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今天相声的另一种说法

2013-06-20 09:00刘东超
博览群书 2013年4期
关键词:郭氏郭德纲曲艺

○ 刘东超 孙 骥

郭德纲:今天相声的另一种说法

○ 刘东超 孙 骥

郭德纲久经坎坷、艰苦奋进,终于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勤奋成就了一个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文化现象,成就了一个贯穿许多演艺领域的响当当文化品牌,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可以从多方面解读的时代寓言。观察郭德纲现象具有多种视角,有人着眼于语言艺术,有人着眼于市场运营,有人着眼于社会热点,有人着眼于草根文化,应该说都有其道理和价值。从传统与创新、庸俗与高雅以及民族性与国际性三对范畴来观察,也许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解读。

传统修养和时尚创新

郭德纲

作为起源于北方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也许在某些“国学学者”眼里不登大雅之堂,但它实际上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从张三禄、朱绍文等人算起它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形成了固定有效的表演系统和独到的语言体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本来是从民间生活和低层民众中自然生长出的一种娱乐形式,但也逐渐融入了大量精英文化的内容。所以,如果较为严格地定位,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近代民俗文化。实际上比较起数千年前的所谓“国学”,它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草根百姓的作用更为直接一些。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它传承不绝,但也有起有伏、有热有冷。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迅速地衰落,但在新世纪又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毫无疑问的是,相声的这次复兴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和郭德纲的努力和成就有关。而郭氏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如果仅就艺术而论,应该和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取得的成绩及达到的水平有关。

在继承方面,郭德纲不仅跟从常宝丰等先生学习了大量传统相声段子,更主要的在于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民俗文化的其他技能。8岁时他已经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先生为师学习评书,也跟盲艺人王田雨先生学习西河大鼓。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在2006年12月拜我国“四门抱”曲艺大师金文声先生为师学习多种曲艺。他学习过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擅长文丑和铜锤的角色。在中国传统曲艺的长期浸泡使他掌握了大量的艺术材料,具备了深厚的表演能力。还有,在曲艺之外郭德纲对于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其他内容甚感兴趣并阅习不已。比如,对于民俗文化中的养鸣虫他就情有独钟,在微博中他自己说:“葫芦内养蝈蝈,罐内养油葫芦,檀盒养竹蛉,掸瓶内养金钟。今冬乐趣颇多。闻香品茗习字听曲,观窗外积雪,闻室内虫鸣,人生之快无过于此。”虽然这些话也许使人觉得有些“摆谱”,但也彰显出其对鸣虫的浓厚兴趣,而这种民俗文化实际上是相当讲究和需要功夫的。更为难得的是,他阅读了许多古书。他自己在微博中说自己夜读《王文成公全书》时感慨颇多:“王阳明先生真乃有明一代大贤也!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诀之內,妙趣无穷。另,先生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这求是二字,颇堪咀嚼。‘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先生大爱也!”应该说,作为一名曲艺演员能读懂比较艰涩的古代哲学相当不易,因为无论是古代语言还是思想逻辑都是需要刻苦钻研才可能掌握的。而从他点评的话来看他对阳明的思想也确有心得,这种心得应该和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有关。在其微博和相声中还多次提到他读《论语》《史记》《明史》之类的话。平心而论,在相声演员中,他对传统文化所下功夫之深是少见的,这从他微博的语言表达就可直观感受到。这样多的雅俗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使郭德纲仅在文化功底上就超越了许多相声演员,其不脱颖而出怎么可能呢?

