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晨雨
5月份,一场政治海啸席卷马来西亚,虽未扭转政治格局,却已撼动执政党根脉。5月6日,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结束,现任总理纳吉布领导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赢得国会222议席中的133席,反对党领袖、前副总理安瓦尔领导的“人民联盟”赢得89席。面对这个选举结果,无论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很失望,安瓦尔指责胜利结果被选举舞弊“偷走”,纳吉布也不无恼火地抱怨“一股来自华人的海啸”。但对于被指“海啸”的华人而言,这次大选胜败与否都是意义非凡,不甘沉默的他们已走上了大马政治前台。
这次执政党大选获胜之后,早已退休的前总理马哈蒂尔忍不住表态,称国民阵线在大选中的糟糕表现令他震惊,并认为这要归咎于“忘恩负义”的华裔选民和一些“贪婪”的马来选民。对于现任总理纳吉布而言,看着两极分化的选情,同样难掩对华人群体的失望。“华人海啸”这一表述,也足以看出该选举结果对他的心理打击。
在马来西亚,华人已具备影响选举结果的能力。目前,马来西亚人口约2900万。在三大族群中,马来族占了总人口的55%,华人和印度裔分别占24%和7.3%。纳吉布2009年出任总理以来,提出“一个马来西亚”口号,推行一系列政府和经济转型计划,迎合华人选民的改革诉求;推动对华合作,建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使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次竞选期间为讨华人欢心,纳吉布还特意放下身段,作了许多亲近举动。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纳吉布亲自拍摄电视短片,高调向华人拜年。他甚至给自己起个中文网名“阿吉哥”,在社交网站上与华裔选民交流。纳吉布的一个儿子能讲一口流利中文,还取了个中文名“季平”,竞选期间经常跟着父亲在华人社区拉票助选。
4月20日登记参选当晚,在马来西亚巴生港自由贸易区内,100个华人社团联合主办了“总理与你有约”的6万华人宴会。纳吉布出席这场创纪录的华人支持集会,在其力邀下,马来西亚华裔女星杨紫琼登台,用“大马之光”为执政联盟国民阵线拉票。
纳吉布汲汲于赢得华人选票,结果却事与愿违。本次大选中,华人选民约80%投票给反对派民联,高于2008年308大选中的70%。本来,纳吉布放话要扭转2008年痛失国会2/3多数的局面,不料这次选举却滑向了更黑的深渊。
执政联盟国民阵线中,有一支老牌华人政党马华公会,这是纳吉布争取华人支持的利器。马华公会在2008年大选角逐40个国会议席及90个州议席,结果只贏得15个国席及31个州席,被视为惨败。总会长蔡细历甚至为此提出“马华来届大选成绩差过308就不入阁”言论,希望能“背水一战”。可是,此选中马华公会再遭滑铁卢,竞选37个国会议席及90个州议席,只赢得7个国席及11个州席,远逊上届。
由此,马华总会长蔡细历直面来自各地区会和地方领袖的压力。在马华公会内部,马华联邦直辖区署理主席蔡宝镪及马青总秘书蔡金星发起成立了马华救党委员会,限定蔡细历在一周内引咎辞职,掀开了“倒蔡运动”帷幕。未来6个月内,马华公会将举行党选,一场高层变动已经难免。
而为了兑现蔡细历“选情不佳不入阁”之“诺”,从5月6日开始,马华多个州联委会及区会宣布辞去各级受委官职,包括县市议员、村长、医院巡查员等,根据马华公会指示,由国阵执政的州属,即便中选议员也不可接受委任。据了解,全国受影响的各级官职超过1.15万个。
己方阵营力量大损,敌方势力却扶摇直上。在反对党中,以华人为主力的民主行动党历来彪悍。该党原是新加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马来西亚联邦各州的支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联邦独立后,人民行动党留在马来西亚的原党员于同年10月重组民主行动党,次年3月18日正式注册成立。
人民行动党屡败屡战,如今实力不俗,已成长为纳吉布所在政党“巫统”的重磅级对手。在这次选举中,民主行动党横扫所参选的华人选区,在反对党执政的北部槟榔屿州、中部雪兰莪州以及原本属国阵“票仓”的南部柔佛州,战胜了巫统推出的候选人。
国阵胜选后,指责华人投票支持反对派的批评铺天盖地,总理纳吉布却选择为其辩解,说华人选民“被骗得团团转”,被反对阵营的“种族主义情绪”蒙骗了。他还要求国民阵线所属国会议员,不要发表任何指责华人没有支持国阵的言论,相反,国阵要探讨大多数华人把手中一票投给反对党的原因。
选择不与华人决裂,体现了纳吉布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冷静寻找内因更有一份精明。国民阵线为何仍未能获取多数华人群体认同,关键缘由是国民阵线核心政党“巫统”不能满足华人的变革诉求。
虽然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民族歧视问题并不突出,华人地位亦可,但是马来人却享有法律优势。
在政治上,华人族群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少数精英人士虽然能入阁,但根据法律,华人不能担任国家元首、副元首等领导人,中央政府中总理须是马来人,各部部长及国会议员中,马来人占到2/3,公务员也占去总数的3/4,代表华人发声的渠道偏少。
