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作为一种平民主义的知识生产方式,一种完全开放的知识传播方式,维基百科对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
维基百科的创立宗旨就是:“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部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经过12年的努力,维基百科做到了——登记用户3200万人,被3.65亿名网民使用,是全世界最大的无广告网站。
维基百科并不是唯一的网上百科全书。2000年,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和拉里·桑格创立了“新百科”(Nupedia)。他们列了知名学者的花名册,设置了7道编校程序细细把关,每个编写者还必须传真自己的学位证书验明正身——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只换来了21个词条。威尔士意识到“新百科”需要一个网站来提供内容,这个网站需要有更高的开放度,吸引更多的撰稿人,任何访客都可以在这个新网站随意写东西。这一概念并不新鲜,Everything2就是这样一种关联式数据库,允许任何人发表文章,但谁也不能编辑别人的文章。
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的精英在互联网上也是铩羽而归。1999年10月20日,价值1250美元的32卷本《大英百科全书》全部上网,供人们免费查询与下载,但这一模式只维持了2年。由于网络广告发展艰难,《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向个人用户收取60美元的年费。而微软的Encarta,曾被视为对传统百科全书最大的数字威胁,因为它存在于光盘里,随着新电脑免费赠送。等到威尔士在2001年1月15日正式推出维基百科后,其他在线百科全书都成了浮云。
对于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最大的问题来自对其权威性的质疑。众所周知,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是需要由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花费许多功夫来完成的。18世纪,法国大学者狄德罗网罗了启蒙时代184位学者专家以30年时间编印完成全世界第一套现代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及专业知识百科全书》。而到了维基百科时代,传统百科全书“专家书写”的权力被下放到了每一个网民身上。这如同一块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涂抹和修改的黑板。
2004年,《大英百科全书》前主编迈克·亨利公开嘲讽维基百科犹如“公共厕所”:“看上去肮脏,用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就算看着干净,也是令人产生错误的安全感”。威尔士不以为然,因为他坚信多数维基人是善意的,而且网站也会加强管理。维基百科的思想是“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当每个人都可以修改那些他认为不正确的东西的时候,不同观点的彼此冲突和妥协最后就会指向一种最大限度的全面客观。
此外,维基的技术还保证了每次修改的历史记录都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当读者去搜索一个条目时,他可以看到对这个条目不同的解释方式,最终选择哪一个完全交给读者自己判断。中文维基第一个管理员苑明理指出,维基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它永远都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的,参与的人越多就会越完善。
在水军侵袭、活跃编辑流失的今天,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络乌托邦还能维持多久?“维基百科不会迅速消亡,下一个十年至少还会存在。”苑明理告诉《新民周刊》,维基百科还在做各种有意思的探索,如2年前启动的维基数据计划,把维基百科里积累的知识更精细化,变成固定格式,可以让不同语言版本中共享。“人工整理数据后,可以将来用于机器的智能计算。我觉得维基百科将是重要的一个数据来源。”
苑明理强调,维基百科的一大优点就是所有数据皆可下载,真正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治思想。“即便维基百科消亡了,它某个时期的历史数据会永远存在于地球上,这些知识是大家贡献的,也为全人类所有,这一点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