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远凯,张丰如,曾育才,赖俐超,唐春保*
(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Pb-Sn-Cu 三元合金电镀主要用在汽车轴瓦上,作为轴瓦的减磨材料,目的是为了提高轴瓦的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承载能力等。国内目前生产 三元轴瓦的工艺均采用传统的氟硼酸盐电镀工艺。氟硼酸盐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镀层晶粒粗大、锡原子富集引起镀后向Cu-Pb 基体扩散、挂具上下瓦片镀层厚度不均等,导致镀液不稳定、镀层性能不佳等问题,而且氟硼酸的强配位作用使含Pb2+、F-的有毒废水处理十分困难,处理费用高且很难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开发研制新型三元合金电镀工艺很有必要。
甲基磺酸盐体系电镀工艺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环保电镀工艺,目前有较多采用甲基磺酸盐体系电镀Pb-Sn 合金的报道[1-4],而采用甲基磺酸盐体系电镀Pb-Sn-Cu 三元合金的报道不多。2011年,F.I.Danilov等人报道了在甲基磺酸盐电镀Pb-Sn-Cu 三元减摩镀层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5]。本文对采用甲基磺酸盐体系进行的Pb-Sn-Cu 三元合金电镀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为甲基磺酸盐电镀Pb-Sn-Cu 三元合金工艺的生产应用积累一些实验基础。
0Cr18Ni9 不锈钢(4 cm × 6 cm),江苏中重特钢有限公司;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Pb(CH3SO3)2、Sn(CH3SO3)2、CH3SO3H、Cu(CH3SO3)2、硝酸(30%,质量分数,下同)、酒石酸、氯化钾、过氧化氢(3%)、EDTA 钠盐、硅酸钠、添加剂A(动物水解蛋白,具有提高阴极极化和细化结晶的作用)和添加剂B(酚类物质,具有预防氧化、稳定镀液的作用),市售分析纯。
除油─超声波清洗─水洗─电镀铅锡铜合金─水洗─干燥─检验。
1.3.1 除油[6]
氢氧化钠 80 g/L
碳酸钠 30 g/L
硅酸钠 12 g/L
磷酸三钠 30 g/L
θ 60°C
t 6 min
1.3.2 电镀铅锡铜合金
Pb2+[来自Pb(CH3SO3)2]100 g/L
Sn2+[来自Sn(CH3SO3)2]10 g/L
Cu2+[来自Cu(CH3SO3)2]3 g/L
游离甲基磺酸(CH3SO3H) 140 g/L
添加剂A 4 g/L
添加剂B 6 g/L
Jk3 A/dm2
θ 25 °C
阳极 Sn10Pb
t 45 min
(1) 厚度和耐磨性:采用456 型探针式膜厚仪(深圳市宏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检测镀层厚度;砂纸(W40)打磨法检测镀层耐磨性。
(2) 镀层成分:把镀层从不锈钢片上剥离,称取0.5 g,加硝酸15 mL、酒石酸10 mL、氯化钾25 mL、过氧化氢2 mL,加热溶解,定容至250 mL,用EDTA滴定法,分析溶液中的Pb、Sn 含量[7]。
根据能斯特方程,在一定浓度范围下,增加某种金属离子的浓度,该金属离子电位正移,在阴极扩散层中浓度增加,因此,金属离子在合金镀层中的含量也增加。在不改变其他镀液成分及工艺参数的情况下,分别试验各主盐浓度对合金共沉积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试验表明,单独增加镀液中Pb2+、Sn2+和Cu2+的质量浓度,Pb、Sn 和Cu 在镀层上的质量分数均有所提高。
图1b、1c 表明,镀液中Sn2+和Cu2+的质量浓度对镀层的组成影响较明显。改变Sn2+和Cu2+的质量浓度,镀层中锡、铜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使镀层性能改变。而图1a表明,镀液中Pb2+的质量浓度改变,对镀层中铅的含量影响不大。因此,为了保证镀层有良好的均匀性、细致性和光滑性,获得稳定组成的镀层,镀液中Pb2+、Sn2+、Cu2+含量必须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试验表明,镀液中Pb2+、Sn2+、Cu2+的含量分别为95~105 g/L、9~13 g/L 和2~3 g/L 时,所得镀层符合Pb-Sn-Cu三元合金镀层成分的要求[8],即含Cu 2%~3 %,Sn 9%~12%,余量为Pb。
