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延春 乔小勇 刘翔宇 孟庆国
基于VAR模型的产业间关联影响实证研究∗
——以济南西部新城为例
孟延春 乔小勇 刘翔宇 孟庆国
新城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重大实践活动,是探索我国城镇化道路和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济南西部新城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体系发展不完善、大部分产业发育程度不成熟的基本事实,运用产业经济密度对济南市各类细分产业进行分析也能反映济南本地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地理属性,因此研究选取1996-2010年济南市统计年鉴显示的10个细分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组对向量自回归模型(Group-VAR)及其误差修正模型(Group-VEC),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并归纳总结了以上10个产业经组合后的45组两两产业间的短期和长期关联影响程度,从而为济南西部新城乃至我国新城建设中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新城建设;细分产业;关联影响程度;济南西部新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城镇化的轨道,各级城市逐渐成为各类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土中国”正逐步嬗变为“城市中国”。197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尚不足18%。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2011年首次超过50%,为51.27%,2012年为52.57%,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年均1个百分点的大幅提升。城镇化是21世纪中国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2)。在中国城镇化进入中期加速发展之际,中央最高决策层也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中国城镇化的建设方针。
中国城镇化已步入中期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镇化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趋同、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生活居住成本昂贵、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这些问题的叠加交错极大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中央政府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启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新一轮的城镇化浪潮不仅是城市体量的扩张和城市质量的更新,更意味着城市文脉的延伸和城市生活的再造。
新城建设是探索我国城镇化道路和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心移向了城市,城市在国家和区域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4个经济特区的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确定,初步形成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格局,从此,城市在中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战略推进过程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新区、大学城、生态城、低碳示范区、文化创意园区等种种空间发展形式,这些空间形态的变化以及新城建设的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深刻思考(武廷海、杨保军、张城国,2011)。纵观世界各国新城的成功建设案例,基本都是在遵循“城市更新与新城拓展相结合”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各自国情而实践和创新。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新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能动性。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中国的新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离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问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城建设蕴含新的机遇与挑战。济南作为联系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正积极发挥着对“沿黄”和中原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领跑城镇化新方向。济南西部新城,一个引领济南主城“西进”,承接市区高等院校转移扩张,具有生态、旅游、高教、科研、新城功能的城市新区,正在济南西部的土地上成长、崛起。近年来,济南市全面贯彻“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全面拉开了旧城区和西部、东部新城区“一城两区”的发展空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济南抓住京沪高铁建设机遇,启动西部新城区建设,对加快济南形成“一城两区”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济南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地位。从区域范围上(参见图1),济南西部新城跨长清区、槐荫区、市中区三个行政区域,其中包括长清区的平安街道办事处(原为平安店镇)、崮云湖办事处(原为崮山镇)、文昌办事处(长清老城区),槐荫区的段店镇、张庄街道办事处以及吴家堡镇、匡山街道办事处、段店北路街道办事处的少部分面积,市中区的白马山街道办事处、党家镇(2008年以后改为党家镇和陡沟街道办事处)以及七贤街道办事处的部分面积,共约450平方公里。
图1 济南西部新城区域范围图
产业发展是西部新城建设的核心。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与引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作为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产业多样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置的相应改进(林毅夫,2010)。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济南西部新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其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抓住全球产业发展与转移的新趋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型期、高铁经济带来的崭新机遇;另一方面,要与新城空间结构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自身基础相协调、相配套。在以上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组对向量自回归模型(Group-VAR)”的原理与方法以及产业的经济密度弹性来分析、预测济南市细分产业间短期与长期的关联影响程度,从而为济南西部新城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指导。从调研获取资料可知,由于济南西部新城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体系发展不完善,大部分产业发育程度不成熟,因此本研究选取济南市的各类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且运用经济密度对济南市各类产业的分析来揭示济南市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地理属性。其中,产业经济密度=产业产值/城市建成区面积,其表征了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
(一)城镇化与新城建设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主要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世界城镇化率仅为15%,而据联合国2009年的测算,全球已有34.2亿人口即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且80%的GDP由城市创造。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集约高效原则,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双向调控,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方创琳, 2009)。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切入视角不同看法也存在较大差异。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主要阐述城市如何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发展(Black D.,Henderson J.V.,1999;保罗·克鲁格曼,2000),内生增长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理论侧重于探讨城镇化推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模型(Lucas R E.,1988)。Davis&Henderson(2003)通过研究指出,人口流动、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共政策会对城市系统、人口转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人口密度、专业分工、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公共政策等一系列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复杂关系。