很难适应原来生活的节奏,易产生抑郁等心理。
本文借用现象学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内容分析软件对旅游者间隔年之旅的博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间隔年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动机、实现方式、意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生活世界带给人的迷茫与压抑,从而激发人们逃逸生活世界的本能,生活世界客观上为旅游动机的形成提供某种推力作用;而旅游世界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对旅游者形成强大的拉力作用。基于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的推—拉作用下,旅游者从生活世界走向旅游世界,通过旅途中的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参与等方式来获得超乎寻常的经历与体验,然后再从旅游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由此形成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人生。其身体和心灵也因此完成一次“充电”,精神上得到一次升华(如图2所示)。正如我国间隔年旅游者的先行者孙东纯所言“间隔年回来,世界没变,而我变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间隔年旅游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更像是人生某个阶段的生命礼仪[30]。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本文所选取的网络文本数量较少,且在选取文本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由于网络文本信息的限制,无法获取较完整的间隔旅游者的人口学统计信息,从而无对不同身份的间隔年旅游者进行区分与比较。未来的研究可以运用面对面的访谈方法来获取关于间隔年旅游者较完整的信息;此外,还可以借用旅游人类学和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间隔年旅游者的行为进行解读和分析。
注释:
①来源:豆瓣间隔年旅行网,http://site.douban.com/106941/。
②此软件为武汉大学沈阳教授于2008年开发的文本挖掘与信息分析软件。
③表1显示出“旅行”一词为第一高频词,因为在大多数的间隔年旅游者认为其所进行的活动为“旅行”而非“旅游”,“旅游”多指对目的地的游览,而“旅行”更
注重空间移动的过程,并且很注重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体验”与“旅行”意义相近,本文为学术规范性,统一采用“旅游”一词。
④此处“糖果”为引用博文作者的网名,其后为博文发布时间,一下引用的博文均以此格式表示。
参考文献:
[1] Blackburn,GA;Clark,G;Pilgrim,D.The gap year geographers-Effects and paradoxes[J].Geography,2005,90(1):32-41.
[2] Sue Heath.Widening the gap:pre-university gap years and the‘economy of experi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7,28(1): 89-103.
[3] Camille Caprioglio O’Reilly.From drifter to gap year tourist Mainstreaming Backpacker Trave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998 -1017.
[4] Andrew Jones.Review of gap year provision[R].University of London, 2004.
[5] 钟晟,张薇.神圣的旅程: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论坛,2012,5 (4):11-15.
[6]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7]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21(4):13-18.
[8]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6(6):5-9.
[9] 龙江智,卢昌崇.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心境的跨越[J].旅游学刊, 2010,25(6):25-31.
[10] 张斌,张澍军.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科学,2010, 24(6):1-8.
[11] Krippendorff K.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M].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1980,1-40.
[12] 戴光全,梁春鼎.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重大事件意义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10):36-45.
[13] Stepchenkova S,Morrison A M.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Russia:from the on line induce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943 -956.
[14] Soojin Choi,Xinran YLehto,Alastair M Morrison.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 [J].Tourism Mangement,2007,28(1):118-129.
[15] 张文,顿雪霏.探讨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2010(11):75-83.
[16] 赵振斌,党娇.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客旅游行为研究[J].人文地理,2011(1):134-139.
[17] 朱峰,吕镇.国内游客对饭店服务质量评论的文本分析[J].旅游学刊, 2006,21(5):86-90.
[18] 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3):75-81.
[19] 宗圆圆.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39(2):63-69.
[20] Dann,G.M.S.Tourism Motivation:An Appraisa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9(2):187-219.
[21] Seppo E.Iso-Ahola.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2): 256-262.
[22] 郭亚军,曹卓,杜跃平.国外旅游者行为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 (2):28-43.
[23] 宗圆圆.公益旅游动机、体验与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12,26 (3):78-94.
[24] Cohen E.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7):18-35.
[25] 周广鹏,余志远.旅游体验:从视觉凝视到精神升华[J].商业研究,2011, 12:175-180.
[26] 余志远.游体验与个人变化:一个分析的框架[J].旅游科学,2012,26 (5):9-19.
[27] 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J].天津社会科学,2006(6):38-43.
[29] Pearce P L,Foster F.A“university of travel”:backpacker learning[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285-1298.
[30] 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31]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良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2] 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Life-world and Tourism-world: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ourist Experience of Gap Year
Liu Bina,Gan Qiaolina,b,Liu Xiaoqia
(a.Geography Science College;b.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s a new way of travel,gap year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option among Chinese youth,which is the result of lifestyle change.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gap year tourist by using the theories of phenomenology;and we make an interpretation on tourist experience of gap year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Finally,we fi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gap year tourist is the result of the push from the life-world and the pull from the tourism-world;the tourists in tourism-world gain experience mainly through tourist enjoyment,tourist communication and tourist participation;and after the experience of gap year,the tourists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life-world;tourism-world;gap year;tourist experience
F590
A
1674-3784(2013)04-0005-06
[责任编辑:吕观盛]
2013-03-01
刘彬(1989- ),男,江西萍乡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旅游文化;甘巧林(1956- ),女,重庆涪陵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经济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