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均平 楼 雯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基于计量学的统计分析结果
邱均平 楼 雯
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水平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水平。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研究的主题有哪些,还存在什么问题,都值得探讨。论文利用信息计量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以及基本的统计方法,对知网上1982年至今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论文在时间、期刊、机构、作者和主题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领域欲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当加强领域内外的交流。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信息计量学;内容分析法;共现分析法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大学,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高质量人才。因此,针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法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建设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者已经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做了非常深入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按研究内容可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研究。傅大友(2013)提出质量意识、质量制度、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三个关键词。质量意识是提高质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规范和保证,质量文化(张星久,2013)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真正根基和切实保障。纪宝成(2012)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转变观念,更新观念,要以改革的精神,从宏观上来创造、创新其政策和制度环境,要把握方向,加强管理,内涵提高,切实推行。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研究。计国菊(2013)等认为本科教学评估只是象征性的社会问责,公众很难发挥有效作用,社会问责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对高校的社会问责,就要设计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发挥积极的作用(范锐敏,2013)。钟秉林(2009)等发现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中,呈现出实行分类评估、调整不同评估主体职能分工、赋予高等院校以质量保障的主要权责、重视资源使用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成效、注重定性描述信息等新特点。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也应根据这些新特点进行改革。
第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孟卫青(2013)等认为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趋势,省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需要从提升省级政府统筹能力、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布局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等多个层面推进。张丽(2012)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划分特征的探讨,抽象出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机制的三个基本的制度要素,即质量决策、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依据权力结构运转机制的特征和线路,提出了一个基于三要素组织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部机制”结构框架,并且对这个框架表现出的权力结构和内外部结合的决策特征进行分析。
第四,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研究。陈小尘(2010)等研究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总结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高校参与质量管理的竞争性、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认证工作的经常化等。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提出我国在改善质量管理过程中须细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改善质量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外部监督机制。
从研究现状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借鉴意义和作用上,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已具规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利用信息计量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统计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领域的时间、期刊、机构、作者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能够对该领域的后来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展开高等教育质量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或者篇名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文献,搜索时间为2013年11月13日,研究文献的年限不限,共得到4543条数据。本文以信息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普赖斯定律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共现分析法和基本数据统计方法对从1982年至今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文献从时间、期刊、机构、作者和主题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时间分布
按照正态分布规律,研究领域的发展大体会经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随时间变化的文献数量的变化是衡量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最直接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时间分布的统计和曲线描绘,能够清晰地看到该研究领域在哪个时间点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研究领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图1中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发现,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82-2000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处于萌芽期,慢慢开始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2001-2008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处于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献的数量增长趋势非常明显,由2000年的45篇增长到2008年的480篇,2008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达到第一个顶峰。2009-2013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处于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文献的数据不再持续增长,而是会随时间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经历了2008年的第一个顶峰后,2009、2010年持续下降,但研究文献数量仍然保持在一定高度。2012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达到第二个顶峰,2013年又有所下降。鉴于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领域,《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未来几年内,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仍然将处于成熟阶段,文献数量在上下波动的同时还会有所提升。
(二)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期刊分布
信息计量学中的三大经典定律之一的布拉德福定律指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登载某个学科的论文数量的大小,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邱均平,2000)。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可以找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期刊区,方便后继研究者确定查阅和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从而找到相关研究文献。经过统计,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期刊有1208种,按照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为27种。图2列出了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分布,图中具体列举了每种核心期刊的名称和刊载文献的数量。仅从期刊名称上就能够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威权期刊和核心期刊中。《中国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权威期刊,刊载了145篇高等教育质量的文献,刊载量远高于其他核心期刊,体现了其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价值。《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以及《高等教育研究》等也都是高等教育质量领域非常知名的核心期刊,也具备非常大的影响力,值得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者长期关注。还有部分非高等教育的期刊,由于其刊载了大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文献,同样也出现在核心期刊中。《世界教育信息》上刊载的文献包括美、日、欧等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其中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电气教育》是综合性期刊,除了刊载电气工学方面的文献外,还刊载了大量关于高校发展质量的文献。
