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甘正传》中的修辞手法

2013-06-08 02:13王胜男
关键词:阿甘正传

王胜男

【摘 要】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不同凡响,匠心独运的杰作,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剧中运用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来展现主题方式仍然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本文分析了影片中运用象征手法和双关语等将整部影片浓缩成飘落的羽毛、巧克力、神奇的奔跑以及阿甘的处世之道,充分展示各人物之间的精彩对白并对其深刻意义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文章围绕修辞学理论对整部影片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阿甘正传 修辞理论 修辞手法运用

一 影片介绍

《阿甘正传》是一部根据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在1994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故事的主人公阿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小镇,他先天弱智低能,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子,把他看做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抚养,常常鼓励他要自强不息。而且上帝似乎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在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的同时,还赐给了他一颗正直、单纯和善良的心。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关注下,阿甘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就这样一路跑进了橄榄球场,跑进了大学,并成了全美明星队的橄榄球巨星,还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参加越战,战争结束后,阿甘因救了战友而负伤被视为战斗英雄,再次受到总统的接见。随后,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也正是那股傻气,还帮他成为百万富翁。阿甘一直在思念珍妮,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但之后又悄然离他而去。三年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而这时珍妮已得了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影片中的阿甘被塑造成一个弱智的形象,但是他的守信、勇敢、执著和重视感情等美好品德,博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和钦佩,也使他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这部电影因其影响深远而备受各领域研究者关注,已有不少人从哲学、音乐、文化和社会学等视角出发,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本文将从修辞学中的象征视角对影片中的英文对白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基调,理解人物内心的活动和性格特征。

二 修辞与影片对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在社会交际中不仅要使得语言清晰、通畅、合乎逻辑和语法,还要能做到语言鲜明、准确、生动和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语言要素,选取合适的语言手段,不断地在交流实践中对语言进行调整、加工、润色,于是就产生了修辞。

修辞滥觞于日常生活的社会交流中虽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相对电影中的对白而言显得凌乱和松散,电影中的对白因为场景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具有概括性、目的性和典型性,但是深究其源,电影中语言还是来自于生活,所以,能够被用来分析日常语言的修辞同样也能应用于影片中的对白分析。

电影《阿甘正传》引发了关于国家认同的一场激烈的辩论,以至于这部电影被称为“美国现实的寓言”。唯一无可争辩的是,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同凡响匠心独运的杰作。通过阿甘和爱人迥异而又相联系的故事,我们理解到了这部电影反映的核心道德观:简单的哲学,理想化的美国和对美国历史的乐观精神。时至今日,剧中运用修辞学的象征来展现主题的手法仍然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本文就影片中相关要素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索性分析。

三 影片对白中的修辞运用

《阿甘正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风格特征就是从天而降落到阿甘脚边的羽毛。阿甘捡起羽毛,放进书里。这片羽毛就是阿甘哲学的生动象征。羽毛象征着阿甘,它随风缱绻,正如阿甘在面对历史事件时的被动态度,任由命运和历史的洪流带他漂泊。或者,羽毛似乎来自于天堂,象征着平凡人生中的庄严。羽毛象征的是人一生,而风则是命运,人的一生起起落落,正如这羽毛的漂浮不定,而唯一确定的是它的宿命终归于土。影片结尾,阿甘送他的儿子聪明伶俐的小forest坐上同样的校车,羽毛以同样的方式悄然下落,仿佛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在接近尾声,这一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美感,也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是影片主题的升华。生活的确就像这根羽毛一样,或随风飘荡,或落于尘泥,我们无权选择它的方向,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

影片中有一个更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象征,这就是阿甘想要送给珍妮的那盒巧克力。阿甘说,他妈妈总是告诉他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吃到什么味的。”因此,巧克力象征着生命本身以及生命的不可预测性。巧克力让阿甘想起自己的母亲,而且巧克力也是阿甘送给珍妮的礼物,因此也象征着他对这两个女人的爱。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其实在这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每个人都了解但是却很难做到的人生态度。阿甘是真正的随波逐流的人,他不去考虑下一块巧克力是甜是酸,只是从容地去接受。他没有强求过什么、没有奢望过什么,只是用自己的憨厚和纯真来触碰这个世界,让人们在他的身上得到一种特殊的教诲。人也许就是这么具有讽刺性,这样完美的人恰恰是个“傻子”,而正常人往往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愿望,太多的舍不得,其实他们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下一块巧克力会是什么味道的。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他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的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巧克力精神”是阿甘成功的主要原因。“巧克力精神”颇有些中国“知足者长乐”的意思,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阿甘都勇敢乐观面对,困难好象成了上帝给予阿甘的恩赐。弱智、腿的残疾、越战、感情挫折,这些在阿甘眼中好象都是小事一段,阿甘坦然面对,困难也迎刃而解。

