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特色品牌专业 育石油勘探英才

2013-01-31 13:38朱筱敏谢庆宾柳广弟陈小宏周子勇吴胜和季汉成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石油勘探精品课程石油

朱筱敏,谢庆宾,柳广弟,陈小宏,周子勇,吴胜和,季汉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一级学科建设历史悠久。1953年开始建立石油地质与勘探学科,当时在培养本科生的同时,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94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地质学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于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特色专业。

经过近60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科已有教师105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该学科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主要基地。

一、树立“办特色品牌专业, 育石油勘探英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建立并启动了5年为一个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称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优秀评估主要针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旨在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所有这些评估工作,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当前和未来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石油工业发展需求和我校近60年的办学积淀,总结提出了办学指导思想—“拓宽基础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目标是“办特色品牌专业,育石油勘探英才”。这种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夯实并拓宽地质专业学生的地质理论基础、提高石油地质理论水平、开展综合素质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中国石油的发展培育石油勘探英才。

地质工程专业是中国石油大学传统的石油主干专业和优势专业,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石油勘探和开发地质人才的重任,引领着我国石油地质高等教育的方向。为了提高石油勘探人才培养质量,办好石油勘探本科专业,我们努力将地质工程专业建设成走在全国前列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有国际影响的品牌特色本科专业,使本科教学工作协调、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办出精品,而且要办出特色。

二、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团队师德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石。强化“办特色品牌专业、育石油勘探英才”的教学思想,加强团队教师师德建设,以科研和教学为基本点,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群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具有雄厚的石油勘探学科基础,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是“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群,具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在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中,以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和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教学名师等名师的引领作用,组建1名国家教学名师和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牵头、老中青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等多门石油主干课程的课程组。建立学科负责人任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组负责人,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任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学术带头人,知名教授任本科地质专业石油主干课程主讲教师的制度和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零调课”制度,保证了高水平师资从事本科教学,提高了本科教学团队的学术水平。强大的学科支撑保证了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在团队建设中,关注构建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和将他们培养成能够胜任教学科研的有生力量。对于新进教师,协调他们的本科毕业学校、学历构成和学缘结构,关注他们已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发展潜力;建立了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师徒教学组制度、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制度、青年教师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制度等等;建立了青年教师“助课—讲部分课—讲大部分课程—讲全部课程”的教学培养体系;教学专家定期听青年教师讲课,指导青年教师教学。举办年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合格课程评估、校级品牌课程评定等。上述措施保证了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教师梯队趋于合理和稳定,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学术道德高尚、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的优秀的、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团队。

加强了教学团队的网站建设,利用教学团队网站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发布教学创新改革消息,组织教学成果交流,开展研讨式教学,传输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文件和课件等。现今,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已被下载11万多次,起到了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石油勘探英才

1.满足国家能源发展需求,建立了“共基础、分方向”的“树形”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国家能源发展需求,在培养石油地质勘探人才的过程中,地质工程专业实践“办特色品牌专业,育石油勘探英才”的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追踪地质学科前沿,夯实地质基础,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服务石油工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提出了“共基础、分方向”的“树形”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相同的基础课(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和专业基础课(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后两年根据行业需求和个人志愿,设立三种教学模块,分别为油气勘探地质(主要课程为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石油勘探、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油气资源评价、国内外大油气田等)、油气田开发地质(主要课程为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油藏描述与建模、数学地质、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和信息综合勘探(主要课程为石油地质学、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球物理石油勘探、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计算机软件应用、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等)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

2.适应石油企业发展,创立“订单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在地质工程专业统一培养方案基础上,在学生入学后,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培养和用人合同,根据石油工业形势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增加特色课程,并在合同单位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毕业后全部到合同单位就业。近几年,我们先后与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等企业进行了“订单式”本科生培养,并实施了多种“订单培养模式”。在新生入学后或学习1~2年后,石油企业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通过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考试(含面试),根据石油工业形势发展需要,选拔人才,组建不同模式的“订单班”。

