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溶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2013-06-17 11:34吴文心陈姚李嘉欣赖思桃黄湘华蔡晓敏张莹娇
电镀与涂饰 2013年8期
关键词:硅溶胶耐水性附着力

吴文心,陈姚*,李嘉欣,赖思桃,黄湘华,蔡晓敏,张莹娇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简称PUA)结合了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两种材料的最佳性能,具有耐水解、耐湿擦、耐磨、柔软等优异的性能。但是传统的制备方法受到原材料的限制,使得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性能(如硬度、耐刮伤性等)的改进余地越来越小。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出现为其性能的改进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1]。硅溶胶是由硅酸脱水缩聚而成的高分子量聚硅酸,具有高硬高强、耐溶剂性较好、粘接性优异的特性[2],但它也存在涂膜易龟裂等缺点[3]。有机硅是一种兼具无机-有机材料性能以及独特结构的材料,以有机硅作为桥梁作用,把硅溶胶引入到丙烯酸酯聚氨酯中,由此制备的无机-有机丙烯酸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硬度、附着力、耐水性等性能均能提高[4]。本文以有机硅为偶联剂,把硅溶胶引入到丙烯酸酯聚氨酯中,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硅溶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简称SPUA)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涂膜的物理机械性能。

1 实验

1.1 主要实验材料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元醇(N210)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工业级,广州金团贸易有限公司;三羟甲基丙烷(TMP)、丙烯酸羟乙酯(HEA),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三乙胺(TEA)、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NMP)、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偶氮二异丁腈(AIBN)和过硫酸钾(KPS),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有机硅KH570,分析纯,阿法埃莎(天津)化学有限公司;30%(质量分数)碱性纳米硅溶胶,工业级,广州富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1.2 硅溶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

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溶液聚合法、种子复合材料法和原位聚合法3 种。本文以原位聚合法为基础[5],借鉴种子复合材料法,在杂合复合材料制备初期加入少量的低沸点和高沸点两种溶剂,采用有机硅作为偶联剂连接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和硅溶胶,依次通过聚加成反应、中和反应、乳化反应、扩链反应、聚合反应、偶联反应等得到硅溶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以上方法简称“原位分散聚合法”。

(1) 聚加成反应:将IPDI 和N210 投入到反应釜中,80 ºC 下保温2 h,投入DMPA、TMP、NMP 和丙酮[6],保温反应6~7 h。降温至60~65 °C 后加入丙酮和HEA,保温4 h,再投入乙醇,保温2 h。

(2) 中和反应:将以上加聚反应产物降温至50 °C,投入中和剂TEA 和10 mL 的丙酮,反应20 min,得预聚物。

(3) 乳化反应:将上述预聚物乳化3 h,得到乳白半透明泛蓝光的液体聚氨酯(PU)水分散体[7]。然后在70 °C、抽真空条件下脱出有机溶剂,补充相同体积的去离子水。并将MMA 和一定量的有机硅投入到PU 水分散体中,搅拌反应30 min。

(4) 聚合反应:再称量MMA、AIBN 和丙酮,混合均匀后倒入分液漏斗中,滴入上述乳化液中,2 h 滴加完毕,在80~85 °C 下反应3 h[8]。补加引发剂KPS,在80~85 °C 下保温反应30 min,得到有机硅/丙烯酸酯聚氨酯。

(5) 偶联反应:加入一定量硅溶胶与聚合反应得到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氨酯混合,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得到硅溶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SPUA)复合材料。

1.3 涂膜制备

马口铁片购自广州思化玻璃仪器有限公司,尺寸为120 mm × 50 mm × 0.3 mm。用600#耐水砂纸打磨光滑,擦净,再用无水乙醇擦拭一遍。干燥后采用刷涂法,将制得的SPUA 复合材料均匀涂在马口铁片上,在电热鼓风烘箱中,于100 °C 下干燥1 h,制得涂膜,然后进行性能测试。进行附着力测试时,涂膜厚度控制在250 μm 左右,在其他性能测试中,涂膜厚度控制在20 μm 左右。

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1.4.1 SPUA 复合材料的表征

采用MS200 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公司),测试复合材料胶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采用TENSOR 27/37 型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测试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

1.4.2 SPUA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按照GB/T 24148.4-2009《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4 部分 粘度的测定》,采用NDJ-7 旋转黏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 测试黏度;按照GB/T 6739-1996《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采用QHQ 铅笔硬度试验仪(国营天津伟达试验机) 测试涂膜硬度;按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测试附着力;按GB/T 1733-199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测试耐水性;参照GB/T 9274-1988《色漆和清漆 耐液体介质的测定》测试耐醇性(以乙醇为基准)。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因素对SPUA 复合材料平均粒径的影响