图1 主盐浓度对Pb、Sn、Cu 在镀层中的含量的影响Figure 1 Effects of main salt concentrations on contents of Pb,Sn and Cu in deposit
游离甲基磺酸可以增加溶液的导电性,提供强酸性稳定介质。保持溶液中甲基磺酸的含量,可以防止Sn2+氧化,确保镀液的稳定性。保持镀液中Pb2+含量为95~105 g/L、Sn2+含量为9~13 g/L 和Cu2+含量为2~3 g/L,其他成分及工艺不变,试验游离甲基磺酸对镀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见表1。它表明,甲基磺酸的质量浓度稳定在100~140 g/L 之间时,镀层质量较好。甲基磺酸含量过高会造成溶液电导率降低,电压升高,槽温升高,从而加速Sn2+的氧化,导致镀液严重析氢,阴极效率降低,使阳极溶解过快,锡离子浓度过高而使镀层粗糙;镀液中甲基磺酸的含量过低会使镀液稳定性降低,电流密度范围缩小。另外,在100~160 g/L的范围内,随着镀液中游离甲基磺酸浓度的增加,合金中锡的含量下降,铜的含量升高。当甲基磺酸的质量浓度超出160 g/L 时,镀层中锡的含量反而有所上升,相反,铜的含量下降,合金镀层质量降低。所以,最佳的甲基磺酸质量浓度应为140 g/L。
表1 游离甲基磺酸的浓度对镀层成分及外观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free methanesulfonic acid on composition and appearance of deposit
在镀液中加入蛋白质,可以改变镀层结构,得到结晶细致的镀层,并且添加剂的含量还会影响镀层组成。根据以上试验,维持镀液中Pb2+含量为95~105 g/L、Sn2+含量为9~13 g/L、Cu2+含量为2~3 g/L 和甲基磺酸的质量浓度为140 g/L,改变添加剂A 的质量浓度,研究其对镀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见表2。试验表明,镀层中铜、锡含量随着镀液中添加剂A 含量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添加剂A 含量的增加,镀层中锡含量增加,而铜的含量减少。其原因可能是添加剂A能提高阴极极化,细化结晶,改善分散能力,使铜的电沉积过程受到抑制,相对加速了锡的沉积速度。如果添加剂A 含量太少(0~1 g/L),镀层会疏松、粗糙;如果添加剂A 过多(≥7 g/L),镀层会发黑。所以添加剂A 的最佳含量应为3~5 g/L。
表2 添加剂A 的用量对镀层成分及外观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dosage of additive A on composition and appearance of deposit
镀液中的Sn(II)易被氧化为Sn(IV),而Sn(IV)在镀液中易生成Sn(OH)4,并形成锡酸(H2SnO3)胶体,悬浮在镀液中,最终影响镀层质量。可在镀液中加入少量酚类物质作为添加剂,以抑制Sn(II)的氧化。本试验加入少量添加剂B,一方面,能抑制Sn(II)向Sn(IV)转化;另一方面,能降低镀层脆性,获得光滑细致的镀层。在不改变其他镀液成分及工艺参数的条件下,试验添加剂B 对镀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见表3。试验表明,随着添加剂B 含量的增加,镀层中锡含量相应提高,而铜的含量相应降低。最佳的添加剂B 的含量为6~7 g/L。
表3 添加剂B 对镀层成分和外观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additive B on composition and appearance of deposit
在合金镀液中,电流密度对合金组成和镀层质量有明显影响。随着电流密度的逐步增大,电位较负的Sn2+的沉积速率也增加,电势较正的Cu2+的沉积速率接近极限值,速率增加相对较慢,造成合金镀层中锡的含量上升,铜的含量下降。所以,增加电流密度有助于增大电位较负的金属的沉积速率。在Pb2+含量为95~105 g/L、Sn2+含量为9~13 g/L、Cu2+含量为2~3 g/L、甲基磺酸的质量浓度为140 g/L、添加剂A 的含量为3~5 g/L 和添加剂B 的含量为6~7 g/L 的条件下,改变电流密度值,试验其对镀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见表4。表4表明,当电流密度从1.5 A/dm2增大到4.5 A/dm2时,镀层中锡含量明显增加而铜含量略有下降,且镀层外观由细致向粗糙转变。
表4 电流密度对镀层成分及外观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current density on composition and appearance of deposit
