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刘 微,金高洁
1.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0
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的开设旨在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公选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领略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培养21 世纪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1-2]。
公选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灵活多样,真正反映教与学的供求关系。加强公选课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发展兴趣和个性,挖掘潜能,陶冶情操,激发创新,而且有利于高校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推动高教教学改革[3]。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了甚至决定了人才的培养[4]。地理公选课科目也开设的不少,但是一直来地理公选课长期被“冷落”的现状[5-6],如何提高地理公选课的“热度”,发现被冷落的原因以及给出有效的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地理学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透过公选课这个窗口向广大学生有效地传播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者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中学地理的课程理念,但是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长期以来中学实施的是文理分科,多数学校在高一的时候就分科,严重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很多理科生对于地理常识几乎一窍不通,在这种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地理概论”这门公选课,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常识。
安徽师范大学开设的公选课—“中国地理概论”,采用的教材为周秉根、赵春雨等老师主编的《中国地理概论》,分自然篇、经济篇、文化篇、旅游篇四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及文化区域特征,旨在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研究样本选择上,本文首先选取了2009~2012 三个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选修“中国地理概论”的学生人数及成绩等相关数据,并且访谈调查了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选修“中国地理概论”的60 名学生,深入了解选修“中国地理概论”学生对该门课的教学、学习兴趣等情况。采用预设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共发放问卷60 份,收回有效问卷5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同时,研究中结合其他高校地理公选课的开设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地理公选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选课人数大幅下降
近几年,“中国地理概论”的选课人数大幅下降,调查统计,在2009~2010 学年度,安徽师范大学选修该课的学生人数高达817 人,2010~2011学年学生人数下降至365 人,2011~2012 学年选修学生有250 人,但是后期由于退选人数太多只剩下120 人。从最高峰的开设10 个平行班教学,压缩至目前仅仅有2 个教学班。
2.选课学生结构失衡
从2009~2012 三个学年,全校选修“中国地理概论”的学生总人数1432 人,文科院系的选课人数达799 人,占总人数的56%;理科学院选课人数占总人数的34%,艺体类院系总人数才占10%(图1)。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文理分科教育,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7]。由于地理在中学属于文科,文科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文科生选修的较多,而理科生对地理学科不了解也没兴趣所以选修的人数很少。
图1 不同类型院系选课状况
从性别比例上看,在2009~2012 年选课的1432 人中,男女比例为3∶7,一方面这个与师范大学中本身女生比例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女生对“中国地理概论”此类偏记忆、不需要动手实践的公选课的偏爱。
3.学生选课动机各异
从表1 可以看出学生选修“中国地理概论”36%都是为了学分,从选修过的学生那里了解到这门课容易通过。据统计数据看出近三年这门课学生的成绩一直在提高,通过率高达 95%。2009~2010学年学生平均成绩79.4 ;2010~2011 学年平均成绩81.2 分;2011~2012 学年学生平均成绩83.7 分。另外25% 的学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这门课的,16% 的学生为了获取知识,还有3% 的学生为了其他原因。
表1 选修“中国地理概论”原因
通过对其他高校地理公选课开设现状的了解,笔者发现其他高校的地理公开课程的运行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
以广东商学院开设的“地球科学概论”为例,调研发现为数不少的选择该门课程的同学并非想学习“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等,而是广东商学院规定此类选修课程必须要完成多少学分。同时,从往届同学处得知该门课程考试较容易通过,拿到学分,因而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较多。由于缺乏学习热情,此课程在考勤方面缺课情况较严重,不少学生即使来了也只是坐在后排看其他的书[8]。
又如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地理公选课—“世界旅游地理”,学生选课很积极,但修读却很不认真。由于该课程教学安排在周末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冲突,造成迟到、早退和逃课现象十分常见,甚至到课程结束学生都不知道在哪间教室上课,任课教师都未曾谋面,近来网络频频出现考试卷第一题是:您的上课教师是谁,ABCD 四个选项放四个照片。这一现象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折射出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现象。但就是在衡阳师范学院“世界旅游地理”却是选课爆满,因为此门课程考核简单容易通过,与之反差的是实际到课率的低下。因为学生主观意是为了修满做够学分,而缺少学习知识的动机[9]。
高校地理公选课的开设现状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地理公选课的课程开设意义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势在必行。
1.课程自身特征的影响
通过了解学生选择公选课常常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的课程,例如网页制作、公共关系、第二外语和社交礼仪等都属于热门选修课。二是选择“娱乐型”的课程,例如中外影视欣赏、音乐欣赏等赏析课程备受学生欢迎。三是选择“轻松型”的课程,如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考试类型为“考查”的课程[10]。对于实用型课堂还比较认真,对于娱乐型的课程全凭兴趣,而轻松型的课程则是完全是为了得学分,选而不修的现象非常普遍。
