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霞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的闭塞引起其支配区域为中心的脑血流减少,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引起,治疗以抗凝为主。我院应用藻酸双酯钠治疗40 例脑梗死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整理我院自2007年3月-2008年12月应用藻酸双酯钠治疗4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与同期住院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0 例未使用藻酸双酯钠进行对比分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1],均经CT或MRI证实,发病时间48 h以内,所有病例除外脑出血其他出血倾向性疾病,无严重的肝、肾、肺功能不全。观察组40例,男27 例,女13 例,年龄46~78 岁,平均58 岁;对照组40 例,男29 例,女11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4 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 例,对照组40 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循环等,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PSS注射液0.1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点滴,1 次/d,连用14 d,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1 次/d,连用14 d。应用2 个疗程后,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 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 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详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小板的功能与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血浆GMP-140 主要来源于血小板,不仅参与了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还介导了脑缺血后遗症损害和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脑梗死后组织再灌注产生的大量自由基促使内皮细胞损伤,激活血小板,促使GMP-140 再次导致细胞粘附、聚集,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脑组织损害。而PSS具有抗血小板活化、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 的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PSS是我国首先从海藻中提取的类肝素、酸性多糖类药物,具有降脂、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功能[3]。动物实验证明:PSS可减轻缺血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有抑制细胞凋亡及神经保护作用[4],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PSS能够从抗凝、抗血栓,改善血流变学、钙拮抗、保护神经组织以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对急性脑梗死起治疗作用[5]。因其对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影响,而对外源性凝血途径影响小,不易引起出血,故为安全有效的抗栓药物[6]。
本文中,2 组患者疗效比较与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均显示出PSS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9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散兴忠,任敏,赵俊.藻酸双酯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8):2823-2824.
[4]刘斌,张宇,臧贺川,等.藻酸双酯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5):363-366.
[5]张韶英,陈兴辉.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梗死100 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4):492-493
[6]马丽丽,王兆钺,尹明达.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