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

2013-01-31 13:38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导师制本科生

陈 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近年来,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不断得以实施和发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正确人生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工作实践,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和发展思路。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对素质教育的呼唤,近年来我国逐渐掀起了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热潮。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许多高校也全面开始了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高校已超过170所。导师制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包括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思想教育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等。总的说来,我国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种模式[1-3]:一种是将本科导师制定位为一种教学模式。主张在高校教学中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导模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辅助模式,主要在课余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一种是将本科生导师制定为学生管理制度。主张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制度。

但是上述任何一种目前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得到完善和规范,缺乏约束性或者监督不到位,本科生导师制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由于这两种模式都把专业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并人为地隔离开来,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诸多不利。因为人的培养应是有机的、充分的和全方位的,在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导师制强调的是个体,即导师个体和学生个体,强调的是“一对一”和“一对几”的指导。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将有可能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体制与育人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创新精神则是研究型大学的灵魂。高水平本科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社会领军人物和科技精英的潜在力量。因此,围绕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本科导师制的特点,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本科导师制发展模式是当前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二、导师制面临的困境

1.现有的辅导员制与导师制的矛盾

辅导员制是我国高校长期实践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尤其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方面已日趋成熟。牛津本科导师制的成功与其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学院制密不可分[4-5],学院制提供的是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非常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应考虑如何将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精英化教育理念与大众化培养模式的矛盾

源于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其实是以精英教育为理念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愈加严重,其与导师制的精英教育理念矛盾也愈加突出。一般来说,导师制下的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个人。比较而言,我国目前高校的师生比普遍超过1∶10[6]。在这种师生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即使让每个本科生都配有导师,但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使这种制度流于形式,无法产生真正实效。

3.优秀导师的不足与激励机制缺失的矛盾

从个体发展理论来看,大学本科生大多数年龄在18~22岁,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方向面临诸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导师给予适时的关心和引导。因此,优秀的本科生导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师生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效的导师资源就变得更加稀缺。同时,从目前已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院校来看,缺乏完整的导师资格认定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7]。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要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导师的工作只能是出于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会打击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 研究型大学本科导师制的构建模式

1.基于辅导员制度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导师制是当代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种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建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最可行的办法应是集两种模式之长,探索基于辅导员制度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或许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普林斯顿大学导师制的做法。普林斯顿大学导师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学业方面和生活方面,并采取以小组教学为中心的方式。在学业上,学生选定专业方向后,按相同的学习方向、背景和爱好将学生分为小组,并为这个小组配备导师,导师一般由所在专业相关的教师担任。同一小组的学生与导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并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在生活方面,由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担任生活导师,为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上的困境提供引导和帮助。基于辅导员制度下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模式的思路为:按班级配备辅导员,辅导员主要管理学生生活事务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由学术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成立导师组,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学术上的引导和智慧、能力上的帮助。辅导员和导师各自的职责应有明确的规范,辅导员和导师之间应既有分工,亦有协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等方面提供引导和帮助。

2.建立师生互选的培养制度

考虑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明显不足,因此现阶段可考虑试行控制学生数量的师生互选培养制度。对于研究型大学,可以着重考虑建立科研导师制。所谓科研导师制就是让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纽带,促进导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导师通过评阅申请材料和面试,选拔不超过5名对从事学术研究有一定兴趣的学生进行指导。在学术研讨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至少参加一个科研项目的机会,促使学生和导师建立起一种师生互助、双向交流的平等关系。导师可以通过采取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对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和发表评论,给学生提供在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和探索学习的经历。

3.建立导师资格认定、评价和激励制度

通过选拔聘请优秀的专业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导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及讲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议定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约束和监督,加强对导师和学生激励制度的建设。对做出工作成绩的导师设立一定的工作津贴和奖励,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培养学生应给予嘉奖。

四、 科研导师制试行的主要举措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该院2011年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科研导师制的试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1.确定了导师职责

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班级辅导员,选聘青年教师或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学生活动和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按专业设立本科生导师组,导师组一般由2~3位导师组成,通过选拔聘请具有博士学位、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导师主要负责在学习兴趣、学术规范、课题研究、人生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和指导。

2.确定了本科生导师配备原则

从大一新生开始,让学生自由申请选择导师,导师通过评阅申请材料和组织面试从申请名单中选出3~5名的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学年开始,以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提供一次调整导师的机会,本科生导师原则上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过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导师的科研项目计划等,建立师生交流和互动的有效通道,真正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指导。通过这种互动式和研讨式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兴趣得到鼓励和激发,亦使得学生逐渐在探究知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例如,该学院在试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以后,有两名2009级本科生参加了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研究,经常和导师在一起就实验的方案设计等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已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3.确定了评价和激励制度

依据《导师指导学生情况表》、《学生接受指导情况表》、《同行评议意见表》对导师每学年考核一次,导师工作成绩纳入年度工作考评体系。同时,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给予导师一定的工作津贴,并对贡献突出者将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实践结果表明它对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有效模式,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但是本科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导师制的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导师制的实际效果。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个体指导、平等关系和互动式教学应是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目标,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只有不断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才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王艳勤.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高教论坛,2011,(12):18-19.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3]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4]王晓宇,周常明.牛津大学导师制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1,(3):142-145.

[5]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6]杨仁超.地质专业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23-28.

[7]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9):106-109.

猜你喜欢
研究型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