安徽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地理概论”公选课,采用由周秉根、赵春雨等老师主编的《中国地理概论》为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及文化区域特征。本教材分为三大篇,第一篇为自然篇,讲述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目的是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篇为经济篇,讲述中国经济格局,工农商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变化等,让学生对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第三篇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地理的空间角度向学生展示不同区域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国际视野;第四篇为旅游篇,主要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的条件、空间格局、发展前景,最后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从课程本身的内容特征来看,“中国地理概论”这门课程讲述的大多数还停留在中学地理的传统知识。自然地理特征、人多地少的国情、多民族繁荣的文化等知识从中学讲到大学,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而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旅游点的介绍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极少。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中国旅游、世界旅游等比较热门的、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更加感兴趣。如吉林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旅游地理”,每年选课者均超过400 人;2004 年第二学期衡阳师范学院2003 级学生选修“中国旅游地理”人数占全年级总人数的1/3,达976 人,甚至2005 年在限报480 人的情况下,选课率达100%[6]。在调查过程中,现场采访的学生当被问及对“中国地理概论”这门课程的理解时,回答很含糊,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2.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必修课和公选课共同构成完整的高校课程体系,二者缺一不可。公选课的开设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是高等院校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各高校在公选课环节这里普遍表现为不重视,公选课和必修课相比地位不高。从师资力量来说,公选课的教师往往安排的是退休又被返聘回来的教师来应付,很多年轻的、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上选修课。从学校的管理来说,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比较重视对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而忽视公选课,造成公选课程“放任自流”处于边缘状态[11]。各院系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必修课中以及科学研究中,对于公选课宏观的管理系统不完善。“中国地理概论”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开设的一门地理公选课,与大多数公选课一样,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不受重视甚至忽视的问题。与其他地理专业课程相比,“中国地理概论”讲授过于简单,教师教学激情不高,不利于学生了解课程。
3.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欠妥。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而“中国地理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地理基本知识的课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书本上专业的地理知识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变得生动,使大家真正体会到地理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是地理知识,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笔者多次去课堂听“中国地理概论”这门课,了解到授课老师多采用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使用多媒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大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在地理课堂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兴趣。笔者在对学生期望的授课方式方面调查发现:仅有18%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表2);而希望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生高达73%;适当的播放视频,想尝试网络授课及其他方式的学生仅占9%。
“中国地理概论”一直都是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的精品课程,是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向全校其他院校展示本院的舞台,所采用的“中国地理概论”的教材内容丰富,可以说是中国地理知识库。然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所期望的授课方式之间的不一致性使得很多学生直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原本应该属于精品课程的“中国地理概论”备受“冷落”。优化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精品课程名副其实显得刻不容缓。
表2 学生期望的授课方式
(2)考评方式单一。教学效果的检验需要考核,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及时纠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的偏差,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其分析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公选课的考核方式很多,一般教师常采用的就是开卷考试,较少的教师开放式的采用调查研究或是论文综述。但是通过调查结果发现55% 的学生希望考试的类型是以调查或论文的形式,27% 的学生偏向于考卷考试,只有8% 的学生提倡闭卷考试。这几种常见的考查形式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学生一般倾向于比较容易通过没有风险的考核形式。
(3)教学交流平台缺失。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各院系,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初次接触,往往对课堂教学采取“远观”的姿态,如不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会形成学生“独来独往“的心态,而且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互动教学非常重要[12]。
然而,在“中国地理概论”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师生互动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当问及学生对教师有什么建议或意见时,很多学生表示缺少交流的平台。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如果只是一味地满堂灌,没有交流和反馈信息,那么课堂必然枯燥无趣。
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发现当前安徽师范大学开设的有关地理公选课被学生“冷落”的形势比较严峻。基于面向全校学生的地理公选课既是安徽师范大学的课程体系组成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强化对地理公选课教学的质量控制,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归因和改正,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来努力,学校做出正确的引导,教师用高水平的教学和课程内容设计等吸引学生回到课堂,从源头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13]。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课程内容,建设符合学生需求的高效课堂
