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2]。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清涕等[3],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性措施,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为主,但只能改善症状,停药后患者很快复发,尤其是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单纯药物难以达到解决鼻中隔偏曲引发的相关症状。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应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62 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5年制定的有关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39 例,女23 例;年龄22~66 岁,平均(33±3)岁;病程1~12年,平均(3.4±2.1)年。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流清涕等症状,且常年反复性发作;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根据鼻窦CT或纤维鼻咽镜检查结果分型如下:“C”型鼻中隔偏曲33 例,“S”型鼻中隔偏曲29 例,患者均规范使用抗组织胺药、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等治疗半年以上疗效不佳且停药后症状反复发作。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用局部加表面麻醉,表面麻醉采用1%的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将其放于患者的双鼻腔表面;局部浸润麻醉采用1%利多卡因(含1∶1000 肾上腺素)滴于鼻中隔前端黏膜下。麻醉成功后,取患者仰卧头低位[5],在鼻内镜辅助下在左侧鼻腔皮肤黏膜交界处从鼻中隔上方向底纵行切开粘骨膜,鼻内镜直视下剥离粘骨膜向后方超过预计要切除的软骨,在第一切口后方1~2 mm处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梨骨及上颌骨鼻嵴的部分骨质,然后对合复位双侧软骨膜及黏膜,见鼻中隔居中、平直,结束手术。鼻腔膨胀海绵止血,72 h后取除。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5 d,每天定期使用鼻喷雾剂,干痂脱落后,创面修复完全。
1.3 疗效判定标准[6]术后随访3 个月至1年,评价疗效:疗效评分=(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评分≥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均一次矫正成功,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在手术7 d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随访3 个月总有效率为96.77%,6 个月总有效率为82.26%,12 个月总有效率为74.91%,3 个月与6 个月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3 个月与12 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见表1。
表1 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不同时间治疗效果比较[n(%)]
根据国际耳鼻咽喉科学会联合会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达10%~40%[7],国内每年大约有2000 万人患此疾病,目前临床主要资料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避免基础过敏原,物理治疗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以恢复鼻腔正常组织结构,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解除由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头痛、鼻痒等症状,降低鼻腔神经末梢的应激反应,促进相应器官的功能恢复[5]。同时,鼻内镜下行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直观、患者痛苦少,且可以清晰观察到术腔各个部位,对于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都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近期疗效明显,有效率高达96.77%,远期疗效虽有所下降,也分别在6 个月和12 个月随访时分别达到了82.26%,74.19%,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患者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得到明显缓解。因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以作为首先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方法。
[1]黄远,余文兴,杨立,等.低温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136 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95.
[2]苏璐琪.复方甘草甜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24.
[3]胡波.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0 例分析与体会[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2(5):598-599.
[4]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5]陈远安,石成明,苏金辉.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9,6(27):106.
[6]苗军魁.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0 例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2,1(1):33-36.
[7]王正敏.第16 届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侧记(鼻科学部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42(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