Vernon Henderson(2003)研究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者通过研究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代表了部门利益的迁移,城镇化本身不是经济增长的刺激因素,但是城镇化的模式或城市集中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率的增长;城市集中度受国家政策和国家机构影响较大,对于城市发展来说都有一个最佳的城市集中度,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集中度将会下降,并且过高的城市集中度可能降低生产率。Liyin Shen等(2012)指出,可持续城镇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运用城镇化速率(Vur)-城市可持续发展速度(Vus)坐标四象限概念模型以及在Vur-Vus基础上得出的可持续城镇化弹性系数(Esu),用来评估城镇化的某一进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新城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不同城镇化阶段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推进了我国区域和国土层面空间战略的实施。“新城”概念的提出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城市建设运动新城开发实践研究,霍华德(Howard E.)的田园城市理论奠定了新城理论基础,他还通过积极投身于新城开发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田园城市理论。其后创建的“新城模型”对整个20世纪的规划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Hall P.,1972)。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相互促进,因而发展十分迅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重新规划、治理和更新,以及开发建设新城镇的时期(王庆安,2007)。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新城都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时期一般都是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展期,或者是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时期。新城的开发往往是出自于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而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的新城建设处于一个比较缓和、循序渐进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虽然新城开发的经济社会条件已经成熟,但对新城的重视和正确理解还很滞后(张捷,2007)。陈红霞、西宝(2008)指出,新城是快速城镇化条件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城市结构的有效模式之一。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新城的空间形态变迁过程体现了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等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1989)即指出产业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的不同属性对城镇化产生影响,首次提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钱纳里在研究工业化进程阶段时,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在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关系,提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城镇化率和劳动力份额的同步(Hollis Burnley Chenery,Moises Syrquin,1975)、产业结构变化是城镇化的原因(Hollis Chenery,Sherman Robinson,Moshe Syrquin,1986)等重要命题。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阐明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但在其背后应该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的城镇化进展,因为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产业的空间实现方式,没有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全面高度化,城市即是这个空间载体的主角,而城镇化是产业空间实现方式的主要形式(曾芬钰,2002)。
在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研究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对联结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集聚经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James C.Davis,J.Vernon Henderson,2003;Black,D., Henderson,V.,1999;Murata,Y.,2002)作为联结二者的内生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城镇化现象的重要方面,而经济政策作为外生变量,也会对二者关系产生影响。Moomaw,Shatte(1996)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城镇化率随人均GDP、工业化程度、出口及外国援助的增长而上升,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下降。Henderson(2000)利用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数据计算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取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一方面,从聚集经济的角度考察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认为在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时,劳动力也随之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从而使企业和工人聚集到城市中,以获得要素聚集和人口集中的规模效益,于是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考察了政治和政策因素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他指出一些经济政策,如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等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先影响到各产业部门组成份额,进而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James C.Davis,J.Vernon Henderson,2003)。Black D.&Henderson J.V.(1997)指出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城镇化的不同影响可以从城市规模的大小上表现出来,金融、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在规模上较大,而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则规模相对较小。Henderson(2002)认为,在一个成熟的城市系统里,经济活动更趋分散。标准化的制造业生产往往是分散到较小的和中等规模的城市,而大型都会区则侧重于服务、研究和开发以及非标准化的制造业。
经济学所论述的城镇化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曾芬钰,2002)。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体系变化明显的地区,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的互动变化趋势已经出现,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响应既是我国新时期城镇化推进的主要目标,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Brazel,A.J.,2002),也是我国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Kiss E&Takeuchi A(2002)重点强调了工业重组对于工业空间结构、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的影响;Bertinell,L.&Stroble,E.(2007)基于面板数据半参数估算方法的跨国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城市集聚(城市首位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不断增强。借鉴国外的空间生产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注重从空间生产角度研究城镇化、产业发展问题。
(三)产业关联影响程度
对产业关联度的分析,多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或产业结构与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李京文、郭克莎、纪玉山(李京文,1998;郭克莎,1999;纪玉山, 2006)等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罗光强、曾伟(2007)则采用TARCH和状态空间模型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来考察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李云娥(2008)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发现第二产业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最大,而第三产业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