具体包括:(1)专业方向订单式模式。主要是开发地质专业方向、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订单培养,加强油矿地质学、油藏描述、地球物理勘探等相关课程学习,到大庆油田和大港油田等地进行开发地质实践教学,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实践教学等。(2)专门化人才订单模式。主要是二学位班人才培养,以前为非石油地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回到学校,利用2年在校时间,不再学习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系列课程,加强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相关课程学习,到送人单位,如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等地进行实践教学等。(3)国际学生订单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国际石油勘探和开发发展需求,进行服务于国外石油勘探和开发地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这些学生除了学习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等系列课程外,还学习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小语种以及国外大油气田、中亚、非洲、南美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合同法、经济风险评估等课程。由于学有所长、学有所攻,学生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3.培育石油勘探英才,实施了创新计划实验班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育石油勘探英才,我校从 2008年开始在地质工程本科专业试办了创新计划实验班。该班学生是从全校大约1800名大一新生中选拔的,通过数理化、外语笔试和专家组面试,选拔成绩优异、创新潜力强的优秀学生组成的。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他们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主要利用前3年学习英语和数理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等主干课程),选定教学名师、学科负责人和知名教授实行小班研讨式教学。在大学入学后,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和实行“1+1”导师制,导师主要为活跃在学科前沿的教授和副教授,导师指导创新班学生的课程选课和学习、科技创新以及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建立了创新班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尽早开展毕业论文实践的机制,在学习主要石油地质课程之后,在大学三年级末,导师提出基于实际科研的本科毕业学术论文题目,在师生互选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一年时间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发表与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的研究论文。比如2008级地质创新班学生刘诗奇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浅水三角洲的研究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北京市和校级科技创新活动和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做到有组织、有指导、有落实,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2009级创新实验班学生李芋葶获得了2012年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野外地质竞赛第一名和综合竞赛团体第二名等好成绩。

四、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编制国家规划优秀教材

经过多次的教学讨论,教师们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教材建设决定了石油勘探英才培养的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质工程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以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以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核心,构建以国家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为核心,多门市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精品课程群,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特色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建设的需求,优选了一批石油勘探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我们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自2007年以来,我校石油勘探主干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由“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及8门校级精品课程构成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群,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优秀教材一定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系统、理论知识前沿、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历史、可读性强、编著质量高、广泛和可持续使用的教材。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石油大学(原北京石油学院)一直注重优秀教材的建设。在优秀教材建设中,首先优选学术道德高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主编,由主编组织多所相关院校的主讲教师担任编写人员,组织教材编写研讨会并编制教材编写大纲,开展教学研讨并征求师生意见如何优化教材质量,进行教材评审和评估,不断提高教材质量。中国石油大学等相关高校的教师编写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石油勘探开发类教材,先后有50多届本科生、10多所高校使用了石油勘探系列教材,培养了几代石油勘探人才。中国石油大学等编著的石油勘探系列教材,集中了编写人员的智慧,反映了学科发展方向和动态,内容精练,概念准确,篇幅符合教学实际,易于自学,不仅是优秀的本科教学教材,而且也是石油勘探科学研究重要的参考书。世界银行专家曾多次评估过中国石油大学等编著的石油地质系列教材,认为这些教材是与国际现行地质教材同步的先进教材。《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等主干课程的教材曾获国家级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市优秀教材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并4次再版,印数达数十万册,形成了品牌教材,其中部分教材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10余所高校选用,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的相关教师编著出版了石油勘探学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39种本科教材被列入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已出版20种。形成了由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和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组成的精品教材体系。2012年《沉积岩石学》(第五版)、《石油地质学》(第五版)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同时,加强实习教材、习题教材、实践课教材、CAI课件等的建设,构建了系列配套的、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教材体系。