当电流密度继续增大时,阴极剧烈析氢,电沉积过程受到浓差极化控制,电流效率明显下降,镀层质量变差。当电流密度过低时,沉积速率比较慢,生产效率低,镀层不均匀,镀层成分达不到工艺要求。本试验表明,最佳的电流密度应控制在2.5 A/dm2。
温度对镀层的影响非常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流效果显著提高,沉积速率明显加快。阴极-溶液界面上金属离子的扩散速度也增加,电势较正的Cu2+优先沉积,导致合金中锡含量下降,铜含量上升。在上述条件下,单独改变镀液温度,试验温度对镀层成分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结果表明,温度较高时,镀层有烧焦、发黑和粗糙现象;温度过低,沉积速率过低,影响镀层质量和镀层成分,使镀层粗糙、不均匀,且有条纹,光滑度欠佳。要获得合适比例和质量优良的镀层,最佳温度应控制在19~23 °C。
表5 温度对镀层成分和外观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composition and appearance of deposit
采用优化参数,即Pb2+含量为95~105 g/L、Sn2+含量为9~13 g/L、Cu2+含量为2~3 g/L、甲基磺酸的质量浓度为140 g/L、添加剂A 的含量为3~5 g/L、添加剂B 的含量为6~7 g/L、电流密度2.5 A/dm2和温度19~23 °C,在不锈钢片上电镀Pb-Sn-Cu 合金,获得的镀层色泽均匀,结晶细致,膜层厚度为11.2 μm,在W40 砂纸上进行单向摩擦100 次,镀层不起皮,磨损极小。把镀层剥离,经EDTA 滴定分析,镀层中Sn 含量为7.44%~7.52%、Cu 含量为2.19%~2.26%,符合镀层成分要求。
(1) 研究了甲基磺酸体系电镀铅-锡-铜三元合金工艺。该工艺具有镀液稳定,维护容易,成本较低,镀液害毒性低和无废物排放等特点。
(2) 镀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对镀层组分影响显著。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改变镀液中铅、锡和铜离子的浓度,合金镀层中铅、锡和铜的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调整镀液中锡、铅、铜离子的含量,可得到一系列不同锡、铅和铜比例的合金镀层。
(3) 改变镀液中游离甲基磺酸浓度和添加剂A、B的用量,均可以改变镀层中锡和铜的含量。添加剂A、B 同时起到稳定镀液、降低镀层脆性和使镀层光滑细致的作用。
(4) 甲基磺酸体系电镀铅-锡-铜三元合金新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是:Pb2+95~105 g/L,Sn2+9~13 g/L,Cu2+2~3 g/L,游离甲基磺酸140 g/L,添加剂A 3~5 g/L,添加剂B 6~7 g/L,电流密度2.5 A/dm2和温度19~23 °C。按此工艺在不锈钢片上电镀Pb-Sn-Cu 合金,获得的镀层色泽均匀,结晶细致,膜层厚度为11.2 μm,镀层中Sn 含量为7.44%~7.52%、Cu 含量为2.19%~2.26%,在W40 砂纸上单向摩擦100 次,镀层不起皮。
[1]池建明,康京冬.甲磺酸电镀锡铅合金工艺研究[J].材料保护,2001,34 (10): 44-45.
[2]李国斌,令玉林.甲基磺酸体系电镀铅锡合金工艺的研究[J].材料保护,2006,39 (3): 29-31.
[3]王爱荣,荆瑞俊,亓新华,等.甲磺酸盐光亮镀锡铅合金工艺研究[J].表面技术,2003,32 (3): 55-56.
[4]何华林,吴翘顺.甲烷磺酸电镀Sn-Pb 合金添加剂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2,24 (2): 13-14,27.
[5]DANILOV F I,PROTSENKO V S,VASIL’EVA E A,et al.Antifriction coatings of Pb-Sn-Cu alloy electro-deposited from methanesulphonate bath [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2011,89 (3): 151-154.
[6]张扣山,邵红红,纪嘉明.不锈钢化学着色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5,27 (2): 33-36.
[7]徐红娣,李光萃.常用电镀溶液的分析[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8]屠振密.电镀合金原理与工艺[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