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奋
没去台南前,台南给我的印象有点旧,有点衰,“绿营”的老巢,张明清在台南被民进党极端分子推倒在地的画面历历在目。这地方是否比较暴力,比较糙?去了以后发觉多虑了。
首先,所谓“去中国化”的说法纯属伪题,两岸的话筒不知哪方喊过了头,给人印象是台南人“都不想做中国人”了,来了才发现,台南恰恰是“很中国的”。
海峡两岸,此地恐怕是唯一“以旧为荣”的城市,荷据时代、明清时代,台南都是台湾首府,日据时代,台南仍是全台第二大城市,迄今台南人均GDP仍高达18000美元(上海人均10827美元),但经济发达并不影响“以旧为荣”,四百年来能保存的建筑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下来,很多老建筑都被强力加固而“整旧如旧”,夕阳下俯瞰台南,无数箭楼、牌坊、庙宇、道观闪烁着金光,还真给人“老房子着火”的感觉,恍如直接回到民国甚至晚清,此景此情,只要在乎中华文化的,无不为之动容,台南著名作家、文化人王美霞说,台南最适合中国文人做梦和慢生活,我觉得她一点都没说错。她写过一本很出名的书《台南的样子》。台南还真是那个样子,古旧中华的样子,形容它“三步一庙,五步一神”,实不为过。享祀最广的,是妇孺皆知的“国姓爷”郑成功,在赤嵌楼,我们可以看到郑成功向荷兰人发出的劝降信和荷兰人的受降协议书,协议书里“国姓爷”还真有政委风度,他不杀降兵,只是让“红毛夷”放下武器走人。
台南的庙,无不香火缭绕,最受尊崇的是孔庙,其次是妈祖庙,结构都非常精美;最宏伟的是关帝庙,最传奇的是陈永华庙。陈永华,郑成功、郑经的两朝重臣,曾总理台湾军政,也就是《鹿鼎记》中一亮相就制服高手的“中年书生”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所谓“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他因无数的传奇故事,被台南民间尊为“广泽尊王”,9月7日,正值民间祭祀“陈近南”,队伍长达里许,主事的都是年轻人。台南人好祀,儒道释,三教尊神,无不敬祷,每年的祭孔,也是全民参与,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事实上,台南一快递要请你让路,一定会谦恭地说“借过、借过”。一清洁工,请你挪步,也一定是“有劳阁下”。一个摆粥摊的和一家卖珠宝的一样,都把他们的案几擦得锃亮,迎送揖让,民国味十足,可见汉唐衣冠已成极强的亚文化,谁都无法“去”之。
台南妙在“老房子”,也妙在美食多。说起美食,也像回到民国,至少回到我们的童年——油条是那么地松脆,粢饭糕是那么地“外焦里嫩”,豆浆是那么地香醇,甚至豆腐也是儿时的那种滑嫩,毕竟,此地不用地沟油和脏石膏。
当地有种风尚,什么都要“古早味”,于是古早味的小吃多得发疯,筒仔米糕、土魠鱼羹、福记肉圆、鱼生咸粥、蚵仔煎(牡蛎煎)、清炸蟹饼、油爆虾卷……但最著名的还数“油氽棺材板”,说起“棺材板”,称谓不雅,然迷信的台南人反不计较,原因简单,太好吃了,制作也不复杂,就是面包片挖个坑,放入各种风味的作料,再炸,有鲜肉,有海鲜,也有素馅。 从我们住处的府前路往东里许,有著名的“阿堂咸粥”,每天早晨人头攒动,全是鱼生入粥,鱼腩、鱼翅、鱼肚、鱼皮、鱼头、鱼肠,一把葱花,一撮胡椒,佐以大饼油条粢饭糕,位置也就是街头大排档。台南的大排档很不讲究,街角大榕树下搭一个结实的大棚,几把简单的桌椅,凉风徐来,从容下箸,毫无苦夏之虐,当年的蒋经国,现今的阿扁、馬英九辈都喜欢排档美食,就这么凉风里慵懒地坐着和路人聊天。
闲适而古旧。台南还真是那个样子,古旧中华的样子。当然小桥段也是有的,应酬场合,一名当地官员递我一张名片,通体鲜绿,瞥了我一眼,淡淡地说,呃,请别误解,只是颜色而已……
正好,新民周刊的名片镶着一块耀眼的鲜红,于是我也恭恭敬敬地回赠他,说,是啊,不就颜色嘛。看绿还绿,看红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