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哲
摘 要:电影《阿甘正传》作为上个世纪美国电影的扛鼎之作。该电影通过主人公阿甘的传奇一生的描述,给我们带来众多的启示。尤其是该电影中运用到大量的象征手法去凸显主体,更是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将以本文对电影中几个片段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对象征手法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阿甘正传;象征主义;手法运用
《阿甘正传》是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鲁姆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缔造出了一部“社会神话”,是“美国社会现实的语言”,这部电影通过对阿甘故事的描述按时出了电影的核心思想。即便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其中象征主义表达手法的应用依然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以下就从羽毛的象征色彩、奔跑的象征意义、“巧克力”精神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一、羽毛的象征色彩
电影阿甘正传中神奇的羽毛经常出现,成为电影中的点睛之笔。当神奇的羽毛从天空中飘落到阿甘的脚下之时,电影中给予我们的哲学意义也同样被发掘。那个从天空中飘落的羽毛就像阿甘的一生。羽毛的飘落是被动的,是被风向、风速等因素所控制的,这个和阿甘一模一样。作为一个智力相对低下的人,阿甘的命运也是相对被动的,被别人所掌握的,任由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飘零。然而,羽毛又是阿甘生命美好的象征,因为羽毛来自天空中那一片最纯净的土地,最终飘落洒向人间。在电影的最后一幕,神奇的羽毛又出现了,他再次从天空中飘落。然而,这次神奇的羽毛所象征的意义又与之前大不相同。伴随着小Forest坐在校车上,和阿甘一样对未来抱有美好和憧憬。羽毛则表示着生命的延续,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开始。其实神奇的羽毛不仅仅象征着阿甘和Forest,更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生的写照。我们都来自于最纯粹的净土,最终会飘零投向大地的怀抱。我们的命运都会像羽毛那样漂浮不定,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下一个世界会发生什么,而自己又将面对什么。只有当羽毛重新飘落之时,我们才发现新的生命从此诞生。我们总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当好运或者厄运来临,我们会记得如何去面对他们,不再迟疑。
二、奔跑的象征意义
电影《阿甘正传》中,当阿甘遇到困难之时,都会选择义无反顾的奔跑。在他被同伴绊倒之时,他没有选择就此跌倒,而是勇敢的站起来奋不顾身的奔跑。在奔跑中阿甘发现自己的腿疾消逝了,甚至连自行车个追不上他的脚步。即使他在奔跑中将自己腿上的支架散落了一地,他也只是回头张望,淡然一笑,并且义无反顾的奔跑着。这就是电影给予我们阿甘奋不顾身奔跑身影的象征意义。我们平凡人虽然有健全的身体,但是未必能像阿甘那样子义无反顾的奔跑。我们平凡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或许是学业的失败、工作的不顺、婚姻的坎坷。然而人生不过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
电影中的阿甘和我们不同,他每天都会奔跑。这是他获得人生自由的唯一机会。象征着我们平凡人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桎梏和羁绊。但是,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虽然可以没有智慧,没有健全的身体。但是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那一点点得失呢。全力奔跑吧,梦想就在彼岸,我们终将通过这些黑暗的岁月,走向光明的未来。
三、“巧克力”精神的象征意义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going to get.”“人生就像一盒没有打开的巧克力,在没有打开并吃到他之前,你并不知道他会是什么味道”。这是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母亲告诉阿甘的,也是本部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正如阿甘想送珍妮的那盒巧克力,不正是我们人生的象征吗。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像未打开的巧克力盒子一样,充满了味道的问号。然而,人生又充满了确定性,我们终将会打开那一盒盒巧克力,一块一块的去品尝到底他是什么样的滋味。电影中的阿甘是一个乐观而积极的主人公,他品尝着一块又一块巧克力,虽然未必香甜。然而,阿甘很满足于自己,他相信并非所有的巧克力都是那么的苦涩。阿甘从来没有更多非分的企图,即使是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依然勇敢的面对。象征着我们平凡也是如此,勇敢的去面对人生中的遗憾和不足。因为,世界总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眼中的乐观精神却能让世界看起来那么的“完美无缺”。
四、结束语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是20世纪美国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巧妙的故事情节和完美的拍摄技巧,也是来源于电影中那点点滴滴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抛开该电影的故事主线,我们可以发现那“神奇的羽毛”、那“奋不顾身的奔跑”、那象征着“乐观的巧克力糖”才是电影最终成为经典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刘莉.奔跑的童话——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评析[J].电影评介.2009(14).
[2]杨鹏.电影《阿甘正传》的人物语言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3]龙常武,耿殿磊.励志电影《阿甘正传》与《叫我第一名》之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12(13).
[4]刘莉.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评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