五、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石油勘探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承担了多类型、多级别高水平的科研项目。2003年至今,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还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科技创新项目。科研成果已成为课堂上最生动的讲课实例,成为教学课件的重要内容、成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并编入相关的新编教材。科学研究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了真实的研究题目。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石油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本科生开放,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题目和科研条件。由于科研对教学的支持,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结合科研课题比例达95%以上,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数达学生总数60%以上。

在科研促进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将科学研究、教学活动与实验建设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长期建设,我校基础地质教学实验室于2004年通过北京市基础课实验室的合格评估,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水平达到了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具备了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要求具备的实验条件。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设备使用效率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目前为地质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开设20余次实验,10多次野外地质综合实习。其中有4项涉及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和油矿地质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石油地质专业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石油勘探科技人才。

六、学石油,爱石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地质工程专业是一个知识高度集成、相对艰苦的石油勘探专业。随着石油勘探向中国西部、深部和国外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好石油勘探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思想。为了努力培养适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在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同时,我们每年邀请石油企业的专家领导到学校介绍石油工业勘探形势,每周组织科研学术报告会或小班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学生到北京地区、石油企业、到西部油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现场石油勘探状况,教育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树立崇高的献身精神,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每年我校志愿到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中西部油田工作的毕业生总数处于北京地区去西部工作的前列,学生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多人已成为石油勘探领域的专家领导,在石油勘探领域起到了骨干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地球科学学院根据该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学生比较多,而且这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贫困生支助体系以及学院自身的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资助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即地球科学学院“1+1”助学工程。其基本的思路是学院教师自愿资助贫困学生,每位老师每月向贫困学生提供至少100元的生活费,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1+1”助学工程既是对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通过这种模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师生交流平台,让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得到物质上的帮助,更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得到资助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从而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

“1+1”助学工程实施以来,在学院内部逐渐形成全院教师关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从2004年至今,“1+1”助学工程已经开展了9期,已有573人次的教师参加助学工程活动,636人次学生受到帮助。9年资助金额共计76.2万余元。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1+1”助学工程最好的成绩单。在受资助的部分同学中,已有53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其他学生也在祖国的石油石化行业或其他行业努力工作,成绩突出。受资助的学生均表示,在学校要以优秀的成绩、走上工作岗位要以勤勤恳恳的工作来回报学校教师的关爱。“1+1”助学工程是一座桥梁,架起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促使学院形成了全院老师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共同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这种积极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资助的范畴。

2010年,《爱心育人“1+1”,资助工作结硕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教师“1+1”助学工程》获得北京市德育教育实效奖一等奖。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教育部官网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1+1”助学工程。

七、办特色品牌专业,取得显著效果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自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石油勘探英才。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国家规划教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地质工程专业2007获批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基础”等4门石油勘探主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人获得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名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地质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石油地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获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均为第五版)被评为国家规划教材,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石油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被批准为北京市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2010年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社会影响逐年提高,生源质量越来越好,成为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的社会排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二名,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95%以上。新生入学成绩逐年提高。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全国和北京市学科竞赛中,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奖、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奖等多类奖项。近三届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97.6%,考研率平均达到30%以上,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163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政治素质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服从分配、扎根基层;专业基础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石油勘探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质量工程建设实践表明,道德高尚和技能精湛的教学团队、前卫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系列精品课程群、一流的精品教材、前沿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培养石油勘探英才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师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高尚、关爱学生、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团队是建设国家特色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培育石油勘探英才的重要途径。

[1]王训练.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J].中国地质教育,2009,(3):8-11.

[2]柳广弟,朱筱敏,吴胜和,等.实施精品战略,建设地质工程品牌专业[J].中国地质教育,2010,(4):74-77.

[3]刘粤湘,胡轩魁,吴艳,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拔尖学生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1,(2):14-21.

[4]吴文盛.普通高校特色专业群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2):8-11.

[5]朱筱敏,季汉成,谢庆宾,等.提高质量,国家级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建设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2):78-80.

猜你喜欢
石油勘探精品课程石油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指南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