2008年3月8日,在马来西亚第12届全国大选中,全部由华人组成的行动党获得了成立以来最大胜利,该党竞选47个国会议席,中选28席,胜出比率达59.57%;在州立法议会方面,参与竞选9个州属的101个州议席,中选73席,胜出比率为72.28%。
但是,即便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仍难化为可触摸的果实。以霹雳州的选举为例,在59個议会名额中,由民主行动党、回教党和人民正义党所组成的反对党联盟共获31席,民主行动党席位最多,占据18席。然而根据该州宪法,州长一职必须由马来族人担任,民主行动党根本无法提名本党人士成为州长。最终,回教党成员穆罕默德获得任命,成为了该州州长。
此前,民主行动党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州组建了政府,出任州长的林冠英表示,将废除优待马来族的新经济政策。但是,这种表态立即遭到了时任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的警告,要求民主行动党不要挑起民族情绪。
在经济上,综观马来西亚经济版图,占总人口25%的华人执掌了“钱袋子”。多数马来人生活在农村,贫困率比较高,而华人主要生活在城市,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在十大富豪排名上,华人占据了8席。
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5·13”种族冲突事件后,拉扎克接替东姑的总理之职,于197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全面扶植土著势力,想透过行政力量,重新组合各种族的资本所有权,主要目标是在20年内将马来人资本拥有权从2.4%提高到30%,而非马来人则保持在40%,从而建立以马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实现“种族经济平衡”。
带有歧视色彩的“新经济政策”实施20年,对马来西亚经济影响极大。虽然一些华人企业崛起,但是众多华人还是感受寒流。1991年,执政的马哈蒂尔总理推出了“新国家发展政策”,用以取代“新经济政策”,在经济领域调整民族关系,充分调动华人积极性,如不再硬性规定马来人在企业中实现30%股权目标的日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马来人与华人的经济合作等。
但是,“新国家发展政策”仍沿袭“新经济政策”精神,充分照顾马来人的经济利益。例如,新建加油站經营执照一般发给马来人,新建民宅发售时须给马来人7%的折扣等。
此外,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巫统政权对华文学校的资助力度偏软,师资严重不足;不承认华文独立中学学历,华人孩子难入公立学校;大学考试华人录取标准比马来人更严,华生难获奖学金;在第九个5年计划中,新建180所小学,华小仅1所,拨款只占教育经费3%。在分配就业岗位时,分配给马来人岗位所占比重达70%,华人仅占20%,等等。
对于上述不平等待遇,第一代华人移民选择“随遇而安”。毕竟,东南亚各国独立后,华人未享平等待遇是较普遍现象,况且马来西亚还给予了一些“平衡性待遇”,例如将部分政治官位让渡给华人精英;从马哈蒂尔到巴达维,再到纳吉布,这些政府首脑重视对华关系,对内在化解民族矛盾上可圈可点,如推动“学生交融计划”,允许将马来保留地租借给非马来人发展,在国民学校推行华文和泰米尔文教育等。
但是,新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对此并不认可。土生土长的他们,教育水平更高,民主理念更强,对马来人优先政策无法容忍。相对于马华公会,他们更倾心于民主行动党。该党1967年即提出口号——“走向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从这句政治口号中不难看出,实有“马来西亚存在民族不平等”的暗喻。对于巫统而言,由一个华人政党提出该口号,显然带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对于华人社群而言,却能激发认同感,增强向心力。
秉持华人意愿的民主行动党,在马来西亚政坛上历来表现不俗。1969年的“5·13”事件,直接起因是以民主行动党为首的反对党联盟取得重大选举胜利,令执政联盟党失去了国会2/3的绝对多数席位,结果引发马来人对失去政治特权的恐惧。及至5月13日,吉隆坡华人反对党组织庆祝胜利游行时与马来人发生冲突,冲突迅速蔓延至各地,造成数百华人死亡。
如今的马来西亚政坛,“5·13”事件早已成为历史印痕。随着印尼总统苏哈托的下台,东南亚“排华”情绪已消退,华人自然不必担心国民阵线秋后算账。但是,如果纳吉布及国民阵线对华人变革的诉求无所作为,华人选票注定难以回流。
1946年,马来西亚民族统一机构(巫统)成立,1957年开始执政。1981年,强人马哈蒂尔出任巫统主席和政府总理,巫统迅速壮大。如今的巫统,坐拥250万党员,均为马来人,全国遍布近万党支部。
在马来西亚,巫统是最大政党。“5·13”事件发生后,巫统开始吸收力量,扩大执政基础。1974年,该党吸收了13个较弱党派组成执政联盟,即马来西亚国民阵线。此后数十年间,国民阵线基本保持了在国会2/3的优势地位,直到2008年的国会大选。