图1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图2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分布
(一)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机构分布
一个机构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能够反映出该机构的科研实力。我国的科研论文产出机构主要包括研究院、大学和企业三类。从图3中不难发现,发表论文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院。其中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院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众多,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区。北京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机构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上海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机构包括: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南京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机构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科研机构可以多向这些实力较强的科学机构学习和交流经验,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发展。
图3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机构分布
图4 展示了机构合作的分布情况。不同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领域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图中圆形面积越大,说明该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密度越强。两个机构的合作密度越强,它们之间的连线也越强。图的上半部分,以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为首,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复旦大学等10余所机构有合作。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也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8所机构有合作。图的下半部分相对分散,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合作机构最多,包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10余所机构。还有大部分诸如江苏省教育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这样的机构也与少量其他的机构有合作。另外,还有大量没有合作的机构在图中没有列出。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机构合作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长期合作的科研机构,这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大量与其他机构合作非常少的机构,这类机构还需要多与其他机构交流。
图4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机构合作分布
表1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6)
(二)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作者分布
作者是知识产生、交流、传播的核心,是推动领域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对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找到领域的核心作者是十分必要的。信息计量学中的三大经典定律中的普赖斯定律指出: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写,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刘婧, 2004)。通过统计得到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作者有4946位,利用普赖斯定律计算得到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作者约为发文大于等于5篇以上的作者。表1列举了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作者,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安心,发文数量达到13篇。发文数量大于等于10篇的作者仅有9位,大部分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集中在5、6篇。
从图5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作者之间基本没有合作,仅张志英、李汉邦和张彦通,潘懋元和史秋衡,马海泉和薛娇,杜瑞军和白华,周海涛和时伟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只有5对。其他作者都是独立的点。核心作者没有带动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其他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原因之一在于高等教育质量一直都是热门的研究领域,全国除了许多高校开设了高等教育的研究学科外,各个地区还有大量的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均匀分散在全国各地,因此作者合作率相对较低。研究者应当多以诸如学术会议的方式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领域的知识流动性,提高合作写作文章的比率,孕育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文献。
图5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作者合作关系图
一篇文献中,最能够反映文献主题的就是关键词。每篇文献都会有三到五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作者根据文献的内容提炼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筛选出高频关键词,能够利用高频关键词分析领域的研究主题。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得出图6的关键词主题分布。图中节点越大颜色越深的关键词,表示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越紧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是利用“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因此将“高等教育质量”一词不纳入主题分析范畴。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和质量三个词位于核心位置,并且与其他关键词联系最紧密,说明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最核心内容,即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研究;其次,发展、改革、大学、高校在图中为次大的节点,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研究是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内容;再次,教学质量、学校、评估则突显出教育质量评估研究的重要性;成人高等教育和大众化等关键词的显现则反映出大众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地位。
图6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主题分析
利用关键词聚类分析法(邱均平,2012),把共同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对聚成一个大类,最终形成聚类树形图。如图7所示,大体上可以把高频关键词分为几个大类:高等教育质量,主要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外延、价值观(杨希文,2013;赵庆年,2013)等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国内外的管理制度对比探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改革的思路(吴雪,2013;詹向阳,201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研究如何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徐爱萍,2013;肖毅,2013);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要研究通过什么方法,什么指标体系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刘臻,2011);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主要研究通过什么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高海生,2006);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重点在利用制度保障体系以及评估方法对教学模式、方法、管理和大学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质量建设,教师和学生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对其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文献的多维度分析,笔者根据结果展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期望高等教育质量研究这个关乎我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领域内部交流