公共选修课的特点是:学生自主选择,灵活,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往往教学规模过大,课时又少,教学活动不易展开,且学生来源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差异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一定要精选,并且适合学生的知识需求。高校须建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通过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措施,努力打造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公选课中的精品课程。一般来说“实用”型公选课比较受学生的青睐,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应适度增加“实用”型公选课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14]。以衡阳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旅游地理”公选课为例,同样是一门地理公选课,该课程备受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可能与该课程很强的应用性优势有关。“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将来日常生活、旅游过程等中提供知识背景,同时对于学生在后续的旅游信息收集、资源调查、旅游线路选择、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市场分析,甚至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环境保护等旅游应用领域,发挥广阔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等[6]。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优化,还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建设高效的地理课堂。在调查当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本门课的主要意见是希望老师和他们在课堂上多一些交流和互动,而不是仅仅的照本宣科,“按时”完成课程内容如此简单。公共选修课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形成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参与性。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考查方式的选择都可以事先通过问卷或讨论的形式确定教学的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讲课质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启发学习思维,注重与实际案例等结合,通过经典案例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等。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在学校选课中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到课率低,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建设高效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课率低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2.重视教师培养,强化师资力量
现在不少教师不明确开设公选课的意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授课,很少思考选修课对于院系、学生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选修课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15]。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范围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所教公选课内容时,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地理公选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师的培养。
(1)丰富地理语言,注重课堂气氛。地理学科属于理科,它具体理科的特性:逻辑性和严谨性,所以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中难免会枯燥。但同时地理也兼具了文科的特征:描述性的特征,在地理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很多文字优美的地理著作,在教学中如何将死板的枯燥的地理知识通过教师的表达而变得生机活力,是值得思考的。教师的语言魅力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16]。
幽默是教学的催化剂。幽默不仅可以使枯燥的地理学习化难为易,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才可以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
(2)激励优秀教师,扩充师资队伍。公选课的开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同时公选课的开设多数结合教师专业特点,课题项目等申请开设的,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自由性,这样难免存在“因人设课”和“人走课停”等现象,造成公选课的课程体系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14]。因此,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教师选择增强灵活性,可以扩大主动开课的教师群体,激励优秀的教师群体,也可以采用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名师名家,教授等通过专题讲座或者专题活动来开设高校公选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贴近社会,了解热点问题,学科前沿,也能够使学生拓宽视野,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17]。
公选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结构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在知识技能拓展、文理素养融通提高以及全面发展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如果提高公选课的开课质量和教学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正因为有挑战,才能有动力促使管理者和教师努力工作,逐步完善公选课的方方面面工作[13]。
3.适当安排实践课,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性特征很少得到体现。适当的多一点实践活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特性。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地理专业的必修课当中,实践课程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公选课中,例如“中国地理概论”,往往片面强调理论性的教学,学生很难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
事实上,虽然是公选课,但是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搬到地理专业实验室或是野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感受的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中国旅游这一篇知识的讲解,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过的地方,也可以就近选择一个旅游景点,让学生充当导游,把课堂带入自然,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自然美景。
