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后文学”写作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写作的影响

2013-06-25 02:20许诺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文学学生

许诺

摘 要:近年来,“80后文学”成了青少年学生继相追捧和盲目模仿的对象,这对于青少年乃至文学的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和冲击。本文通过对“80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以及对青少年写作的影响的研究,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80后文学”,树立正确的青少年写作导向和价值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80后文学” 影响 写作导向

自《时代》周刊把80后出生的从事写作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称做中国“80后文学”的代表开始,“80后文学”这个名称正式登上中国文坛。“80后文学”作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诉说着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体验、青春感悟和人生探索。

1.“80后文学”写作的主要特点

“80后文学”可以没有规范的语言,没有系统的文学修养,“重要的是倾诉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场尽兴的舞蹈。尽管几乎是同一时刻,我们不约而同的走上了同一个舞台,但是大家似乎更加喜欢独舞的表达方式。”[1]但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写手延续了“70后”的小资写作风格。

1.1内容多为对青春忧伤的纪念

“80后”的作品中,无论是爱情故事、幻想的世界,抑或是现实描写,总是流露出无尽的忧伤和无奈。

1.1.1 永不过时的爱情题材

爱情、青春是贯穿他们写作的重要内容。“80后”爱情题材作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无功利学生时代的纯情小说,如蒋峰的《走过秋天的一刻钟》;二是寻觅和等待另一半并充满都市人孤独感的都市爱情小说,如张悦然的《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三是另类爱情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纪实般地叙述 “离经叛道”经历,如易术的《陶瓷娃娃》等。

1.1.2天马行空、荒诞怪异的幻想世界

笔者往往通过想象、幻想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超越现实,为展现自由的内涵提供巨大的精神空间。如郭敬明的《幻城》,通过奇幻想象力和空灵飘逸的文字创造了另一个不属于现实生活的世界。郭敬明则用文字使“忧伤和孤独都己得到纪念,我们年少时那苍白凛冽的一季也在这里永久埋葬。”[2]这样的文本,带有奇思幻想的心理特征和逃离现实生活的欲望。

1.1.3无惧的行为描写(性、暴力)

在众多“80后”作品中,“性”和“暴力”是两类肆虐描写的题材。如李傻傻的《红x》赤裸裸地写一个高中男生和女性的性爱经历,以男性为中心把女性作为欲望对象化肉体享乐的工具,这是一种无惧的描写,没有任何的顾虑和遮掩。

1.1.4 对社会现实和现存制度的抨击

“80后”作品中抗议和实际的妥协,显示了个人力量对抗体制的无力和对惩罚的畏惧。他们只是在体制内游荡,寻求一时半刻的快乐和放纵,然后很快回归原位,继续做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如果说胡坚、孙睿还是在体制内发发牢骚以写作进行虚拟的反抗,那么韩寒、春树是从文本表现反抗走到现实的反抗:韩寒毅然退学当赛车手,春树在学校之外当上朋克少年。

1.2 性格的叛逆决定作品风格的叛逆(形式上)

在众多的“80后”作品中,作者们都怀揣着对现实社会冷酷、淡漠的情感,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讽刺和调侃他们生活的世界,体现了直率且叛逆的性格。

1.2.1 偏激的叙述风格

“80后”笔下偏激的叙述更是随处可见。蒋峰的小说《维以不永伤》里“我们一生的追求,那也许就是一种消失”[3],所有的人物都是抑郁的,敏感的。李傻傻《蛇皮女人》中“我能想象刀锋擦过毛孔顶端制造的沙沙声音,开头蛇姑失手。但蛇姑的刀刃所到之处与她想象的位置丝毫不差,就如子弹准确地穿出枪孔,从未拐弯射向别处。”[4]给人一种颤栗地冷。对残忍冷漠的把玩控制,才是他们追求的文学性。

1.2.2 极具冲击力的反讽语言

韩寒、春树是“80后”青年写手中讽刺、戏谑叙述风格的典型代表。如《三重门》对政教处钱主任的描写:“近四十度的天气他穿一件长袖衬衫,打了领带,经此一奔波,衣服全湿湿地贴在肉上,成了身体的一部分。”[5]肖像描写细腻而讽刺,对人物灵魂的滑稽和虚假一览无遗。春树在《北京娃娃》中写到:“爱情?爱情是什么?……那我们在一起一定要是有目的的……既然不是为了身体的目的,那么是为了感情吗?我虚伪得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6]反问和质疑的语气,咄咄逼人地戳穿了纯真假象下的全部虚假。

1.2.3 小资的情怀

受商业符号的同化,在“80后”的作品里,他们个性观念跟城市里的消费品紧密结合,小资的情感和物欲表现丰富。如张悦然《这些那些》中写到“真正的蓝山因为昂贵只是寂寞地长在一个属于日本的小岛上。小舞,我格外喜欢星巴克是因为我格外喜欢那里的马克杯……”[7]