重点考察乳化反应工艺中有机硅KH570 的添加量(占二氧化硅含量的质量分数)和偶联反应工艺中硅溶胶的添加量(二氧化硅含量占聚氨酯固体含量的质量分数)及硅溶胶与有机硅/丙烯酸酯聚氨酯反应的时间对合成SPUA 复合材料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 KH570 和硅溶胶的用量以及反应时间 对SPUA 复合材料平均粒径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osages of KH570 and silica sol and reaction time o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SPUA composite material

由表1可见,当有机硅KH570 添加量从3.0%增加到5.0%时,SPUA 平均粒径变化不大;之后,随着有机硅添加量的增加,平均粒径减小。因为在聚氨酯(PU)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生成PUA 的反应中,如果使用带有双键的有机硅,有机硅可以在引发剂AIBN 的作用下参与反应,与MMA 和PU 共聚。同时,硅溶胶为碱性胶体溶液,SiO2粒子表面存在大量羟基,对介质环境的pH 非常敏感,不适宜的pH 环境容易导致凝胶或团聚,因此,实验控制pH 在7~9 的偏碱性环境,而此条件下,只有KH570 与碱性硅溶胶反应不会发生分层[9]。当选择含有双键的有机硅KH570 作为偶联剂时,它的烷氧基端在适当的pH 下发生水解反应,一端连接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另一端则用双键与PU 和MMA 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形成交联互穿网络结构,硅溶胶通过与有机硅作用接枝到PUA 分子上,使PUA 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随着有机硅用量的不断增加,硅溶胶的接枝率提高,同时硅溶胶表面羟基减少[10],不易团聚,样品颗粒更加均匀,因此SPUA 的平均粒径减小。

由表1还可知,随着硅溶胶添加量的增加,SPUA平均粒径减小。由于硅溶胶胶粒内部是由(SiO4)四面体组成的不规则三维网络结构,胶粒表面被许多硅醇基(─Si─OH)所覆盖,随着硅溶胶含量的增加,水化作用增强,预聚物的亲水性增强,利于乳化分散,促进分散相的形成,使得SPUA 的平均粒径减小。

表1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平均粒径先增加,反应时间为5 h 时,平均粒径达到最大,然后开始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反应时间增加后,增大了不饱和聚合物活性中心的交联度,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平均粒径增大。

2.2 各因素对SPUA 复合材料附着力和硬度的影响

表2为以上各因素对SPUA 复合材料附着力和硬度的影响。

表2 各因素对SPUA 复合膜附着力和硬度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adhesion and hardness of SPUA composite film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有机硅和硅溶胶添加量的增加,SPUA 复合材料涂膜的附着力提高,但反应时间对附着力的影响没有规律。这是因为有机硅用量较大时能减少硅溶胶的团聚作用,使SPUA 复合材料的颗粒大小平均,便于聚合物分子更好地与基材接触,从而能提高SPUA 复合材料涂膜的附着力。又由于硅溶胶胶粒表面被许多硅醇基(─Si─OH)所覆盖,极性较强,与SPUA 复合材料涂膜的基材马口铁片表面的极性基团能很好地结合,随着硅溶胶含量增加,SPUA 与马口铁片能在极性基团的作用下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提高SPUA 涂膜的附着力。

由表2还可以看出,随着硅溶胶含量的增加,SPUA复合材料涂膜的硬度变好。有机硅添加量和反应时间对硬度影响不大。因为硅溶胶属于无机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通过有机硅将硅溶胶带到PUA 分子中,实际上相当于提高了有机物中硬段的比例,从而使得涂膜的强度和刚性有所增加。除此之外,硅溶胶粒子周围环绕着较多的羟基,使其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在涂布成膜的过程中,硅溶胶粒子随着水分蒸发向表面移动、聚集,也会使涂膜的强度增大。此外,添加了硅溶胶的SPUA 的交联网络比PUA 的互穿网状结构的密度更高,同样也提高了涂膜的硬度。

2.3 各因素对SPUA 复合材料耐水性和耐醇性的影响

表3为以上3 种因素对SPUA 复合材料耐水性和耐醇性的影响。

表3 各因素对SPUA 复合膜耐水性、耐醇性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water resistance and alcohol resistance of SPUA composite film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有机硅和硅溶胶添加量增大,SPUA 复合材料涂膜的耐水性变好,但耐醇性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有机硅具有疏水性,当它与聚氨酯(PU)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反应后,可以提高PUA复合材料的互穿网状结构的密度,从而整体提高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减少发泡现象。同时,硅溶胶的加入填充了PUA 分子的空隙,提高了成膜的致密性,也使涂膜的耐水性提高。

