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剧变原因的理论分析及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2013-06-05 07:46罗骏娟袁玲红
学理论·上 2013年4期
关键词:启示

罗骏娟 袁玲红

摘 要:苏东剧变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巨大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在国际上产生了如同核武器爆炸的影响。苏东剧变至今已过去20多年,为什么一个先进的政党和强大的国家在瞬间轰然倒塌?被称之为“历史之谜”的苏东剧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其根本原因,但是我们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从本质上把握其核心,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东剧变;苏联模式;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53-03

一、苏联改革的历史回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对当今的世界格局和人类未来的走向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挫伤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性。世界各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和角度上对苏东剧变进行了理论分析,我国学术界可谓是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苏东剧变不是瞬间发生的,它必然是一个多矛盾日积月累的过程,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但是在分析其原因时有必要讨论一下苏联的改革,因为苏东剧变与各时期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是分不开的。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从斯大林逝世到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三个时期。

(一)赫鲁晓夫期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953—1964)

他针对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但他是一个鲁莽的改革家,既缺乏正确而充分的思想准备,又缺乏科学缜密的理论依据,更缺乏正确的改革方法,最后被迫下台。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采取了“稳妥”和“慎重”的方针重新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推行“新经济体制”。苏联政界认为“发达社会主义”并不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成熟时期,与过渡时期、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时期不一样,它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和发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1982—1985)

他们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修正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认为苏联只是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起点,并且发达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若干发展时期。这更接近苏联社会的实际。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在访问英国时提出来的,1986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为苏联对内对外的指导思想。他写了一本《改革与新思维》,在改革部分,他彻底否定传统社会主义,推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传统的社会主义已经过时,必须更新和改造。在新思维部分,戈尔巴乔夫强调“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共同利益,不是“进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关系”,不应把“现实世界看成是两种社会制度对抗的世界” ;“世界是一个整体” 。戈尔巴乔夫继承了第二国家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赫鲁晓夫的一些观点,其实质是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否认国内和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苏联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自己的演变过程:

(一)酝酿期(列宁去世到20世纪20年代末)

这时期苏联主要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但是这期间已经出现明显的经济收缩。这既是受当时频繁而激烈的党内斗争影响的结果,也反映出新经济政策本身的脆弱性。

(二)形成期 (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

新经济政策结束,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巩固期(20世纪30、40年代)

过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强化,个人集权达到一定高度,强化了以党代政的政治经济体制。

(四)结束期

苏东剧变标志着苏联模式的解体,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苏联模式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领导机关决定。

(2)个人过度集权。权力集中于党委书记手里,党委书记有权决定一切。

(3)干部委任制和职务终身制。这实际上是公开的或变相的指定接班人制度。

(4)权利的自我约束与不定期组织大清洗运动。这种体制导致立法机关的监督权形同虚设,这等于让行政机关进行自我监督。

2.经济体制。实行国家统制经济。国家控制一切社会资源,地方和企业完全听从中央的指令,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要受国家的调控。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由于国家控制社会资源,市场根本发挥不了调节资源分配的作用,而是全部听从政府的指挥。企业要按照政府的计划安排生产。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府通过发布命令、决议和行政手段组织全国的经济生活,企业的生产任务及产品的分配方案甚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选择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挤和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非社会主义成分,是消灭的对象。实行极具行政管理色彩的分配制度。国民收入归国家实行统一分配,职工的收入不依赖他们的业绩,决策权取决于中央政府。经济体制的自我封闭性。对外搞闭关自守,不敢也不善于与外部世界交流和沟通;对内,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相互封锁、壁垒高筑。

3.文化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集中于党。第一,党掌握着对文化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第二,党直接控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文化管理机构过度集权化。社会文化团体行政化。这种团体本质是群众性组织,但是苏联按照统一集中的原则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组,使这类组织的性质和机能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问题高度政治化。思想文化完全依赖行政命令,用高压手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争论问题,完全丧失了学术自由。在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盛行个人崇拜。思想理论领域教条主义严重,缺乏活力和首创精神。