在创新方面郭德纲至少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成就。一是将大量现实生活的时新内容融入了相声。他的相声语言中包含了许多时下最为流行的语言,比如“喜羊羊”、“熟女”、“元芳,你怎么看?”、“切糕”和“4S店”等,他的相声名字叫《我是007》《元芳江南style》《伤不起的古惑仔》《小萝莉》《我是不是泰囧了》《屌丝青年之男儿当自强》和《丫咩嗲是英国殖民地》等。他的相声内容中也有许多新鲜的现实生活元素,比如,皮鞋很忙,又做胶囊又做果冻;当官的很忙,忙着挡着皮带,捂着手(腕)。他还将《加勒比海盗》的电影、穿越小说、用中奖骗人、城管粗暴执法、日本地震造成的核辐射等现实话题信手用作演出的材料。这些近年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在他的相声中得到艺术的改造和再现,起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二是创造了独到的郭氏相声特色。人们在听郭氏相声时确实觉得不同于其他相声演员的表演,但如果总结郭氏逗乐手法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基本上还是相声艺术的传统模式。我们觉得这里的关键在于量上的差异:较之于其前辈演员,郭德纲将更为密集的包袱、更为迅捷的反应能力、更为快速的节奏、更为丰富夸张的语言、更大的绕圈子及极尽其能的铺排推衍运用到其相声中去,因此对观众形成了更大的刺激力和逗笑力。而其相声的这种特色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相符合的。在这个时代,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放纵已经远远超越以前的时代,人们的神经和感官需要获得更大更频繁的刺激,才能获得较好的满足。而郭氏相声正好符合这个时代相当一部分人这样的需求结构。与之相对比,其前辈甚至同辈演员绝大多数不具备这样强的刺激能力,所以无法更好地赢得市场和听众。而这正好彰显出郭氏相声的独到之处。

可以说,继承和创新是郭德纲相声最为重要的动力因素,二者相反相成地在艺术方面推动郭德纲走向成功。也可以说,新旧融合是郭德纲现象的典型文化特征。

有俗亦有雅

郭德纲现象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地方也许在于庸俗问题。就此对郭德纲持批评态度的力量甚多,最有影响的当然是央视的新闻直播间,直接称他“庸俗、低俗、媚俗”和“丑陋”;而也有支持郭氏者,比如冯小刚导演就认为:“相声,它就是一碗去火的酸梅汤,非得冒充御膳捧着金碗喝吗?俗点也要不了人民的命。”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大家共同承认庸俗是郭氏现象的特点,但对此的价值判断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按照今天社会一般的标准,郭德纲相声确实具有庸俗主义的特征。

首先是大量使用伦理哏。伦理哏本来是相声这一曲艺形式的一种传统逗哏方式,其方法也就是“充大辈”、“占便宜”。应该说这在郭德纲相声中相当多,他经常拐弯抹角地说“自己”是搭档的“父亲”或“爷爷”,有时也占对方妻子便宜。我们知道,伦理哏在我国旧时代也确能起到逗笑的作用。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界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伦理哏连带一些荤口相声都被取消了。应该说,目前在公开演出的相声中以郭德纲相声的伦理哏最多,德云社的其他演员的相声中也存在一些。这自然会被今天的社会主流视为庸俗甚至低俗。

其次是可以称为“肮脏秀”的一种表演。其特点就是将一些肮脏的东西或行为在相声中予以表现,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经常把大小便或者呕吐、吐痰之类现象作为演出内容。

最后是骂人。郭德纲骂人之事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骂宋祖德,二次是骂娱乐记者和北京电视台。在这两个人所共知的事件中,我们不想在此讨论其中的是非曲直(坦率地说,在这两件事中挨骂者也可能有某种“该骂”之处),仅就郭氏来说,其用语可以说是相当尖酸刻薄,其行为属于典型的“骂街”,总体看来是太过分了。其博客和微博中也有不少骂人的例子。比如,其弟子看了一条娱乐新闻非常生气,他自己为此讲了个孔子的故事:“一凶汉拦住大路,问圣人:一年有几季?孔夫子笑道:一年有三季,春夏秋。凶汉满意而退。孔门弟子颜回、子路不解,问师因何四季改三季?夫子曰:凶汉乃屎克郎成精,每年冬季入粪堆,其一生只见三季。所以对这种屎蛋变的,别跟它抬杠。”这便是郭氏骂人的风格:即绕着弯子痛诋。

