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谁的胜利?

2013-05-30 04:12张墨宁
南风窗 2013年2期
关键词:北京市教委本地人异地

张墨宁

2012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全国各省市关于“异地高考”的方案或思路赶在“大限”之前出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排斥”、“限制”的思维,贯彻于各地“方案”始终。

对很多随迁子女家长来说,这是一个经过无数日夜,辗转呼吁等来的结果—只不过,等来的,是沉重的一击。

新年的第一天,一位非京籍家长给《南风窗》记者发来短信:“被抛弃了,绝望之极,像行尸走肉,心被掏空,漫无目的。”

她说,这是随迁子女家长们的普遍感受。

这能体会到。

“特权”胜利了

随迁子女家长们注意到:北上广选择了同一天发布政策,在过渡期和门槛设置上也极为相似,就像约好了一样。

北京的方案规定从2013年开始,符合住所、职业、社保以及子女学籍条件的,可参加中职学校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虽然北京市教委一直在强调接下来的3年仅为“过渡期”,但仅就这份方案而言,其实质无疑是考试权与录取权的割裂,有限度的“开放”只不过是将原有的户籍栅栏异形移位—外来者只能在教育资源的末端寻找机会。

而上海与居住证挂钩的办法早在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经被多方预料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就曾向《南风窗》记者表达了担忧:“与居住证挂钩,则意味着异地高考最终会成为拼爹游戏。”最后的方案规定,从2014年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当地报考。而A证的准入条件之高将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

广东则是“三步走”: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人,其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符合条件的2014年起可参加中高职的考试;2016年起,则可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与北京的未知状态相比,上海和广东看起来都为外来家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享受平等,必须以跻身一个特定的阶层为前提,用财富和地位为子女的教育权缴纳 “保证金”。可以想见,2016年之后,完成过渡期的北京也会走向这一逻辑。

北京的随迁子女家长们反应很激烈。方案公布第二天,非京籍家长即在网络上发出了《致北京市教委的公开抗议信》,表达自己的愤怒:“教育公平不是考中职、高职的施舍,这是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侮辱,是对国务院及四部委意见的亵渎。”

他们认为,“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状况相适应,要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有效平衡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的升学利益”只是一句空话,毫无诚意。

同以往一样,非京籍家长对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的质询都没有得到回应。北京市教委仅在微博上回复了网友提问,重述了方案的部分内容。

与官方对社会情绪的漠然相比,网络世界中,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争吵则更加激烈。方案的出台,让反对异地高考者似乎更有底气攻击对方,大有北京市教委总算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的阵势。

去年9月以来,非京籍家长到北京市教委约访姜沛民主任,一些本地人士便也加入了陈情队伍,只不过他们的诉求是反对放开,担心最终的政策会倒向另一方。而现在尘埃落定,他们“胜利”了。

当“外地人”应被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平等对待的权利,碰到了“本地人”旨在排斥这种权利的“乡愁”时,“对话”注定只是在自说自话。

“乡愁”碰到“权利”

争吵仍在继续。

2013年1月3日下午,对方眼中的“既得利益者”和“异闹”代表终于见面了,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交锋,但是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还从未有过。某网站邀请了持续为异地高考发声的学者张千帆和自称阿庆的北京本地人进行对话。当天,《南风窗》记者旁听了他们的辩论。

尽管张千帆并不把这次访谈看作 “约辩”,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代表非京籍家长,因为他的孩子不仅有北京户口,而且在让本地人都羡慕嫉妒恨的北大附小读书。阿庆也一再申明从未使用过“异闹”这个歧视性词汇,并且也不完全反对异地高考。但是在各自所属的阵营看来,这就是一次“战斗”。

观点和主张已经没有什么新意。北京是不是高考特区、外来者有没有权利享受教育公平、一个城市的开放应不应该设置边界,在两年多的反复申述中,非京籍家长诉求的宪法依据早已被熟知。高考和户籍制度叠加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也不是新近产生的问题。

而本地人维护自身生存空间的立足点也是基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在人口、资源和发展上的现实危机。当权利诉求遇到身份认同和城市定位,注定不可能在同一个概念和层面上对话。

张千帆对于这份方案相当失望:“这根本不是方案,只是一个标题。”他认为,“过渡方案”只解决中高职录取,不提异地高考。所谓的“借考”对两边的学生都不公平,名额占用原籍,考分也无法折算。既然政府不拒绝纳税,为什么要等到他们子女高考的时候,就把他们拒之门外,似乎允许外地人在北京挣钱,成了北京人民的一种施舍。

同税同权、统一录取,实现平等的路径要超越障碍重重的地方性利益,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国家责任区域化的理由。作为公民来说,这样的诉求再正当不过。而作为外地人,他们就会被贴上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标签。