巫统执政考卷,自是一份好成绩。上世纪70年代后,马来西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政策,自1987年起,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04年,该国人均GDP已达4236美元。目前,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86.7亿美元,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
对于反对党的“腐败指控”,巫统政权也有回击武器。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183个国家清廉指数中,马来西亚得分为4.2,跻身“清廉国家”行列。1998年,马哈蒂尔政府出台一项国有企业私营化计划,同时将私营化的受惠者,包括进口许可证和各种商业执照的获得者共488人的名单向全国公示,从而打消了对巫统领导人“裙带风”、“朋党主义”的质疑。
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各级官员必须按规定申报财产,内阁成员向总理申报,接受总理审查。其他官员向公共服务局申报并接受该局审查。一旦发现党内或政府官员腐败,巫统一律严惩不贷,马六甲州前首席部长贪污案便是典型例证。
然而,执政半个多世纪,历经风雨的巫统,就像是一台老爷车,虽然仍在行驶,但早已毛病缠身。曾有政治人士指出,“如果敲它,它会动摇,但如果大力敲它,它会破碎。别看它在表面上没有问题,但内里却大有问题。”
从这次大选看,巫统其实已露败象。“华人海啸”提法,引来众多非议之声。事实上,在人民联盟中,也以马来裔穆斯林为主;片面归咎华人不地道,只是选择性失明而已。
本届大选中,反对党人民联盟只夺得89个国会议席,但取得了562万张票。赢得133个国会议席的国阵,却只赢得523万张票。选票更少的国民阵线,却有权组织中央政府。上次大选中也是如此,尽管国民阵线在国会获得了63%席位,但只赢得了51%选票。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计票制度。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宪法中规定,选区划分原则以各选区选民数量之差不超过15%为主要依据,不论地域大小。但是,马来西亚国会在5年后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将划分选区的权力交给下院。巫统控制的下院做了一些“动作”。
本来,华人大都居住在城镇,马来人居住在乡村者为多。但是,乡村人口稀少的马来人选区却大幅度增加,人口密集的华人选区则数量明显减少,选民人数和选区比例严重失衡。在新的选区划分原则下,马来人选票随时可以保证巫统取得国会中的多数议席,这为巫统控制国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本次大选虽过,后遗症多有。当国民阵线胜选后,反对派拒绝承认,称有用易褪色墨水重复投票、外劳投票等舞弊情况。有报道称,开选之前的5月4日,美国白宫网站便出现有关马来西亚大选的请愿,称执政的国民阵线让60万孟加拉劳工前往马来西亚投票,通过“幽灵选票”造成“民主危机”。该请愿已有21万人签名,足令白宫回应。
此外,还有网友微博透露,在彭亨文冬国会选区,属于民主行动党的黄德本已确定胜选,因为得票超过对手1000多张。但会场内忽然停电,来电后忽然多出一个尚未计算的邮寄选票箱。开出来后,结果全部投给国民阵线对手廖中莱,导致黄德转胜为败。这些若隐若现的选举指控,都令“国家和解”变得更为困难,也让纳吉布的执政合法性饱受挑战。
其实,对于反对派指控的清廉问题,也是“无风不起浪”。除了纳吉布本人被指控收回扣外,其夫人罗斯玛也是让纳吉布扣分的因素。据有关报道,她举止跋扈,干涉国家事务,常在海外“血拼”挥霍。
因为此次虽胜犹败的选举,纳吉布执掌政权的可能性也在降低,至少党内反对的力量不会轻易翻过这一页。2008年3月,由巴达维领导的执政联盟遭遇1969年以來最大挫折,痛失2/3绝对多数,被迫于同年10月宣布将“退休”,2009年4月辞职,即是前鉴。
这次选举,国阵所获议席自2008年选举后继续减少,没能实现夺回绝对多数的目标。今年10月或11月,巫统将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新党首。届时,纳吉布将受到党内保守派挑战。5月6日,英国路透社援引巫统高级官员的话说,“我们可能看到纳吉布年底下台。他可能抵抗,但没那么多讨价还价的权力。”
从传统来看,巫统历来重视青年工作,40岁以下的党员均参加党内青年团,并专设副主席负责领导这一组织。但是,这并不代表巫统顺应了年轻一代渴求。在该国1300万合格选民中,有300万人是新选民,且多为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渴望改革。举起变革大旗的反对党,自然更受他们欢迎,这也让巫统面临更多挑战。
顺应时代要求,实现富有开放和多元精神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既是巫统和国民阵线的目标,更是希望所在,但路漫漫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