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玲
【摘 要】本文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鞋子的种类,述说了关于鞋子的一些有趣故事,强调鞋子虽小,却有不可小觑、不能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现实生活 文学作品 鞋子 趣事
一 鞋子的分类
现实生活中的鞋子,从高度来分,可分为高跟鞋、中跟鞋、低跟鞋。低跟鞋穿着舒服、稳当;高跟鞋穿着好看、高雅;中跟鞋介乎两者之间。说起高跟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意大利有位商人,经常出外经商,深怕年轻美貌的妻子因难耐寂寞而往外跑,更怕其他男人对她垂涎欲滴,于是总琢磨着如何不让妻子漂在外面。一次,他出外时候正好遇到大雨,因怕踩湿了鞋,就踮起脚跟用脚尖走路。走着走着,他茅塞顿开,豁然来了灵感,想出了不让妻子出门的妙招,即给妻子制作一双高跟鞋,让她行动不便,从而达到让她足不出户的目的。没想到妻子穿上高跟鞋招摇过市,却成为妇女们效仿的对象。因为穿上高跟鞋更漂亮,更时髦,更迷人,于是逐渐地高跟鞋就成了流行鞋。
鞋子从材质来分,分为皮革鞋、布鞋、木制鞋、草编鞋、线织鞋等。古人把鞋称作履,郑人买履故事中的“履”指的就是鞋子。也有把鞋称作屐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屐”就是一种木制的鞋,也就是木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雨的时候,人们在没有泥鞋的情况下就穿木屐。那指的是一种简单的木鞋,就像一个有四条腿的小板凳,用绳子或布条固定到脚上。这种穿法在我国汉代的时候就已较为普遍,至今日本人还有穿木屐的习惯。还有一种特别的鞋,那就是靴子,靴子是一种长筒的鞋。靴子古时候就有,如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提到:“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不透彻,不贴切,抓不住要点,无济于事,谓之“隔靴搔痒”。据说,李白为了奚落让他看不上眼的高力士,在为唐明皇写诗的时候,就建议唐明皇下令让高力士亲自为他磨墨,为他脱靴,成为千古笑谈。穿靴子眼下依然时兴,依然潮流。但凡女人,从小孩到中老年人大都有穿靴子的,那是因为穿靴子显高,显瘦,显精神。
二 鞋子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我们再从文学作品中看鞋子吧,看似无足轻重的鞋子,经过作家的精心撷择会使作品大放异彩的。
1.鞋子可以表明人物的身份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看就是个公子哥儿,地位显赫、身份尊贵;冰心笔下《小桔灯》中的主人公小姑娘“光脚穿一双草鞋”,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身份低微。鲁田笔下的《木屐》中父亲的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的沉重木屐,一看就知道它的主人是个农民,生活窘迫、艰辛。
2.鞋子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
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指的是谢灵运。谢灵运是个山水诗人,喜好游山玩水,李白与他志同道合,有共同的爱好,也走遍了大川南北。李白穿着当年谢灵运穿过的鞋,去攀登“势拔五岳掩赤城”的人间仙境天姥山,正说明他对谢灵运式的生活态度的认可与崇敬,也说明他有豪放不羁、喜好郊游的性格,还反映出他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草地晚餐》中描写去重庆谈判的毛泽东脚上穿的还是在延安时穿过的布鞋,显示出毛泽东艰苦朴素的作风,再现了他深入群众,和人民打成一片的态度。《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已经是个谢顶的老妪了,却常在“小鞋上仍要绣花”,其“老来俏”的性格跃然纸上。雷抒雁笔下的《履痕》中,“我”穿着妈妈亲自为我做的“虎头鞋”,“每有邻人来逗玩,总会翘起虎鞋说:‘咬!咬!”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孩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如在眼前。
3.鞋子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
《儒林外传》中的范进中了举人后高兴疯了,走到大街上逢人便说:“噫!好了!我中了!”他狂奔不歇,鞋子都跑丢了。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李清照的《点绛唇》中有“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一句,说的是李清照出外荡秋千时突然发现人来,害羞地赶紧跑开,匆匆忙忙得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只穿着袜子跑回家。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大户人家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李清照不得不遵守所谓“礼”的心理与行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行为的束缚。
雷抒雁的《履痕》用履痕来歌颂母爱,履痕就是母爱的痕迹。从用手帕做的软鞋,到“我”最爱的虎头鞋;从小学、中学时代的两月一双鞋,到大学时代的“冲福尼”布鞋,每一双都渗透着至深的母爱。履痕,就是人生的痕迹。从脚板两寸多长,到穿老虎鞋遍地乱跑;从穿布鞋到穿皮鞋、运动鞋,“我”就这样穿着不同的鞋,感受着母亲无私的爱,一步步从童稚走向成熟。文章抒发着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由对“我”的鞋子的变化过程的记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小小的鞋子,不足挂齿的鞋子,在现实生活中,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都不可小觑、不能低估啊!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实用语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欧阳代娜.语文教师用书:基础模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