近年来郭德纲在骂人方面似乎变好了一些。庸俗主义在各种文艺领域长期广泛地存在,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都非常普遍,而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面价值。这是因为庸俗内容毕竟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也有在文艺中得到表现的一定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表现形式和展示的度上控制不好,其负面价值也会很大,尤其是相声这类由真人现场表演的艺术对于庸俗主义的扩散可能更明显些。因此,如果郭德纲能适当对此予以过滤将是一件好事。当然,这可能会影响到郭氏相声的表达能力和逗笑能力,而这就是需要郭德纲做出研究和判断的事了。

由于庸俗问题,郭德纲曾遭到多方垢病,似乎他自己也成庸俗主义的典型了。但有趣的是,郭德纲实际上还有高雅的一面。比如其微博中也如下的语言:“正月十五,粉丝三千万。小年今日,锦绣九重天。冬去易生欢喜草,春来多种大福田。卷帘花气溅,高坐鸟声喧。琴瑟音常润,人天月能圆。风清杨柳,出交天下士。月淡海棠,入读圣人言。功名富贵,岂如我这两窗竹一池莲。”用词文雅、整洁,表达的意境也比较旷达劲健。而在郭氏的微博中,几乎到处都是这种半文半白但也说得上是规整、雅洁的语言。当然,有必要时加一句的是,他的这种高雅具有一定的民俗味道,尚不同于学院派的高雅特征。

如果从总体上来观察,就郭德纲呈现给大众的内容和语言来说,应该说庸俗的部分要远远多于高雅的部分。如果我们从正面来理解这一现象,说明郭氏就语言技能来说是可俗可雅的,而其之所以这样大规模地保持庸俗的成分,也许是出于市场效果的考虑。

走出国门的民族性

相声是具有相当典型性的民族文化。如果不懂汉民族的语言、没有国人的生活基础几乎不可能欣赏这门艺术。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作为相声在新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郭德纲相声是当代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例证。这与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关联,其语言符号、逗笑形式、表演方式完全是从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提炼,而且主要材料还是来自民间的底层。其中包含着大量普通人生活中的俗语、趣事,也利用大量当前的网络内容和语言。有必要说明的是,郭德纲相声对于当代民族特征的表达当然并不具有多大的深度,只是现实生活较为表面的成分,其中大部分可能是转瞬而逝的事情。而且,郭氏相声的表达内容也过于庞杂,缺乏必要的洗淘,因此显得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但仍然会透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生活的某些当代特征。

比较有趣的是,作为纯粹的民族艺术的郭德纲相声却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近两年来重要的事情就有:2011年10月中旬,郭德纲率领德云社部分演员赴澳大利亚演出,分别在悉尼和墨尔本演出两场。这是中国民间相声团体第一次在国际上正式商演。2012年6月郭德纲赴加拿大进行商演,29日在温哥华演出,7月1日在多伦多演出。2012年9月28日在悉尼市政厅举行商演。自2012年10月27日起,郭德纲和德云社部分演员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纽约四大城市进行巡演。洛杉矶演出之后发生了一件让感动的事,一位7年前得了癌症的大姐向郭德纲跪谢,因为她通过听郭氏相声减轻了痛苦,并产生了活下来的勇气。而这也充分说明郭氏相声在海外得到不少的流行。2013年2月,德云社赴英、美、德、法、澳等各国巡演的合同均已签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郭氏相声的听众和观众只能是华人华侨。但不管怎么说,作为纯粹民族曲艺的郭氏相声毕竟多次走出了国门,其对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具有启发意义。

作为当代中国引起巨大关注的文化现象,郭德纲身上集中了多种多样的因素和成分,也是多种力量碰撞纠结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矛盾状态。也正因此,我们愿意用辩证的眼光来对他做出观察,以期更深入地了解他,并获得在他身上折射出的当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特征也许在于新旧之间、雅俗之间、内外之间的折中和会通。这些特征则根源于我们民族所处的时空结构和内在的群体结构。也正因此,这些特征的存在具有某种宿命性。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编辑 宋文佳)

猜你喜欢
郭氏郭德纲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郭皇后的后宫戏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郭德纲的回应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