苏联模式在苏联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它保证了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社会稳定,为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在极短时间内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明显地凸显出来,并且这种弊端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二战后,这一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三、苏东剧变原因的理论分析

苏联剧变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并最终被解散。二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国家。三是宣布独立的各共和国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决裂,体制改革不再是对原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革是东欧剧变的深层社会根源

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虽然不断改革,但始终没有跳出这种模式的框架。

1.东欧各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这种体制将国家经济局限于内部发展的狭窄范围,使国民经济基本上与世界市场相隔绝。

2.东欧国家长期实行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积累众多矛盾。

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中过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带来了多种严重后果。

4.东欧许多国家的执政党一直受到来自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他们大多数是与社会民主党合并形成的。

(二)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外部因素加快东欧国家剧变的步伐

1.来自苏联的影响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因素。苏联长期控制东欧国家,它不仅将斯大林模式推行到这些国家,并且压制东欧国家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浪潮,阻止东欧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2.导致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西方国家用经济封锁、舆论渗透,后来又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隐形地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作为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东剧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因此,应该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分析。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这基本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导致苏东剧变的外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民族主义的新一轮浪潮是推动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

3.历史问题所遗留下来的积淀所造成的潜伏危机是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指出了新道路,但革命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同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问题。“斯大林模式”也即“苏联模式”是在列宁逝世后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的。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的严重弊端在实践中长期得不到纠正,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变形了,从而在整体上减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原因我们归结为根本原因,即苏联模式是导致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

4.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苏东剧变的基础性原因。苏东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其剧变的基础性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没有搞好,如果党的领导人头脑清醒,路线正确,就可以进行深刻反思,探究症结所在,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样也不会到更换政权的地步。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经济原因归结在苏联模式里,因为苏联模式包括经济方面,所以有的学者不会单独把经济因素拿出来讨论。

5.“改革”变成“改向”是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苏东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就是苏东国家把“改革”变成了“改向”,不是“彻底改革旧体制”,而是“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6.执政党的理论和路线错误是苏东剧变的决定性原因(把决定因素归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定性原因归根到底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东欧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实验田,所以结果是一样的。对于这个观点有的学者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一个直接原因或是导火线,对于苏东剧变不能把全部原因都归结于戈尔巴乔夫。

7.几代领导人没有辩证地评价前任领导人的功过,而只是一味地全盘否定,没有一贯地执行既定的方针、路线,并多次修改。赫鲁晓夫上台后就全盘否定斯大林,这样就导致了全国人民由过分崇拜斯大林走向全面否定的极端,在人民心里造成了极大的反差。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方针政策,又过于保守,所以各个领导人没有正确地吸取前任领导人的经验,而只是片面地否定,这样不仅对经济建设不利,而且对人民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导致苏东剧变的又一原因。

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对于苏联剧变,有的学者可能把原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不管怎么划分,但是大部分学者一般把苏联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归结为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此外,有的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甚至有的认为民族关系是导火线。但是不管怎样评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根本原因,这样才能认清苏东剧变的实质。

四、苏东剧变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应该时刻注意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特别要注意防止“左”的倾向。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和灵活的改革策略。

第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改造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第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随时注意把握社会脉搏,最大限度地缩小因改革而给社会和社会不同阶层带来的痛苦和负面影响,使绝大多数社会阶层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第七,在多民族国家里进行改革具有更多的困难和危险性,要特别重视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第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时刻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审慎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九,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

第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第十一,正确评价前任领导人的功过,坚定地、一贯地、正确地执行前任领导人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张泽,李振海,赵菊玲.国际共运的起伏发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2]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6.

[3]韩振亮.对苏东剧变原因和历史教训的再认识[J].宁波大学学报,2002,(3):5.

[4]唐敦双.浅析苏东剧变原因及历史教训[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4.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