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2013-05-30 07:44黄凤文
职教论坛 2013年12期
关键词:集团化职业院校办学

侯 光 黄凤文 聂 伟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速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强烈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迫使其在改革中前行。同时,职业教育经历了21世纪初的滑坡和前几年的规模扩张,现已基本稳定,发展阶段已由“追求规模”跨入“重视质量”,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应对这些内外部挑战的过程中,集团化办学模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将“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现阶段之所以将提升质量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既有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内部规律使然。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

继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2011年人均GDP又跨入5000美元大关(达到5432美元)[1],意味着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折期的首要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2]。加快推进产业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3],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和主攻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不但需在横向上实现转移和承接,更重要的是在纵向上进行升级和优化,不断从生产效率低的结构形态向生产效率高的结构形态演变,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经济学的微笑曲线显示,处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高,中间环节的产品制造、组装加工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低。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正位于微笑曲线的谷底,处于产业链利润率最低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在产业链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

这样,对担负技能人才培养职责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办学理念,改变发展路径,提升办学质量;要求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彻底扭转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跟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部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21世纪初的滑坡和之后的规模强力扩张,前两年终于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各占中、高等教育规模半壁江山的招生和办学规模,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规模上的平分秋色。在当时职业教育规模过小的情况下,奉行“规模也是质量”的办学理念是一种正确的抉择,然而,由于现在职业教育整体规模已经形成,提升办学质量就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这种由重视规模向重视质量的转变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部环境。

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例,1998年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中等教育规模的百分比分别为56.96%和60.02%,之后规模逐年下滑,招生规模至2003年落至谷底,至40.68%;在校生规模稍微滞后,在2004年也跌至最低,仅占39.15%。可以说,2003和2004年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最低谷的时期,从2005年开始,招生规模开始逐年回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也随之上涨(如表1和图1所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810万人,招生比达到49.25%;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310多万人,招生数约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的一半[4]。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适龄生源的减少,职业教育的规模基本上已趋于稳定。单纯从数量绝对值上看,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中高职整个职业教育在校生的规模维持在3000万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形成,开始转入质量提升阶段。从职业院校的微观层面来看,学校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招生规模也已稳定,院校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校园大小、招生数和在校生多少等外延的竞争,而是集中在诸如精品课程开发、优势专业锤炼、师资队伍锻造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等内涵建设上,无论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如此。

表1 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占整个中等教育规模的比例表

图1 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占整个中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图

无论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不管是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还是从职业院校的微观层次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都已全面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总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状态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

二、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任何改革都是由矛盾积聚而成,有问题才需要改革。但是改革并不会一帆风顺,总会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职业教育领域亦然。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校企合作松散、办学资源分散、内部衔接不畅和与外部沟通乏力等主要问题。

(一)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有待加强

通过梳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现阶段实施的校企合作具有历史必然性[5]。所以,教育部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其作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从理论上讲,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企业则为职业院校办学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训条件,与职业院校一起审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达到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可以说,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称不上真正的职业教育。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多以人情关系为承载,尚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体制机制。企业大多单纯追逐经济利益,不愿花费精力支持职业教育。即使参与,也是敷衍应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陷入“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和质量的提升。而且,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应有的角色定位,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分配均不明确,这样在宏观架构中就难以保证校企合作顺利实施。可以说,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促使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亟需整合优化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6]。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呈现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和统筹乏力的弊端。省属职业院校在师资、办学经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地市职业院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生源相对稳定。这样,省属职业院校就因生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地方职业院校生源多,却无力进行高质量的教育。这样,由于管理体制的乏力造成区域内各种职业教育力量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严重浪费。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条分割”还造成了教育部门管辖的职业学校和劳动部门管辖的技工院校存在诸多没有理顺的关系,导致二者相互独立,造成同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资源设置重复,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统筹规划,造成各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或者重复、或者空档,教育教学资源难以充分有效利用。如不少学校迫于生源压力,过度依赖市场,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这样既加剧了职业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那些重复设置的专业,因大于市场需求终都被迫缩减和淘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等专业,由于生源急剧萎缩不得不停止招生,就是一个例证。