二是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分析,特别是工业与服务业之间关联度的分析。刘佳等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42部门的产业关联情况进行了分析(刘佳、朱桂龙,2012)。陈宪、黄建锋(2004)、江静、刘志彪(2007)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我国工业与服务业相互推动、协同发展的事实。殷凤(2011)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存在着长期动态联系,但相互间的影响系数较小,说明目前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
三是细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分析。任木荣等运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我国房地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任木荣、苏国强,2009)。赵玉林等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和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关联两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赵玉林、汪芳,2007)。
综上所述,以上文献多从宏观角度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其关联度进行研究;然而,从微观角度来看,三次产业中还包含许多细分产业。已有文献少有对某个城市细分产业间短期和长期关联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尝试在新城建设背景下对济南市的细分产业间关联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以期对我国新城建设中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借鉴。
(一)模型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济南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制造业共10个产业任意两个产业间的短期和长期关联影响程度,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可知,共需研究45组两两产业间的短期和长期关联影响程度。因此,采用组对向量自回归模型(Group-VAR)以及组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oup-VEC)进行研究,即对输入变量、中介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两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短期、长期的相互影响。
VAR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即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基于数据统计性质建立模型,并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关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VAR一般模型如下:
其中,α、β为系数,k为滞后阶数,ε1t、ε2t为k维扰动向量,T为样本个数。本研究中采用ADF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就可以建立VAR模型。建立的模型是否有适用性,需要检验,具体的检验包括稳定性(滞后结构)检验(AR图表)、残差检验、自相关LM检验、正态检验、异方差检验。通过这些检验的VAR模型是适合的。如果时间序列不是平稳序列,其差分是同阶平稳序列,可以建立VEC模型;一旦已经估计了VAR(VEC)模型,就可以应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来分析时间序列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效果。
(二)数据获取
本文研究的1996-2010年济南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制造业等10个产业的统计数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济南西部新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济南市及西部新城所辖区县实地调研获得。
在研究过程中,45组两两产业间的分析原理与过程是一样的,所以本部分以济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经济密度(Lnjced)与批发和零售业经济密度(Lnpfed)的分析为代表进行说明(运用经济密度对济南市各类产业的分析也反映了济南市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地理属性)。下文以G1代表第一组产业。
G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经济密度(Lnjced)与批发和零售业经济密度(Lnpfed)。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于各相关数列进行自然对数求解,为在保证不更改数列之间协整关系的同时,以消除时间序列引起的异方差现象。然后,根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项对数数列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由于自然对数化后的数据在进行回归时,易造成虚假回归,从而影响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在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方法验证各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从检验结果表中可以看出,Δ2Lnjced和Δ2Lnpfed的ADF检验值均小于其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所以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的二阶单整序列,见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二)VAR模型建立
VAR模型不需先验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而是完全依赖于数据的统计性质,用于测度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在建立VAR模型结构的时候,首先需要确定变量的滞后区间。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施瓦兹准则(SC)等6项指标确定滞后期,经过检验结果,最终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见表2。
表2 滞后期的选择
因此,对于变量Lnjced与Lnpfed两组数据,选择滞后期为2,建立VAR(2)模型,其估计结果的数学表达形式如下:
(三)协整关系检验
采用Johansen(1995)提出的关于系数矩阵的协整似然比(LR)检验方法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本研究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时,选择序列有确实性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项,没有常数和线性趋势。表3中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都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1个协整关系,验证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表3 变量Lnjced、Lnpfed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参见表4可知,协整方程Vecm=Lnjced-1.653Lnpfed,协整关系式反映了时间序列Lnjced和Lnpfed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参数向量β=(1,-1.653)表明,变量Lnjced和Lnpfed之间呈现1:-1.653的比例关系。从长期来看,变量Lnjced对Lnpfed变量的弹性为1.653,即变量Lnpfed每增加1%,Lnjced将增加1.653%。在确定了变量间的协整关系之后,本文采用AR根的图表验证法,检验得到没有单位根在单位圆外,VAR(2)满足平稳条件,充分验证了协整关系的正确性。
(四)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如要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还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差分反映了变量对Lnjced和Lnpfed短期波动的动态影响过程。通过计算可知,VEC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误差修正系数向量,即调整参数向量为α=(-0.2423,0.3538),显示长期均衡对于Lnjced和Lnpfed短期波动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Lnjced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2423,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24.23%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
(五)脉冲响应图
