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与道德的矛盾

2013-06-25 23:31宋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伊甸园

宋芳

摘 要: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探析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神话原型。小说是变形的伊甸园故事。道连·葛雷的堕落与夏娃如出一辙,思考人类在诱惑面前的选择与矛盾。

关键词:神话原型 伊甸园 唯美与道德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派作家,《道连·葛雷的画像》是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砌词华丽雕琢,情节奇谲玄妙,主角妙语连珠。自封“美学教授”的王尔德在小说中颇为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唯美主义思想。将道德与唯美置于相等的高度,在一次次选择中得出二者关系。

一、《道连·葛雷的画像》神话原型

(一)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是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在20世纪建立一种新型批评,主要观点是:神话原型在世界文学的河流中,如同万物的胚芽,文学发迹于此。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每部作品都是这种原型的具体反映。伟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不朽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无意识呈现出了某些神话的原型,触及人类共同的灵魂,震撼读者的心灵。

众所周知,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学之滥觞,后世多数文学都可以在古希腊文学或者基督教文学中发掘出某些“神似”的因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话原型。本文试探析《道连·葛雷的画像》与圣经的这种“神似”因素。

(二) 神话原型——伊甸园故事

《道连·葛雷的画像》描述了道连·葛雷在画家贝泽尔·霍尔沃德代表的道德与亨利·沃登勋爵代表的美之间选择的故事。道连拥有那喀索斯的容貌,画家贝泽尔为其所作的画像引导他结识了道德败坏、寡廉鲜耻的纨绔子弟亨利·沃登勋爵,并在新享乐主义的劝导下,沉迷感官享乐,一步步走向毁灭。最富有意蕴的情节是启发对美的认识之后,发出痴愿希望自己永葆青春让画像代替自己老去竟然成真。此后道连纵情青春肆意作恶,终于忍受不了画像的镌刻的自己的丑陋,想要摧毁画像重新生活,却让自己死在尖刀之下,而画像重新焕发美貌。

这是伊甸园故事的再现,挣扎于道德与唯美之间的夏娃——道连,在蛇——亨利勋爵的诱惑下,无视象征神的贝泽尔的警告,偷食美与享乐之禁果,最终被赶出伊甸园,自我毁灭。道连·葛雷是王尔德笔下唯美主义探索者的形象,他追逐唯美与享受,丢弃道德与灵魂,最终付出代价。

1.上帝造人——画家为道连作画

小说开头的道连·葛雷是画家贝泽尔的缪斯,他的崇拜对象,画家更倾注了自己的灵魂。画家袒露画里带有画家的感情,“每一幅都是作者的肖像”[1]9。《创世纪》中,耶和华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来造出了亚当又抽出其肋骨造成夏娃。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画布上未受浊世污染的道连象征道德上完美无暇的画家。如果没有画家对道连容貌之美的发掘,道连不会意识到美的重要,更加不会思考美是天分还是鸩毒。此时的道连如同未开化的人类先祖。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无忧无虑地生活,意识不到自己赤身露体,也不会思考伊甸园的意义以及神祗到底扮演了怎么样的一个角色,是守护者还是束缚者。

2.蛇的诱惑——亨利勋爵及其新享乐主义

神吩咐亚当不可以吃分辨善恶的果子,否则将受到惩罚。蛇却诱惑夏娃:吃了那果子就眼明心亮,可以和神一样知道好恶。没有蛇的诱惑,亚当夏娃大约会继续无知无觉地生活,没有自我也没有罪恶。

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画家警告道连不要受亨利的影响以免受他荼毒,又恳请勋爵别用他的那一套影响腐蚀道连。亨利认为任何影响都不道德,影响他人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强加于他人。道连身体里逐渐灌入了亨利的灵魂,至少亨利也是道连“美学之路”上的导师。亨利启发道连认识美的统治地位,认识青春的无上价值。启发道连及时享受青春、用感官治疗灵魂,而不是听道德的说教。

诱惑是否酿成苦果,要看被诱惑者能否禁得起诱惑。亚当夏娃未能抵抗诱惑,道连也不能逃脱。故而,王尔德才借亨利勋爵之口嘲讽:“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就是向它屈服。”[1]23

