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构建

2013-06-05 07:46董颋婷
学理论·上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董颋婷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并构建一整套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长治久安、且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其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28-02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那以后中国先后发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开放等伟大的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一个极度贫穷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政治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系列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的指导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是指导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重要理论,不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主题内容,也为其提供了选择模式。中国现代化的提出和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并在两者良性互动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在现代化环境下分析相关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径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济世良方,社会主义的信息在19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然而,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人们所谈论的社会主义主要是脱离政治斗争、逃离现实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否定空想社会主义、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比较和鉴别中步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20世纪初中共党内滋生了教条主义,将共产国际指示与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障碍,使革命一度陷入巨大困境中。在反对教条主义过程中,毛泽东代表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中国革命问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经过艰难求索,成功找到了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动农民组织革命武装,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成功飞跃。

2.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在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建设积累了有价值的思想经验。

3.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基本国情结合起来的产物。

二、中国现代化路径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析

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来看,在19世纪中叶,中国是被迫进入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属于“晚发外生型”模式。对于中国而言,“现代化不容选择,它只要求接受”,因此,作为“晚发外生型”的中国注定要面对许多“残酷和复杂”:(1)中国农村人口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2)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处处面临严重困难,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因此展开。(3)政治衰败、国家分裂的乱世局面。当时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民族国家,而独立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因此当时中国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的条件。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大胆地倡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强调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化、发展、变革,使之适合于中国自身国情,最终使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的革命,建立了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高效率政府,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任务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顺利结合就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的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与中国现状的研究。一般原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只有预设性,它是人类社会一般情况下的抽象设定,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一个宏大的辩证体系。这种理想主义到底能否在中国实现,却取决于具体历史境况中国家现实的可行性操作与运行。只有在彻底地研究和搞清了中国的历史现状,了解了基本国情,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中国化,是契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必须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为目标、主题,否则马克思主义将走向空洞或误入歧途。只有坚定不移地向着现代化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丰厚营养的同时避免遭受专制主义、平均主义、民粹主义、反智主义等落后思想的侵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模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人一直在摸索着中国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从制度、观念、主体等层面进行变革。也经历了向西方学习、仿效苏联的模式,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一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党都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条件、动力、保障、道路、内容等基本问题,并且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创造了前提,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带来了黑暗里的曙光,指引着觉醒的中华民族在困境里摸索到前进的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纲领,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四、当代中国现代化构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中国现代化构建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各个方面展开的全面性构建,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并构建一整套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长治久安、且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其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社会主义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价值观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再加上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中利益的诱导,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新时期我们党郑重提出了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的建设过程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和高尚的时代意义。

2.注重政府主导变迁向诱导性变迁转化。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构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民众认识的不足以及社会发展的局限,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政府主导变迁。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更好的理解。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了,应该从政府主导变迁逐渐向诱导性变迁转变,应该做到从授人以鱼逐渐向授人以渔转变。在中国现代化构建的进程中不再是政府带动民众在走而是教会民众该怎样走。民众集思广益,政府积极正确指引,相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会越走越快。

参考文献:

[1]王海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抉择[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2]张福军.关于国内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钱乘旦.现代化三议[J].东方,1996,(1).

[5]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6]江茂森,张国镛.论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

[7]薛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变迁研究[J].理论月刊, 2009,(4).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我的女巫朋友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