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及脑栓塞,中医称之为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病可引起语言及肢体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治疗上,临床多以脱水、降压、护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为主,但仍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有关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在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方面有着独特疗效[1]。我科近年来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 96 例,均为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符合全国第 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于发病后 72 h内入院就诊。本次纳入病例均排除以下患者:(1)有明显出血倾向及血性脑卒中患者;(2)80 岁以上患者;(3)近期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有外伤手术史患者;(4)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急慢性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 96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48 例:男 27 例,女 21 例;年龄 52~78 岁,平均(62.45±6.14)岁;对照组 48 例:男 26 例,女 22 例;年龄 52~79 岁,平均(62.52±6.2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48 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具体如下:(1)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以脱水降低颅内压,剂量:甘露醇 125 mL/次,1~3 次/d;(2)给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以保护脑细胞,剂量:将胞二磷胆碱 200~500 mg加入 250 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 次/d;(3)给予阿司匹林、血塞通等药物,以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保持微循环畅通,剂量:阿司匹林 100 mg于每晚饭后口服;血塞通 10 mL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1 次/d;(4)给予合理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由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Z19980015)口服治疗,3 粒/次,3 次/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 4 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参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FDS)进行评分[3]: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0~15 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 16~30 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31~45 分。疗效评定参照何琪等[4]研究标准:(1)基本痊愈:治疗后NED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90%以上,残疾程度 0 级;(2)显效:治疗后NED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46%~90%,残疾程度 1~3 级;(3)有效:治疗后NED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18%~45%,残疾程度 4 级;(4)无效:治疗后NED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17%以下或未减少或增加,残疾程度 5 级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缺血性脑中风临床较为常见,属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发病后可引起肢体和语言等障碍。有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后,其脑部血液流变会发生异常,如血液粘稠度升高、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指数升高等,从而导致血液流动速度降低,使脑部血液循环呈黏、浓、凝、聚状态[5],西医治疗,临床多以脱水、降压、护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为主,但仍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当患者血液流动速度发生异常时,血液运行速度缓慢,且呈高凝状态,临床表现为舌质紫暗、毛色晦暗等,属中医血瘀症候,认为此病是由内虚血瘀所致,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主,通过西医对症治疗,只能缓解患者症状,不能达到益气活血的目的。通心络胶囊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型的中成类药物,它是由人参、降香、赤芍、水蛭、乳香、土鳖虫、全蝎、蜈蚣、蝉蜕等药物组成,形状为棕色粉末,味微咸、微腥,方中人参可补充元气,使气旺血通;赤芍、降香、乳香可调气活血、化瘀止痛;全蝎、蜈蚣、蝉蜕可通络止痛、解除痉挛;水蛭、土鳖虫可起到溶栓、降脂、抗凝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此外,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通心络胶囊有稀释血液粘稠度、维持血管正常功能的作用[6]。这为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关实验室研究证明,通心络胶囊可缩小大鼠脑梗死面积,在降低高脂大鼠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对恢复脑细胞功能及促进患者肢体康复有积极作用[7-8]。我科近年来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这就表明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能在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可提高其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可作为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首选方案。
[1]鄢波,周东,郭富强,等.通心络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8,23(5):945-94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何琪,陈海琦,叶凌.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48-2949.
[5]彭旭,张智博,唐璐.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08,14(2):21-22.
[6]罗曼.通心络胶囊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 35 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5):26-27.
[7]刘黎蓝,李观荣.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7(1):53-65.
[8]杜文杰.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