由表3还可以看出,反应时间对SPUA 复合材料涂膜的耐水性的影响较小,而反应时间越长,涂膜的耐醇性越差,涂料的起泡面积变大。这是因为硅溶胶与有机硅/丙烯酸酯聚氨酯反应时间越长,有机硅与已接枝上的硅溶胶粒子进一步发生缩聚反应,影响了成膜的致密性,导致SPUA 耐醇性变差。

综合上述分析,确定SPUA 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有机硅KH570 添加量7%,硅溶胶添加量5.5%,反应时间3 h。

2.4 最佳条件下SPUA 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表4为SPUA 复合材料实验样品和市售PUA 复合材料(广东天银化工TC-106)的综合性能比较。

表4 SPUA 与市售PUA 综合性能的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between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SPUA and commercial PUA

由表4可见,SPUA 复合材料的黏度、平均粒径、耐冲击性与市售产品比较,变化不大,而其硬度、耐水性、耐溶剂性有所提高。由于无机材料硅溶胶本身具有较高的硬度,添加硅溶胶相当于提高了有机物中硬段的比例,从而使SUPA 样品的硬度有所提高。又因为硅溶胶粒子周围带有羟基极性基团,能与作为基材的马口铁片表面的极性基很好地聚集[11],从而提高了SPUA 样品的附着力。此外,有机硅参与了PU 和MMA 的共聚反应,提高了SPUA 复合材料的密度,使SPUA 样品的耐水性、耐溶剂性都有所提高。

2.5 SPUA 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图1为SPUA 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

图1 SPUA 复合材料、硅溶胶和市售PUA 产品的红外光谱图Figure 1 IR spectra of SPUA composite material,silica sol,and commercial PUA product

由图1可见,SPUA 红外光谱线中,N─H 键变成N─H 游离态,弯曲振动吸收峰在2 046 cm-1处,说明PUA 的N─H(吸收峰为1 550 cm-1)在有机硅的作用下产生电子偏移。硅溶胶的Si─O─H 伸缩振动吸收峰从原来3 568 cm-1迁移到3 442 cm-1,峰变宽变大,吸收强度变大。这说明含有双键的有机硅偶联剂KH570 使PU、MMA 和有机硅三者发生自由基聚合连结在一起,形成交联互穿网络结构,硅溶胶通过与有机硅作用接枝到PUA 分子上,使硅溶胶的特征峰(即Si─O─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发生变化。

3 结论

(1) 以有机硅为偶联剂,把硅溶胶引入到丙烯酸酯聚氨酯(PUA)中,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硅溶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SPUA)复合材料。最佳制备条件为:有机硅KH570 添加量7%,硅溶胶添加量5.5%,反应时间3 h。

(2) 红外分析证明含有双键的有机硅偶联剂KH570 使PU、MMA 和有机硅三者发生自由基聚合连结在一起,形成交联互穿网络结构,硅溶胶通过与有机硅作用接枝到PUA 分子上,使硅溶胶的特征峰──Si─O─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发生变化。

(3) 与市售产品比较,由于无机材料硅溶胶本身具有较高硬度,并带有极性基团,因此,它有效地提高了SPUA 的硬度、附着力、耐水性和耐醇性。

[1]陈国栋.丙烯酸酯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2005.

[2]李良,梁汉东,张海军,等.硅溶胶应用评述[J].无机盐工业,2006,38 (8): 8-10.

[3 赵静.环保型多重交联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2011.

[4]董先明,罗颖,张淑婷,等.原位聚合法制备炭黑/聚甲基丙烯酸酯导电复合材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 (3): 43-46.

[5]朱世东,周根树,蔡锐,等.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I--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异效应与性能[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0,31 (3): l-5,26.

[6]朱万章.多重交联的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J].中国涂料,2005,20 (5): 19-21.

[7]刘艳丽,黄先威,龚习.丙烯酸接枝共聚改性聚氨酯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 (2): 79-81.

[8]刘天亮.高档木器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0.

[9]叶雨佐,李红强,卢俊杰,等.KH-570 改性硅溶胶的制备及反应稳定性研究[J].有机硅材料,2011,25 (3): 153-156.

[10]黄月文,刘伟区,任昕.水性纳米硅溶胶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J].广州化学,2009,34 (1): 14-21.

[11]王宗田.附着力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0,13 (8): 22-24.

猜你喜欢
硅溶胶耐水性附着力
硅溶胶-APP复合阻燃剂对辐射松木材阻燃的研究
水性丙烯酸直接涂覆金属涂料的早期耐水性研究
一种硅溶胶增强的超白薄型陶瓷板及其制备方法
溶剂型修补漆与水性面漆的涂层间附着力提升
特殊工艺油漆附着力异常原因分析及措施探讨
粉煤灰对混合石膏基砂浆性能的影响
硅溶胶/植物纤维吸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热镀锌板锌层附着力试验方法的对比分析
高清柔印油墨附着力的研究
玻璃颗粒耐水性影响因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