3.偷食禁果,放逐乐土——道连的反叛与堕落

夏娃受了诱惑,背叛上帝,吞下禁果,眼睛明亮,开始意识赤身裸体。小说中,表现为道连远离画家,信奉新享乐主义。在亨利的“教导”下,道连过上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彻底抛弃道德的约束。道德堕落之后,道连也有过短暂的后悔悲伤,但画像中的容颜替他承受了欲念和罪恶的重荷,生活中的青春不减的道连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沉溺于享乐。

耶和华宣判了亚当夏娃的罪恶与惩罚,并将它们赶出伊甸园。体现在道连身上则是道连一步步走向毁灭,最终他顿悟是他的美貌毁了自己,引刀刺向画像呼唤重生,想毁去丑陋的画像,却造成了自己的身死。至此,艺术与生活的倒错得到扭转,画像重新焕发青春美好,现实中道连的面孔卑琐不堪。这是对唯美着最残酷的报复。

二、唯美与道德的选择

时代发展,人性解放。伊甸园故事得到了多重的解读与延伸,如《失乐园》中,蛇是追求自由反抗权威的英雄。新时期,我们是否也需要重新审视亨利勋爵及其新享乐主义呢?“唯美主义就是要打破艺术丧失独立性这一‘今天的谬误,追求纯粹的艺术,走向‘明天的真理。”[2]78王尔德唯美主义是否在以今人的眼光提出了唯美与道德关系呢?

19世纪末,维多利亚晚期的日不落帝国气数已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大资产阶级、贵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上流社会,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外表华丽,包藏虚伪肮脏的资本主义道德,有识之士对此极为反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王尔德以寻找之美的颓废派自居。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被托马斯·曼视欧洲精神用以反叛资产阶级时代全部道德的第一形式,但也会最终可能导致“理性思考让位于艺术决定了生活的本质和存在,看似理应高洁的理想最终将唯美主义导入了一种物欲横流、醉生梦死的颓废倾向”[3]56。王尔德曾经表示“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4]27强调美的地位,将美置于生活、道德、伦理之上,让艺术脱离生活。然而这一理念却并没有始终贯彻于在1891年发表的《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但其中某些惊世骇俗的言论还是使小说几乎遭到英国评论界的一致指责,王尔德“无法理解,他们怎么可以将《道连·葛雷的画像》当作不道德作品呢。”[5]495。《道连·葛雷的画像》自序中,王尔德这样反驳批评,“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1]3~4王尔德又一次将艺术之美与伦理之善割裂开。如何用“美”杀死“道德”是反对资本主义道德亟需思考的问题,也是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要在小说中实验的中心。

(一)唯美与道德相悖相离

小说试图探讨生活与艺术、道德与唯美的关系,王尔德自青年时期就是美学的传道士,布“为艺术而艺术”之道。但是美与善之间却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剧烈冲突。王尔德倡导的唯美主义,通过亨利之口指出美的地位——高于天才,并有统治地位。道连·葛雷用纯洁的灵魂交换永葆青春。画像代葛雷承受衰老与罪恶,而抛弃道德的道连却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青春之美。亚当夏娃罔顾神的旨意,屈从于诱惑。保持道德的纯洁,与实现自身的追求二者亦不可得兼。小说文本中体现的美与善是两个独立相悖的命题,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善代美:第一,善不是美。贝泽尔为道连作所的那幅画像开启道连体验美的魔力之旅,亨利勋爵似是而非的说教使道连充分了解到青春的魔力。天堂地狱系于一身,要么恪守道德,他依旧是不懂审美的少年。然而在认识到美之后,道连不再满足于短暂占有美占有青春,他渴望永远年轻,永远拥有美,拥有统治权。他要追求的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形态,那是美而不是善。第二,善美无法兼得。画像交换的一刹那,道连获得的是永恒的青春与美貌,那么他付出的交换代价是什么?不是金钱,而是自身灵魂的堕落,是内心的煎熬,是道德的沦丧。他用纯洁的灵魂来交换青春的美好,要么保持灵魂纯洁,要么维持青春貌美,二选一的题目,他无法同时保持德行与美貌。但是,比起现实生活中逐渐衰老的人类,谁会拥有永葆青春的选项?第三,善不能挽救美。道连生活的上流社会,人们本能地认为“气派比道德重要得多”[1]150,这里的气派是指贵族的排场,也可以理解为艺术的形式,“最伟大的德行也不救不了半冷半热的汤菜”(亨利语)[1]151。道德的功能有限。无节制夸大道德的作用必将导致道德的败损。王尔德是不是想问道德可以维持人的美貌吗?当然不能。