考察Lnjced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图2a、2b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立刻有一定的响应,第6期达到峰值,第1~6期响应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第7~10期呈稳步下降趋势;总体来看,济南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当期的发展受其前期的发展影响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来自批发与零售业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第1期并没有立刻的响应,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稳定的趋势,第5期响应值达到波峰,第8~10期趋于稳定:即济南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当期的发展受批发与零售业前期发展的影响一直为正值,且影响程度较为稳定。
考察Lnpfed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图2c、2d表明:批发与零售业对来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立刻有一定的响应,第3期达到峰值,第3~8期响应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第8~10期响应值逐步趋于稳定;总体来看,济南市批发与零售业当期的发展受济南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前期的发展影响较大,且影响趋势波动较大。批发与零售业对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立刻有一定的响应,但响应值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且响应程度较弱,第6~10期有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弱;总体来看,济南市批发与零售业当期的发展受其自身前期发展的影响一直为正值,但影响程度较弱。
图2 Lnjced、Lnpfed对各自一个标准差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六)方差分析
由下页表5(左部分)可知,Lnjced在第一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从第2期开始其影响强度逐步减弱,在第10期后逐渐趋于平稳,稳定在94%左右,其最大贡献度为100%;Lnpfed对Lnjced波动的影响,在第1期为0,从第2期开始逐步增加,稳定在6%左右,其最大贡献度为6.96%,总体来说贡献度较小。以上分析说明,济南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发展受其自身发展的影响较大,受批发与零售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小于受自身发展的影响程度。
由表5(右部分)可知,Lnpfed受其自身的影响总体呈下降趋势,在第9~10期趋于平稳,稳定在11%左右,其中最大贡献度为25.99%。Lnjced对Lnpfed波动的影响,从第2期开始逐步增强,第10期达到最大值为88.99%。以上分析说明,济南市批发与零售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受自身发展的影响程度小于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说明:其他44组两两产业间的分析过程如上。
(七)实证研究结果
基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Lnjced与批发和零售业Lnpfed间短期和长期关联影响程度的分析过程,本文计算出了上文提到的45组两两产业间的短期和长期关联影响程度。通过整理分析,可以得出1996-2010年济南市细分产业间的经济密度弹性表(详见表6)、1996-2010济南市细分产业间的关联影响程度表(详见下页表7)、济南市细分产业间的长期关联影响趋势预测表(详见下下页表8)。
表5 Lnjced、Lnpfed方差分析结果表
表6 1996-2010年济南市细分产业经济密度弹性表
由表6、7可知,总体来看,1996-2010年济南市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影响程度较大;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批发和零售业影响程度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对住宿和餐饮业影响程度较大;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影响程度较大;除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对房地产业影响程度较大;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影响程度较大;除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影响程度较大;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影响程度较大;除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影响程度较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较大。
表7 1996~2010年济南市各细分产业间关联影响程度表
总体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果较为明显,这也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密切联系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计算机、交通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工业以及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粘合剂”作用。
由表8可知,基于1996-2010年的数据进行预测,在未来的发展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受其自身的发展以及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批发和零售业受其自身、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住宿和餐饮业受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金融业受其自身、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表8 济南市各细分产业间关联影响程度趋势预测表
房地产业受其自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受其自身发展以及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制造业受其自身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生了剧烈变迁,经济特区、开发区、工业园、大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城、低碳示范区、软件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不同新型城市空间不断浮现,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实践史无前例,这种转型时期大规模、快速的“城市革命”正在塑造一个新的概念——中国新城。中国的新型城市空间已形成了资本的初级循环,其是资本和空间的城镇化,符合空间生产规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新型城市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区域发展的重大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复杂的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需要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和视域来解释,而空间生产理论正适合了这种要求。目前,中国的新城发展是资本地域化的表现,呈现出强烈的空间城镇化态势,形成依赖土地为资本的初级循环,它一定程度上符合空间生产的基本规律。但是,从我国的城镇化过程来看,各级政府对长远发展规划目标的蓝图定义较为清晰而对实现目标的短期资本循环风险的可控性考虑不很充分。
第二,产业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新型城市空间生产的引擎。没有产业,城市将失去活力,城市发展的资本循环将失去基础。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产业的优化布局与发展将从根本上促进、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新城发展,一是要贯穿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强化产业集聚、税收和消费来增加财政收入,淡化单纯的土地增值;二是要考虑新城所处区域的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业间关联性,因为所属区域的产业经过历史的沉淀,蕴含着本区域自身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地理属性,对其研究将会给区域新型城市空间生产提供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三,由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可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密切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果较为明显,这也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密切联系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因此,新城的发展还需依托较强的制造业基础,较强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更好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可带动制造业向服务高级化发展,周而复始,形成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螺旋式产业结构提升过程。
第四,从各细分产业长期关联影响趋势的方向和程度来看,大多数单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趋于正向的态势,表明各类产业之间的影响是普遍的,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要义。如果某个产业出现问题,则可能对其他产业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带来整个产业体系的衰落或解体。
