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述繁简之争的缘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待繁简之争,剖析繁简之争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并应该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提出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坚持传统主流文化,引导新兴非主流文化。保持和发扬我们中华文化的灵动和活力,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焕发青春和生机
关键词:繁简之争;教育学中的实用主义;文化教育政策;文字演变及文化的承载;国家实力在文字之争中的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废除简化字”,提议花10年时间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再次引起繁简之争。在呼吁“废简复繁”上,潘庆林并不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公众人物。
由于联合国决定自2008年起所有中文文件一律使用中文简体字,不再使用繁体和简体并用的双版本,引发了两岸新一轮争议。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就曾联名递交了一份《小学增设繁体字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必修课。这与近年来社会上日益升温的重估和反省传统文化及文化政策的整体性思潮有密切关系,正反两方激情有余却欠缺根本性的东西。像恢复繁体字“有利于提升现代中国在东南亚及全球的文化亲和力”;或者,“恢复繁体字的社会成本太大,是一种折腾”之类,都将文字仅仅当作了工具,其他政治、经济、社会的目标才是其目的。汉字的简繁之争,实际上也就被转换成了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见解之辩。
作为一位一线语文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繁简之争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追本溯源,我们现今的语言文字怎么了?追忆历史,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在敌占区,日本推行的文化政策中就有一项:从小学阶段开始推行日语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一商业巨头指示,日本的商品广告的针对对象要瞄准中国的儿童,要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对于日本商品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要热爱日本的产品。而我们在这里还进行繁简之争,什么废繁复简,什么废简复繁,难道繁体字和简体字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么?
以美国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为首的美国文化曾经风行一时,不能说它一点积极意义都没有,但是同时思考一下上世纪90年代它的对华出国人员留学政策。其中一项首先要考托福,必须满六百分才能考虑,第一类,学业优异,免试并赠送奖学金;第二类,学业不够,拿钱来凑。不仅掳掠我国学业上的精英,更是吸取我国的经济源泉。所以美国才成为继英国之后又一世界霸主,其政治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尤其是它的先进科学技术方面更是世界瞩目的方向。但是我们的头脑不能成为外来文化的跑马场。反观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所公认的扎实和稳固。我们国家是下了大力气的。从小学、中学、大学,到下一步加大九年义务制教育,国家花费了大批人力、财力、物力来开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现在世界恰逢金融危机,各国也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减少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压力。日本近期就出台了一项对华旅日的要求限定:年收入2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人士拒游。年收入25万元,也就是月薪20000元以上的人士,那是中国社会阶层中的中产阶级,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中流砥柱,产业中的精英。这些人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进行经济大移民。
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基辛格博士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阅读主席的全集。”毛泽东主席说:“我的那些东西没什么。我写的东西里面没什么教育意义。”尼克松总统:“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所以文化教育政策不能过于简单粗暴,因为你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生硬的产品。任何一项简单粗暴的政策都会在一定时期后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我们中国哈日哈韩现象从出现到成为非主流,令人心惊,应引起重视。
反思繁简之争,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割裂和冲击。我们一个泱泱古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传承,汉字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简体字的历史是短,不足百年,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简便才使得知识的普及政策得以实施。正是由于简体字的快捷和简便,便于识记,才使文化知识普及成为可能,科技知识的推广应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才使得中国大陆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说“简体字是垃圾”之说,可以让人看到某些人的偏激和片面,还有对外开放后的一丝丝的民族自卑感。让人感到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怕,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割裂历史就意味着无知。
持恢复繁体字的观点,说简体字扼杀了繁体字的结构美,和形态表意功能,使一些汉字变得“奇丑无比”,而且切断了文化关联,让人不能“望文生义”,破坏了文化的含义,且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
文字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和逻辑,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延续使命。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或其他目的,借助行政力量人为地阻断或扭转语言文字的自然演进轨迹,将导致难以预估的后果。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像韩国、越南、土耳其这类使用“人造文字”的民族,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危机,因而这些民族和国家近来也颇多反思。
这里的“人造文字”,指少数文字是在某一时刻,由某一群知识分子依据某种规范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与文字是分离的,它们使用汉字书写;土耳其也有自己的突厥民族语言,但借用了阿拉伯字母及大量阿拉伯语词汇。这些国家在近现代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过程中先后“发明”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取代了原来的“帝国文字”,土耳其和越南还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文字拉丁化。
事实上,在上世纪50年代那次汉字简化之前,也曾发生过两次重大的语言文字“革命”。一次是2000多年前秦统一之后的“书同文”,另一次就是“五四”时期以白话代替文言的“新文化运动”。前一次基本上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后一次则既源于政治等其他因素,又受到语言文字本身内在演进动力的有力推动。今天我们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上去评价这两次“革命”的功过得失,都不能否认它们对中国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
我希望汉字的“简繁之争”,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问题的理解,以为日后公共文化政策的形成提供一种比半个世纪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不流于表面的所谓进步。文化遵循着与政治、经济不同的运行逻辑,还经常反过来对后二者施以强大的约束和影响。不妨思索一下:从“五四”到现在,从大陆到港台,从来没有一个法律和政策规定过书面语言必须使用白话,但为什么海内外很少有人呼吁恢复文言?相反,大陆明文规定且强制推行简体字,为什么却反而有那么多人赞成恢复繁体字?