“你不是以普通市民的心态来考虑这个问题。公平、民主、自由、人权都是非常好的,但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不应过于偏激,在理想状态下去追求这些,甚至妖魔化地追求这些,要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问题都推到政府头上。”阿庆批评张千帆不接地气。

在她看来,异地高考之争,更多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政府需要严格地考量这些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和各方的接受度。

她的观点与主政者的政策逻辑如出一辙:城市的容量、大规模高考移民的可能性。“我被别人骂为既得利益代表,虽然我也不知道既得利益是谁给我的,我也没拿过。”阿庆否认存在所谓的北京特权,“如果说享受的话,那就是高企的房价、恶劣的交通、污染的空气、拥挤的生活空间、日益惨烈的职场竞争。”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本地人对这座城市的陌生感增强、舒适度下降,他们的怨气在异地高考这个现实问题下发泄了出来,把外来者当作对立面。既得利益者的“相对剥夺感”便无限放大。

“我今天斗胆代表京沪本土人,表达我们的心声。你想过北京人也有家乡吗,北京人也有乡愁吗?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要死于斯,面对着城市巨大的变迁,胡同没了、京片子没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给我们造成困惑,我们也有乡愁。”

阿庆的悲情与慨叹显然不是外来者所能感同身受的。她的乡愁,和异地高考看上去并不是同一个问题,至少不是同一个问题的同一层面。当“外地人”应被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平等对待的权利,碰到了“本地人”旨在排斥这种权利的“乡愁”时,“对话”注定只是在自说自话。

对于那些被现实折磨的随迁子女家长来说,他们的愁只是:孩子明天要去哪里上学?回到家乡,无异于把孩子弃入一个完全陌生、无法保证正常成长的环境;留下来,则只能报考中高职—因为非京籍身份,他们天生就要比别人多承受苦难,或被迫作出一个不利于人生前景的选择。

未知的答案

在与官方的沟通已经完全失去可能的情况下,非京籍家长们将急切了解反对者真实想法的愿望投射在了阿庆身上。

与张千帆的正式辩论结束之后,几名家长围了上来。与网络上互送“菜刀”和“破鞋”的剑拔弩张相比,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情绪克制。面对语调凌厉而高亢的阿庆,非京籍家长的姿态甚至有些卑微。

当阿庆向众人剖白“骂急了总会有情绪化的发泄”时,一名家长起身向她鞠了一躬,替那些在网络上有过激言辞的家长道歉。也有家长给她端来一杯水,放在桌角,劝和中掺杂着小心的恭维:“网上那些骂的人是想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你很直率,也从来不骂人,已经做得够好了。”

仿佛政策制定部门的发言人一样,阿庆这个普通的北京市民接受着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询问。面对无法接受的方案,他们太需要一个解释。

“解决问题要循序渐进,你们总在说2.6亿、2.6亿,谁听到了都会吓死。”阿庆说。一名家长急切地澄清:“2.6亿是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再说也不是一下子都参加高考。”

阿庆还给家长们支招:“你们应该拿出一个数据,每一年参加高考的外地学生到底有多少。”“这个数据应该是北京市教委来做的,我们只是家长。”有人弱弱地反驳。

有家长请她谈谈对方案的看法以及怎么理解这个政策的合理性和依据,阿庆让他到自己的博客中去看以前写过的文章,并且规劝道:“我是真心为你们好,尽量少说歧视啊、公平啊,我们听了都很不舒服。”家长中有人附和:“说北京人多吃多占是没有道理的,这都是国家造成的。”

哪部分是最紧迫和容易解决的,“土著”到底在担心什么,1000万外来人口对这个城市的贡献应不应该得到回馈,家长们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抛向阿庆。答案让他们感到两个群体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但同时他们也深知,与本地人的和解不可能带来政策的转机。

在一个猝然而来的应景性政策打碎了憧憬和期待的现实下,这场对话,只是能够稍稍舒解他们心头的郁闷。除此之外,并不会有任何撬动利益格局的实际作用。

在北京,这部分人被称为“异闹”,在上海他们的名字是“蝗虫”。两地的群体冲突有着相同的模式,有“阵地”和“联盟”,也有网络论战和约辩。由高考设限所引发的族群割裂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因开放和包容完成了财富积累,但是当资源迅速集中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的时候,试图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将会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

方案发布12天之后,非京籍家长决定向教育部提请行政复议,要求确定北京市教委的不作为,督促北京2013年“两会”前出台异地高考的正式方案。他们公开征集申请人:“如果你是初三、高三学生的家长,孩子面临被中职、被高职的命运,请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对非京籍家长来说,2012年12月30日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们推动一项改革的开启,而这之后,他们要推翻一个已是既成事实的决策。到底哪条路更难,没有人知道答案。

猜你喜欢
北京市教委本地人异地
本地人
从美育视角谈城宫计划舞蹈教育
2019年首都体育学院推广普及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情况总结
本地人,外地人
皱眉人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听口音不是本地人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你适不适合异地恋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