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体会

2013-05-29 08:59王道生
当代医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骨髓白血病粒细胞

王道生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cute Leukemia,AML)是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在骨髓和其它造血组织中任何一类异常原始或幼稚细胞的过度增生,并释放至外周周血液中,造成骨髓中其他细胞生成繁殖受抑和各器官的白血病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贫血、继发感染、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浸润的表现[1]。骨髓象中一种或多种原始及幼稚细胞增高,有细胞质的改变(如核畸形),血象可见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大量的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较快,自然病程仅数月[2]。为了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水平,笔者选取了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30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为20 例,女性为10例;年龄为17~66 岁,平均年龄为(38.2±7.1)岁。其中4 例为M1型患者,8 例为M2型,5 例为M4型,M5型及M6型各6 例,M7型1 例。根据我国关于白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首次治疗都按照DA标准方式进行诱导,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 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诱导化疗 对所有患者实行AME治疗方案:静脉滴注阿糖胞苷(Ara-C),剂量为150 mg/(m2·d),维持10 h以上,根据具体情况使用1 周左右;米托蒽醌(MIT)剂量为3~7 mg/(m2·d),连续使用3~7 d;足叶乙甙(VP-16)剂量为100 mg/(m2·d),连续使用5~7 d。

1.2.2 化疗间歇用药 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抗炎、保肝等辅助治疗。另给予治疗组患者中医治疗,具体方案为党参及黄芪各20 g,旱莲草、茯苓、枸杞、女贞子、当归及补骨脂各15 g,白术12 g。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呕吐症状,则加10 g竹茹及12 g半夏;若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症状,则加15 g焦三仙及6 g砂仁;若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则加20 g仙鹤草。

化疗前及化疗后两周,对患者骨髓象进行检查,以患者血象及骨髓象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化疗时间和剂量。若患者WBC低于1×109/L;则给予G-CSF,若患者PLT不足20×109/L,则输入浓缩血小板;若患者Hb不足60 g/L,则输入浓缩红细胞。

1.3 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关于血液病诊断和疗效评判的相关标准[3],对治疗情况进行评估,患者可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未缓解三类。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χ2检验法检验差异,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中位生存期为(21.2±3.1)个月;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中位生存期为(14.3±2.9)个月。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化疗前后对患者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细胞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表2 化疗前后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对比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新疗法、新药物的发现以及中药的使用,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正规、系统地治疗,可以使大多数白血病患者长期带病生存,甚至痊愈。在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西医一般采用无交叉耐药的二线药物和副作用不同的抗白血病药物,并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而人体由于经受化疗,其综合免疫能力会出血下降,脏器功能严重降低,从而特稿了对于普通化疗药物的耐用性,所以有效控制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提升其疗效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4]。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骨”,具有“生髓”和“藏精”的功能,而血液的生产又和脾脏有密切的关系脾脏,基于“精血同源”的理论,可见血液的生产和脾肾有着紧密的联系。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AME化疗,并使用了米托蒽醌(MIT),该药物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广谱抗肿瘤效果,其能够通过与DNA分子的结合,对DNA及RNA的合成起到一支左右,从而使得细胞死亡;作为一种干扰拓扑异构酶II的广谱抗肿瘤药物,足叶乙甙(VP-16)能够使DNA断裂。而联合使用足叶乙甙(VP-16)、阿糖胞苷(Ara-C)和米托蒽醌(MIT),具有协同效果[5-6]。笔者在化疗间歇期给予治疗组患者黄芪、党参、白术及茯苓等药物,以起到补气养胃、健脾调中的效果,并加当归补血,从而全面调整患者的气血,有效提高了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此外,从化疗前后对患者T细胞亚群改善情况看,治疗组情况也较对照组更好。从而有效证明了上述理论。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1]Nemerovski CW,Ann Arbor.Drug costs and utilization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posaconazole prophylaxis protocol in adult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2010,67(4):295-299.

[2]刘俊军,杜悦欣,袁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77-78.

[3]许毅,陈其文,胡令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白血病中医病机特点和治疗对策[J].中医杂志,2010,51(10):947-949.

[4]陈育生.中医辨证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2):440-442.

[5]耿洁.急性白血病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8):172-173.

[6]曾进龙,王志超,张海良,等.38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2):47-48.

猜你喜欢
骨髓白血病粒细胞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