[1] 保罗·克鲁格曼,2000:《发展、地理学和经济理论》,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陈红霞、西宝,2008:《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发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期。
[3] 陈宪、黄建锋,2004:《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0期。
[4] 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经济地理》第1期。
[5]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2:《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第35期。
[6] 郭克莎,1999:《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经济研究》第9期。
[7] 何晓春、任木荣、苏国强,2009:《房地产业与三次产业的灰关联分析》,《统计与决策》第2期。
[8] 纪玉山、吴勇民,2006:《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当代经济研究》第6期。
[9]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第8期。
[10]库兹涅茨,1989:《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1]李京文,1998:《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当代财经》第5期。
[12]李云娥,2008:《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13]刘佳、朱桂龙,2012:《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统计与决策》第2期。
[14]罗光强、曾伟,2007:《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工业技术经济》第11期。
[15]林毅夫,2011:《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第1期。
[16]汪芳、赵玉林,2007:《我国高技术产业关联效应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第1期。
[17]王庆安,2007:《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第22期。
[18]武廷海、杨保军、张城国,2011:《中国新城1979-2009》,《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4期。
[19]殷凤,2011:《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曾芬钰,2002:《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当代经济研究》第9期。
[21]张捷,2007:《新城运作机制的比较研究》,《国际城市规划》第22期。
[2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
[23]Black,D.,and Henderson J.V.,1999,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7, pp.253-284.
[24]Lucas,R.E.,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pp.4-45.
[25]Davis,J.,and Henderson J.V.,2003,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53,pp.98-125.
[26]Henderson,V.,2003,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8,pp.47-71.
[27]Peng,Y.,Shen L.Y.,Wu Y.Z.,and Zhang X.L.,2012,An Alternative Mmodel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Cities,Vol.29,pp.32-39.
[28]Hall,P.,1972,New town-the British Experience,The Town and Contory Planning Association by CharlesKnight&Co.Ltd.London,pp.173-199.
[29]Chenery,H.,Robinson S.,and Syrquin M.,1986,Transl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Davis,J.,Henderson J.V.,and James C.,2003,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53,pp.98-125.
[31]Black,D.,and Henderson V.,1999,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7, pp.252-284.
[32]Murata,Y.,2002,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8,pp.1-34.
[33]Brazel,A.J.,2002,Urban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Vol.58,pp.71-72.
[34]Moomaw,R.L.,and Shatter A.M.,1996,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40,pp.13-37.
[35]Henderson,J.V.,2000,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No.7503.
[36]Black,D.,and Henderson J.V.,1997,Urban Growth,Working Paper no.6008,Cambridge,Mas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37]Henderson,V.,2002,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Vol.17,pp.89-112.
[38]Kiss,E.,and Takeuchi A.,2002,Industrial Areas in Budapest Compared with Tokyo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Vol.75,pp.669-685.
[39]Bertinell,L.,and Stroble E.,2007,Urbanization,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Vol.44,pp.2499-2510.
■责任编辑 李丹丹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Degree of Effect among Subdivision Industries under the Model of VAR: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New West District of Jinan
Meng Yanchun1,Qiao Xiaoyong1,2,Liu Xiangyu1,Meng Qingguo1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New District has become one of main development engines of metropolitan area,an approach to deal with urbanization problems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In the light of Jinan’s New West Distric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being relatively fragile,industry system development being not perfect,the major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ing not mature and using industrial economic density of Jinan city’s subdivision industries can reflect th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economic attribute,social attribute and geographical attribute,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group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and a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uses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methods to deeply study the relation degree of effect of 45 group industries combined the above mentioned 10 subdivision industries in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by selecting the data on Jinan’s 10 subdivision industries showed in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6—2010.We hope that the empirical findings can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Urban New West District of Jinan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New District;Subdivision Industries;the Relation Degree of Effect;the Urban New West District of Jinan City
∗孟延春、刘翔宇、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编:100084,电子邮箱:mtc@tsinghua.edu.cn;乔小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33003)资助,特此感谢。感谢匿名评审人,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