影片中阿甘甩开支架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完美地诠释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正如阿甘所说,从此以后,他想去任何地方就会像风一样奔跑着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阿甘被赋予神奇的“奔跑”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可贵的品质:奋力拼搏、永不放弃、超越自我,以及人性美好闪光的一面。

奔跑是阿甘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的开始,也是他以后获得一次又一次机会的契机。只有奔跑,才能使阿甘获得不一样的生命。阿甘的奔跑是阿甘血液中最重要的一种精神,阿甘由逆境跑入顺境,由平凡跑入不平凡,全在于他跑得快且跑得久。阿甘的奔跑代表着一种不计较前程得失但始终向前的态度。甚至也可以认为阿甘的奔跑也只是为了当初Jenny的那声呼喊。在思念到了若即若离的时候,对思念那人最切实的记忆也可以成为一个标准。

此外影片中还有用到一些别的修辞手法。例如,委婉语、反语、借代等,我们通过几个例子简单阐述该影片的修辞手法运用。

委婉修饰是指语言的使用者考虑到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为了避免对听者和说者造成伤害,通过使用一个礼貌的表达方法及其他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来代替一个直接的、普通的说法。它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例如,“He might be a bit on the slow side.”这是典型的委婉语表达,虽然明知阿甘智商低,但是阿甘妈妈很不情愿将她的儿子归类为傻瓜白痴之类,故而她选取了“on slow side”,这样听起来更为委婉,更能够让自己心理上接受得了。影片中此类委婉形式的表达很多,比如阿甘进入的是“special school”也就是智障学校,不要理解为“特殊学校”。又如,“Hes on vacation.”当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时,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一样,人们会倾向使用各种委婉的方式来避讳这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死亡的婉转语就是一种典型代表。对于阿甘关于爸爸的问题,阿甘妈妈的解释是Vacation is when you go somewhere and you dont ever come back。可见阿甘爸爸的下落也是已经gone west。在电影对白中,还可以学习到其他常用的一些表达方法,如:“Her mama had gone up to heaven when she was five.”(在她五岁的时候,她妈妈去了天堂。)

反语修辞在英文中表示为“irony,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意截然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I believe he said he had to go pee.”当总统问到阿甘:成功之后有什么感想时,阿甘说了句“I gotta pee”对于这一回答,完全出乎总统的意料,就有了上面这句表达。说起“难以置信”的表达方式,最容易想到的是“I can hardly believe”或者是“I can t believe”等。但是总统用了“I believe”,典型的irony。因此这句的实际意思是:“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竟然说他要去撒尿。”如果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是无法讲得通的。又如,“God damn it! Gump.You re a goddamn genius. You must have a god-damned.”这句话是新兵营里的教官在听到阿甘陈述他参军的目的时所发出来的惊叹之言。这也是个反语表达,反话正说。当阿甘说自己参军是“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时,听起来教官是在夸他是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实际上是在讽刺阿甘说的是不言而喻的大实话。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这还用阿甘来说吗?“goddamn”一词在这里更是为了加强愤怒、不满的语气的表达。

借代这种手法在英语和汉语修辞中都有,是指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物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关系密切的名称或本身的某些属性来称呼。它实质上是抓住了人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所以当提到甲时,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乙。例如,“Whos the baby-killer?”要理解“baby-killer”,首先要介绍一下相关背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自从卷入越战之后,国内的反战呼声此起彼伏。部分美国士兵在越南胡作非为,引起了民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68年在美莱的屠杀暴行。他们的行径更是激起了新一轮反战高潮。阿甘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所看到的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反战活动。作为学运反战领袖的Westly对曾参加越战的阿甘自然十分敌视,因此称他为“屠杀婴儿的人”,实际是在骂阿甘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隐含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并没有得到明确阐述,而是通过主人公阿甘的行动及其结果显现的。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阿甘塑造的是一个美国人的典型,他的身上凝聚着美国的国民性,他还参与或见证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阿甘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越战前线,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开启中美外交新纪元的乒乓球比赛;在流行文化方面,他还是猫王最著名舞台动作的老师,启发了约翰·列侬最著名的歌曲,他在长跑中创造了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口号。影片的表层是阿甘的自传,由他慢慢讲述,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

四 结语

总之,修辞作为一种古老的表现手法,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现代艺术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片《阿甘正传》中对修辞学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揭示了众多主题,而且给了观众足够的思索和想象空间,并给人们以众多启示。

参考文献

[1]Andrew Lynn霍斯亮.《英语电影赏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刘莉.奔跑的童话———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评析[J].电影评介,2009(14)

[4]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5]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商务印书馆,1999

[6]赵陆.试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象征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猜你喜欢
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读后感
那些唯美动人的画面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
真人版阿甘
《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