4.考核方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开设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构筑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其综合素养。目前,大学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浅等特点,同时学生普遍对于大学公选课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公选课没有必修课重要,迟到的多,早退的也不少,没能给予公选课足够的重视。因此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既不能完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也不能只管讲授不问教学效果[18]。改革并强化公共选修课的过程管理可能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课程考核成绩是体现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证明之一。一方面,对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同时在考核方式上施行课堂追踪抽查、网络教学、网上布置作业、分组大作业研讨、融入作业的闭卷考试等[19]。另一方面,平时到课率纳入成绩的一部分,要严格对学生的点名,如有1/3 以上缺课将取消考试资格,适当的实践活动及调研论文占一部分,期末在以考试形式,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和肯定。所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结合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另一种改革方式可采用问题式评价法,即是在公共选修课开课之初就把问题提出,列举一系列题目给学生,在授课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学、查阅文献等手段,并尝试将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来解决所列举的问题,教师可以参与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对作业情况进行评阅、跟踪,及时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20]。
5.构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
首先,应优化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借鉴远程教育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理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提供教学资源下载,助教在线答疑等学习支持服务。把课堂教学、网络教育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建立相对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21]。同时,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地处同一城市的多个学校可筛选出具有自身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作为校际选修课,实现各个学校的学生跨校选课听课,施行学分互认等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的构建需要完善的技术保障。(1)学校的选课服务器设置由校园内网转换为公共因特网,减少访问端IP 限制,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家庭、网吧等网络环境减轻每年选课网页登录的压力;(2)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和宽带资源,适当延长选课时间,提高选课进度和可增加横向对比度等。目前由于软硬件的限制,导致选课非选课,而是抢课,造成学生不一定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其次,在公共选修课教师和选课学生之间可以建立第二课堂。21 世纪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社会,同时也对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飞信,QQ,邮箱,微博,都是现代人们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在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未尝不可使用,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提供由于课时紧张而未能补充的内容,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之外,针对自己的兴趣收集相关材料。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即时的互动方式,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可为接下来的课程授课提供良好的铺垫,避免了授课时间限制的问题。
高等教育开设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养,而地理公选课的开设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自然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等观念。本文通过以“中国地理概论”这门选修课为例分析了地理公选课的重要意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笔者在查阅的过程当中发现关于地理选修课这一方面的内容很少,而选修课的重要作用不亚于必修课,二者在不同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未来研究的方向应多关注公选课,有利于高校有效的指导教学。
[1]蒋湘祁,魏书敏,夏丹凤.高校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116-118.
[2]朱林霞.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90-193.
[3]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100-103.
[4]靳娟,司杨.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3.
[5]吕鸿.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J].科学资讯,2005,(18):52.
[6]杨载田.高校公选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41-145.
[7]汪常明,陈彪.关于高校科技史公选课教学意义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22):200.
[8]李艳,唐晓春.高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9,(3):73-76.
[9]王鹏,杨载田,彭元伟.高校公选课“世界旅游地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0-132.
[10]张香萍.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9,(4):27-30.
[11]魏银霞,凌惜勤.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调查与改革建议[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380-382.
[12]陈丽丽,陈世清,虞依娜.高校开设旅游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国家旅游地理》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91-92.
[13]黄汉芬.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86-88.
[14]曹志宏.浅谈地方普通高校公选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82-283.
[15]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4):371-375.
[16]高超,金高洁,王心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合—以“遥感导论”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7,(4):78-82.
[17]彭晓波,孙连昌,张庆堂.浅谈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8-159.
[18]钱建平.问题式评价法—以《地球科学概论》为例谈谈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209-210.
[19]王秀华,周志丹.提高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3):51-53.
[20]杨雁鸿,陆秀红.研讨式教学在高校哲学公共选修课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2,(1):54-56.
[21]陈晓前,王鑫鹏.学习支持服务于高校公选课教学[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