但是由于繁体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5000年的负载,加之两岸当前政治纷争的现状,这场文字上的繁简之争难免牵涉到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弃收漩涡中。
简体字与繁体字各有千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下,繁体字的应用之广和简体字的应用之便捷都不能偏执一方,繁简之争的背后包含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矛盾。现在流行的周杰伦、林俊杰等人的歌曲得到部分80后90后的追捧,有繁体字的文化底蕴的功劳,在主流和非主流的文化氛围下,网络语言中的火星文也是一种存在。所以我们不要有什么繁简之争,或者废简复繁的提议。对待我们自己人的文化为什么不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呢?
废简立繁或者废繁立简皆不可取,倒可以繁简共存。胡锦涛总书记不是讲,要不折腾,这也是适用于文化教育界的科学发展观。
那些本应该亲自用毛笔写的东西,全都用打印的方式印了出来,而在台湾的一些新闻里,经常可以看到政府的文书,大厦的logo字,还有毛笔字,至少是毛笔字体形式的字。在大陆几乎很难看到了。这才是汉字真正的遗憾。
繁体汉字是毛笔书写体系下的字。事物似乎都有他自己的规律,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也不能例外。
客观而言,简体字的国际化已成无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其简单易学的特点更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别忘了,英语也曾经有过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较量。现在,美国英语已经战胜传统的英国英语确立了其强势地位。何也?语言和文字同样受制于国家实力的消长。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想当初,二战期间,美军的军事情报总是被德军截获破译,使得美方在战场上非常被动。无奈之下,美军请来了语言文字专家。专家从美国五十多个民族中挑选出少数民族印第安族,再从印第安民族中挑出极少数人口和地域的印第安民族。用这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来编写军事密码,再未被德方截获和破译,这就是美国科曼奇族军人查尔斯·奇比蒂的故事。他带领一小队本族人使用一种极难破译的密码在战场上传送机密情报,使德军无计可施。至今为止,奇比蒂使用的这种密码仍然是军事历史上唯一尚未被破译的通讯密码。所以李大钊说,“凡一种学问,必于实际有用处,文学、史学都是如此。”史学和文学“一样可以帮助我们为人生修养,所以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文学是可以发扬民族和社会的感情的”。而史学对于人生,既可以像文学那样激励民族情感,还“可以得到一种观察世务的方法,并可以增加认知事实和判断事实的力量”。因此,“二者帮助人生的修养,不但殊途同归,抑且是相辅为用,史学教我们踏实审慎,文学教我们发扬蹈历”。那就是以民族的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定海神针。总之,请宝贝我们的文化吧,不要忘了我们的心灵的根在哪里。让我们都来守护和建设我们的心灵家园,保持和发扬汉语言文学的灵动和活力。
这个争论没有直接的胜王败寇的定论,因为每个人都会找到很有力量的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这恰恰说明了它们都有一样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谁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对方,那何不让它们并存呢?
我们可以繁简并存,官方政府要以繁体字和简体字并举为要。既要重视文字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华文化的古籍均为繁体字书写;更要注重文字的传播功用,教育措施可以考虑中小学书法课增加繁体字辨认教育,不能以使用人数的多少简单言废。在这样的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局势下,请保持我们中华语言文字的特色和多彩吧。
作者简介:刘爱玉,女(1972.9.16-),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