2.“80后写作”在校园中成了流行符号

郭敬明在接受贝塔斯曼“蓝色沙发”采访中说:“我觉得只要是年轻人写年轻的人,写年轻的东西,我就可以接受。比如说我是十八岁的人,对于十八岁的生活我是最有权力发话的。”[8]基于生活现状和情感经历上的共鸣,“80后”作家及其作品进入市场后就受到了青少年学生极大的追捧和推崇。

2.1 盲目的模仿“80风”作品

后期青少年创作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语言和叙述风格上,还是写作内容上,都是“80风”,有满目模仿的痕迹。“80后文学”中“我灭了你”、“牛册”等词语一度成为校园流行语。受这类语言的启示,青少年学生创造了“个性语言”:如“天使”意指“天上掉下一舵屎”、“偶像”意指呕吐的对象、“感人”是将人赶跑、“神童”指患神经病的儿童……这类充满调侃、戏谑、黑色幽默的语言是青少年学生追新求异的心理和调皮幽默的性格特征,更是他们在苍白校园生活中苦中作乐的压力释放。

莫言曾说过:“80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痛苦是迷惘。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看清这个事实,那他们在孤独的世界里就有可能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在受挫中培育自私和冷酷的心理,要么在受挫中走向精神崩溃。”[9]这段话说出了“80后”面对迷惘的极端道路,对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们也同样适用,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2.2 利弊共存的写作影响

网络日志、博客、论坛等是青少年学生受“80后文学”影响较深的一种具体表现。网络写作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甚至是写作训练的场所。他们将教学作文中不敢涉及的内容、不好流露的情感、不便驾驭的体裁在网络写作中一一尝试,呈现出作文教学中不曾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更贴近“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的真实状态。由此建构了青少年自己的“话语空间”,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写作技法,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80后”青年写手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其消极情感和态度,对青少年学生身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探讨研究 “80后文学”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时,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剖析,肯定其积极方面,也要重视其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导向,端正写作态度。

3.端正写作态度、重塑青少年学生写作价值观念

青少年学生在写作时受到的“80后文学”利弊共存的多方面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写作是对现实强烈、生动的审美感受,生命的激情只能来自现实,这样的写作才能发掘出生活中真正要表现的事物,逼近人的生命的内核——这是必须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的一点。

3.1 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鼓励青少年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同时,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学会为自己选择“良友”。面对纷繁复杂的书籍和内容时,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自己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积累符合青少年学生审美情趣和追求的写作素材。

3.2 杜绝盲目模仿,提倡自我创新

拒绝一味的模仿,形成自己的风格,敢于打破束缚去创新才能让文章站得住脚。特别是针对众多青少年学生对“80后作品”语言、风格、思想内容方面的模仿,是值得反思的。可以引用、学习和借鉴,但文章生存之道,学生成长之道还唯创新是也。敢于创新,走出别人的世界,释放自己的心灵如果青少年学生能学会认真观察并体会身边的生活,一篇好作文就不难完成了。

3.3为写作而写作

“韩寒现象”、“郭敬明现象”等使很多学生奔着“一夜成名”去写作,所以我们必须让青少年学生重塑写作的价值观念:写作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某种名义或物质上的利益出发的。它是一种话语的自我表达,把经历的生活、事件和所得糅合自身的感情的一种表达,是为写作而写作,是带有兴趣和意义的一种自我素养的提升和成长。

青少年学生是“80后文学”最大的阅读群体,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80后作家以及他们文学作品,给他们以正确的文学导向,从而端正他们的写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写作价值观念。杜绝一味推崇和模仿,鼓励自我创新,也有利于学生乃至文学的健康发展。

注释:

[1]郭敬明.贝塔斯曼“蓝色沙发”访录. 新浪博客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4-09-09/3/104599.shtml

[2]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03

[3].80后孤独的手足情—读《幻城有感》[D].语文学刊,2009,(17),1

[4]蒋峰.维以不永伤.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M],2000.47

[5]李傻傻.蛇皮女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

[6]韩寒.三重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16

[7]春树.北京娃娃[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75

[8]张悦然.这些那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9

[9]莫言.80年代出生的人为什么如此迷茫[D].中国教育报,2005.9.1

参考文献:

[1]金春平. 激扬青春 执着追寻——探析“80后”文学的追寻意识[J].当代文坛, 2007, (05) .

[2]王涛,何希凡. 跨年代文化交叉中的自我彰显——关于80后写作的独特性存在的思考[J].当代文坛, 2006, (01) .

[3]李凤亮,卢欣. 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80后”文学出场背景分析[J].当代文坛, 2006, (01) .

[4]赵春梅. “80后”文学现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关于“80后写作”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日报,2004.

[6]陈晓明.自由的90年代——历史终结之后的虚空[J].山花,2000,(01)

[7]王林. 大陆低龄写作的文化学意味[J].儿童文学学刊,2002,(02).

[8]刘川鄂. 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9]付冬生. 文字狂欢下的酣畅和迷惘[D].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0]王颖. “80后”的时尚写作——兼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 (01) .

猜你喜欢
青少年文学学生
我们需要文学
青少年发明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我与文学三十年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