(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力,与外部沟通不畅

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主体是学校,而学校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组成。长期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中,中等职业教育归职业教育部门管理,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归属于高等教育管理,这种管理上的人为分割造成了中高职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近些年的统计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只是保持在5%左右,中职学生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也很低[7]。这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力的直接表现。其次,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不畅还表现在中高职专业设置紊乱,一来中高职开设的专业无法匹配、难以对接,二来课程的难易程度无法形成有效衔接,要么是内容重复讲授,要么是形成脱节。最后,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乏力。这既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技术和知识层面的原因。在传统文化上,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教育,招生录取也要放在普通本科院校甚至是专科院校之后,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被强行贴上“差生”的标签,不愿被普通高等院校接收学习深造,而且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对接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类型,致使入学在技术层面都难以操作[8]。有鉴于此,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不同层次会议和不同场合都明确提出并强调,要强化中高职的衔接,要拓宽更多的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博士教育层次,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接受更高级别的职业教育。

三、集团化办学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有多种解决途径。实践证明,集团化办学就是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通过集团化办学不仅强化了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整合了零散的职业教育办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所以,教育部不仅委托了相关研究机构继续对集团化办学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将其列为部重点工作之一。

第一,集团化办学可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集团化办学是将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相关机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组织,共同举办职业教育。通过构建区域内校校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之间构建起顺畅的沟通机制。学校依托集团化办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养,使职业教育具有了更强的市场适应力和生命力;同时,还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服务和技术攻关支持,深度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提高企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企业获得了一定的职业教育权利,获取了实在的职业教育利益,使其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具有了组织伦理依据。企业获得了建议专业开设、教材编写、教育教学、实习指导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权利,建立起与其承担责任相对应的权利体系,实现了“权责对等”,有效增强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集团化办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密切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集团化办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完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破解了校企合作的难题。

第二,集团化办学有助于整合多方资源。集团化办学不仅可以密切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不断培植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可以加强职业教育内部诸要素的融合[9]。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集团化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办学模式,它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之上,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整合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发展、灵活开放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僵化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遵循市场运作规律,转变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职能,增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加大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变革管理体制的同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变得更加灵活,形成了多元主导、多元管理、多方合作、多家受益的办学机制。从职业院校微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互补与共享,提高办学效益。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校舍、师资、设备、实习实训等资源的共享,如建立集团的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实训基地等,避免了各校重复建设,从而减少投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集团化的大空间办学形式也为汇集名师、优化教师结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教师可以相互流通,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集团的招生、就业统筹安排,又可以充分发挥各组成单位的优势,形成合力。

第三,集团化办学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尝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今后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10],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关乎全局的基础性重点工作。然而,由于我国传统“重学轻术”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困难重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其实就是理顺职业教育内部的层级关系,实现无缝衔接,并架构与外部其他类型教育沟通的桥梁。集团化办学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工作抓手和突破口。首先,集团化办学一般整合的是同行业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由于以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使中高职分散在两个部门管理,造成二者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混乱和脱节的现象。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后,在集团内部就很容易突破这些问题,使中高职的衔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很方便地为集团内企业人员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既使合作企业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增强其人力资源储备,也使集团内职业院校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继续教育实现沟通与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再次,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过程中,涉及普通高等院校的还较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具有相同行业或专业背景的高校邀请进来加入集团化办学,从而架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渠道,力争使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成沟通和衔接。可以说,通过集团化办学,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已经取得了突破,为体系构建的整体工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1]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 美元[EB/OL].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2-08-15/content_6732466.html.

[2]逄锦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J].财会研究,2010(05):22.

[3]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J].求是,2010(06):34.

[4]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教育与职业,2009(14):5.

[5]聂伟.从职业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必然性[J].职教论坛,2011(15):38.

[6]张少辉,林寿彤.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51.

[7]黄尧.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6.

[8]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兼论职业教育的边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94.

[9]刘凤云,高建宁.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7(04):91.

[10]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职教协调发展——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召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1-05-17)[2012-04-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105/119737.html.

猜你喜欢
集团化职业院校办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