从时间、期刊、机构、作者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文献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8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30余年,研究机构和作者也非常多,核心期刊也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但是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少量的期刊上集中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和机构、作者之间的合作密度却这么低呢?上文也提到了一个原因,那就是研究机构太分散,机构的高分散性也导致了作者之间很难沟通,这是一个浅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宏观问题,每位独立作者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很容易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没有必要了。然而国外的研究者认为一篇文献质量的高低与合作作者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合作作者数量越多,不同的知识经验的交叉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自然》《科学》国际一流期刊上的每篇文章基本上都是由多位作者合作产生的,有的甚至有上百位作者,由多位作者写出来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而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文章虽然多,但大多数都是独立作者,许多文章的观点几近相同,文章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高等教育质量领域也应当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撰写出更有质量的能够真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文章。
(二)促进领域外部交流
研究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领域、新兴领域的知识交融。一个领域如果仅仅把自己密封在狭窄的范围内,不与外界接触,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事实上大量的领域发展转折点都是与外部领域交流后产生的。以计量学为例,最初的计量学停留在对纸质文献的计量上,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并不发达,电子文档没有形成规模。当计算机普及,电子文档呈指数形式增加后,计量学的研究者发现通过传统的方式很难计量统计文献,于是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吸纳进来,形成信息计量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网络上虚拟社会的行为研究成为热门,计量学的研究者通过不断探索,将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复杂网络等方法吸纳进来,形成网络计量学。计量学每一次重要的发展,都源于与外部领域的交流。如果研究者没有与外部领域交流的意识和行为,想必可能计量学的研究还会停留在文献计量学阶段并逐渐被淘汰。可见与外部领域的交流,学习其他的理论、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上文通过对期刊和研究主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期刊和研究热点都过于集中。一个好的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应当是一个交叉性的,融合多个学科知识的领域。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就是一个宏观的、需要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应当多通过在其他领域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方式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多吸纳其他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对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领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数学是将大量表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抽象出来形成稳定地可以经过反复测试的学科,它是寻找研究领域内在规律的最重要的手段。事实上,任何发展良好的研究领域都与数学紧密联系,诸如经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重要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数学模型。反观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文献,发现除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领域提出一些评估模型外,诸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等方面都缺乏数学的支撑。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学者如果可以借鉴理工科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并付诸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实践,那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将会展开新的篇章。
图7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参考文献:
[1] 陈昌贵、翁丽霞,2008:《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
[2] 陈小尘、胡弼成,2010:《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高教探索》第1期。
[3] 傅大友,2013:《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三个关键词》,《江苏高教》第4期。
[4] 范锐敏,2013:《中国消费者组织质量社会监督职能的消费者评价——基于我国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二期。
[5] 高海生、胡桃元、许茂组、熊国良,2006:《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研究》第10期。
[6] 纪宝成,2012:《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7] 计国菊、王章豹,2013:《社会问责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及其改进策略》,《江淮论坛》第1期。
[8] 刘婧,2004:《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研究——对近十五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研究成果综述》,《情报科学》第1期。
[9] 刘臻、陈瑾,2011:《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构想》,《中国教育信息化》第11期。
[10]孟卫青、黄崴,2013:《论省域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教探索》第3期。
[11]邱均平,2000:《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
[12]邱均平、楼雯,2012:《近二十年索引学发展演进与研究热点探析》,《图书馆杂志》第12期。
[13]吴雪,2013:《大学老师社会角色选择: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的深层影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4]徐爱萍,2013:《基于主体协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江苏高教》第3期。
[15]肖毅,2013:《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新动向探究》,《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
[16]杨希文,2013:《实施分类管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第5期。
[17]钟秉林、周海涛,2009:《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
[18]张丽,2012:《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部机制的研究》,《江苏高教》第5期。
[19]赵庆年,2013:《高等教育质量的哲学慎思》,《江苏高教》第1期。
[20]詹向阳,201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与审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1]张星久、闫帅,2013:《文化传统、制度创新与日本的“质量奇迹”》,《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责任编辑 汪晓清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Review of Metrics
Qiu Junping and Lou We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quality in China,whose research level reflect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of China.The questions of what development stage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has gone through,what research topics it has been discussed,what problems it still has,are worthy of research.This paper uses content analysis,co-occurrence analysis in informetric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ime,journals,institutions,authors,and topics distrib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papers downloaded from CNKI during 1982-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fu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Research;Informetrics;Content Analysis;Co-occurrence Analysis
∗邱均平、楼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邮箱:hotwen_1@sina.com。本文系武汉大学2011年度自主科研项目(11405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3104010201)的研究成果之一。感谢匿名审稿人,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