善与美是两个独立又相悖的概念,并不互补,更无法混为一谈。在王尔德生活的年代充斥着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王尔德试图用高于道德的美来拯救世人。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道德与唯美分开。

(二)唯美与道德相辅相成

亚当夏娃要为自己违背道德付出永远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惨痛代价,道连·葛雷也为自己用德行换美貌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道连在小说文本中出场的时候完美无瑕,灵魂纯净年轻貌美,可以说是灵与肉高度统一。此后,画像的变得冷酷丑陋,是道连一次次灵与肉的剥离的过程的折射,折射出道连一步步的腐化堕落。美与善虽然不互相同,却互相影响。第一,道德影响唯美。道连的每一次的恶行恶性都铭刻在他的画像上。当他无情地抛弃西碧儿之后,画像的嘴角显露出一丝冷酷。道连一次次用感官治疗灵魂,他每一次道德的堕落,画像的美遍随之减损一分。最后他只能看到面目可憎的画像。由此可见,善对美有着一定的影响。第二,美辨析道德并高于生活。道连放弃与海蒂之间的爱情,事实上是掩饰自己的罪恶,寄希望于放弃享乐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使画像重现原始之美。但是他的伪善可能骗过生活中的人,但是在艺术的面前,他却无法欺骗画像,画像看透了他,画像上又添一笔虚伪。此处说明了美对于善的辨析能力。美可以超越生活,指导生活,是王尔德的观点“艺术高于生活”的体现。第三,道德与美倒错,但终究归位。道连到最后实在无法忍受画像中面目可憎的自己,便想要杀死画像并毁了画像的象征意义,切断与过去的联系,他的心中呼唤着重生,将刀刺向画像的胸口。在刀刺向画像的一刹那,道连与画像的位置又一次颠倒。画像重新焕发生机,而道连的心窝里却插着一把刀,形容枯槁,面目可憎。也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让我们看到了王尔德并没有将“唯美主义”贯彻下去,失去道德的人也终将灭亡。最终道德对美绝佳的报复。画像与道连的颠倒,道德与唯美的归位告诉我们:为了美而弃道德于不顾无异于自取灭亡。

此外,文中美善冲突涉及到四次死亡。第一次是西碧儿·韦恩之死,西碧儿艺术上的失败使道连对她产生了厌恶而遭其抛弃。此时的道连心中十分内疚,但于事无补。道连的抛弃西碧儿的原因是不满其艺术上不完美,本心在于维护美,却造成了西碧儿的死亡。第二次是贝泽尔·霍尔沃德之死,画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道连逐渐远离的纯洁灵魂。重新审视耶和华神的原型,唯美可以将之视作旧道德的缔造者和维护者。保守画像的秘密,维持美,道连在杀死画家。但此后他的内心陷入巨大的痛苦。第三次是为西碧儿复仇的詹姆士·韦恩遭到误杀。这次经历让道连身心俱疲,打算重新做人。第四次,道连试图杀死画像,毁灭道德堕落的自己,重新做人,却杀死了自己。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但恶人有恶报的结局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快感,反之,感觉十分沉重。唯美与道德是一个相互牵连的悖命题,无论选择哪个,都通向了人类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没有蛇的启迪,没有偷食的智慧果,那么亚当夏娃不过只是伊甸园里被豢养着无知无觉的愚民。道连在美与善关系上的选择,实际上是唯美主义者对于道德与唯美关系的探索。一味追求唯美而抛弃道德的道连,最终满身罪孽,沦为恶人,走向毁灭。然而假如道连并非美得出奇,仅仅只是相貌平凡道德完美的少年,他又凭什么得到画家以及勋爵的亲睐?追逐美而背弃道德,终成罪孽。恪守道德而磨灭美,结果却是泯然众人,沦为庸人而已。

参考文献:

[1] 奥斯卡·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M]. 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要新乐,孙玉婷.明天的真理,今天的谬误——《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悖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 戴文婷.夹缝中的唯美主义——从《道连·葛雷的画像》的人物关系看唯美理念矛盾[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 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四卷(评论随笔卷)[M].荣如德,巴金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5]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五卷(书信卷)[M].荣如德,巴金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伊甸园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伊甸园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马来西亚吉隆坡 163零售公园 白色“伊甸园”
“真我”与“他我”:《伊甸园之东》中华裔“李”的身份问题研究
愧疚
韶华流逝如飞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