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说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反思

2013-05-28 06:43杨兰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杨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应当博采众长,不断发展、丰富。王阳明“致良知”说包含着关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理解与阐释。研究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理论贡献,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致良知” 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Z013)02-0122-04

一、王阳明“致良知”的德育意旨

什么是“致良知”?在王阳明看来是圣贤之道,既是人的“命”,也是人的“道”,是人存在于世的根本道理和终极目标。要解释致良知,王阳明从良知说起。什么是良知?良知可以等同于“良心”或者“对良知的感受”,人们常说的“良知未泯”说的便是第一种情况,是一种人类内心世界的存在状态,不动即为心,就是人的命,动则为内心的延伸与发挥,化为圣贤在世处事的道理,因此良知既是一种天赋,包含了孟子所说的“四心”,但对它的自觉把握又必须借助后天的致知活动。致良知,从命的角度指向存在,作为存在于世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的方式,是根本的存在方式;从道的角度则指向生活世界,归结为主体的自我修养,就是致力于主体自我道德重建,使自己的思想意识达到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的地步。

如何“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赋良知最初不过是一种本然(自在)之知。如果停留于此,则“虽日知而犹不知”。(《大学问》)只有通过后天的致知活动,主体才能自觉地把握之,这种致知工夫,具体即展开于行的过程之中。“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并进之体,不益较然乎?”(《传习录中》)不难看出,王阳明实质上把致良知的过程看作是知与行的合一,而后者的具体内容则表现为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粗知上升为自觉之知。知与行的这种动态转化可以概括为如下公式:知(本然的天赋之知)——行——知(自觉意识到的天赋之知)。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并进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格物以达到天赋良知的过程。

在肯定天赋良知只有通过后天的致知才能达到的同时,王阳明又强调,致知工夫的展开本身必须以良知为前提:“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传习录中》)所谓体察,既是指感知,又是指理性的思维。在王氏看来,若无良知,则感知与思维活动皆无从发生:“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答南元善》,《王阳明全书·卷六》这里的良知,主要即是以“心之条理”为内容的意识结构。概言之,良知虽然一开始并未为主体所自觉把握,但它却作为本然的意识结构而制约着主体的体认、省思,并构成了后者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致知过程是与德性培养相融合的过程。王阳明所说的知,包括一般的道德意识,而他所理解的行,则基本上是道德践履。这样,由行而致知的过程,同时也就表现为通过道德践履而培养德性的过程。总的来说,道德修养上的诚意与认识论意义的格物致知构成了同一致良知过程的两个方面:“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传习录中》)格物而致其知,是指对天赋良知的自觉,诚意则指通过返归至善而成圣。这样,主体自在(仅仅具有成圣的根据)到自为(由诚意而成圣)与主体意识从本然到自觉便统一于“就事上”展开的“著实”工夫。

二、“致良知”与我国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王阳明的“良知即是天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这一思想却显现较大的积极意义,即能够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一点与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主体间性”的取向是相一致的。实际上,“致良知”在很多方面与我国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1 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重要地位,强调人自身修养的重要

王阳明的“致良知”有格物与格人的意味,放在格物,就是要求去探寻世界的道理,君子学器不学道,这是重要的,因为它直接指导我们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与把握。放在格人,则要求把握人的命,依照道去生活,回应“三道”、“四心”的要求。简言之,就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与人心修养。

特别是在“良知”的“致”上面,王阳明强调人自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强调人自身修养是为成人成圣的根本途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从功能的角度把教育的功能做了划分:一种是知识积累,一种是以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即人性的因素。对于前者,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它蕴含着对人的理性的肯定,是一种强调经验理性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人是社会化的存在,个人与社会、知识与道德的平衡构成了“致良知”的内在意蕴。在这两个方面中,王阳明更为强调的是后者,即人自身天赋良知的发现与发挥,王阳明认为知识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行动。良知是人的天性,但它是被遮蔽的东西,它需要长期熏陶和教育。因此,如果不处理好这样两种教育,可能学生最后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蔽了。

在王阳明看来,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社会化人格和精神,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不仅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报告指出了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里明确了我国道德建设的人民性和社会性的原则。

就历史和政策的全局来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上,分为四个方面来建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帮助人们树立主人翁责任感、高度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等等;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教育,教育人们树立高尚的爱情观念,建立和谐的家庭,遵守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准则;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做好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 注重道德主体的实践性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实践品格非常突出的教育理论。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中》)“知行合一”论的核心内容是“知行本体合一”,而“知行合一”论的重点在于强调“行”,知不离行,强调“践履”、“笃行”,在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践履”,以求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王阳明认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强调“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反对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背离,这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道德行为、培养道德行为的做法是一致的。道德行为作为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意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判断人的思想政治品质的高低,并非根据他对思想政治意识、知识了解多少,而是要看他“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实践。

良知说具有道德实践性。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他所讲的道德主体,不仅普遍内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中,也不仅抽象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他所讲的良知还具有实践性的一面,这样就把他的学说推向了现实社会,摆脱了空洞的、抽象的说教。王阳明认为,天赋良知最初不过是一种本然(自在)之知。如果停留于此,则“虽日知而犹不知”。(《大学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应用科学,与很多学科相比,它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很多时候被当做同一概念使用。相对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含义更突出实践性,即要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其中蕴含着教育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但是,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延伸,要以实践作为其经验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它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从资料的分析中引出结论,提出新见解,并反过来验证已有的理论。从整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兼具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概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它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3 重视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身规律,强调因材施教

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师从孔子之处甚多,其中尤以因材施教比较突出。孔子教人,针对性强,说理于实际生活。王阳明将这种方法总结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王阳明全书·卷三》意思是,人的面皮各异,性格参差,觉悟能力和兴趣爱好也有不同,这些都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必须承认的,不能用强。王阳明认为:“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王阳明全书·卷王》医者治病救人,对症下药,治标治本,皆有缘由,如果用强,则疗效甚微。师者同样如是,此为格物与格人同为一理,格物以求理,与格人以求义,乃有分殊;格上等资质之人,与格中等资质之人,有分别,况格下等资质之人,更为不易。

除去资质的差别,王阳明还详细地区分了教育对象的年龄之异、才能之异和禀性之异等,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以不同的内容。首先,他根据学生的年龄之异,把教育分为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把“社学”作为初等教育,把“书院”作为高等教育,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害怕管束的特点,他主张在教学中要注意以游戏的方式、循循善诱的态度进行教育,要爱护儿童天真烂漫的童真,发见儿童懵懂未知的天赋,对他们的教育宜直不宜曲,不能用强,就像园艺造型一样不能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意愿随意压抑儿童的天性。这种尊重教育的规律、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方法和理念,不仅在当时来说是很进步的,即使在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对于成年人,王阳明认为,也同样必须区别情况,分别对待。第一,要根据学生的才能之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说:“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王阳明全书·卷二》在德育首位的前提下,在教育方面要因才而异,“益精其能”。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禀性之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王阳明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阳明全书·卷二》“狂”与“狷”是两种不同的禀性,“狂者”气势猛烈,敢作敢为,这就从勇敢方面去培养他。“狷者”小心拘谨、洁身自好,这就从小心谨慎方面去成就他。从上述因材施教的方法中,人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看菜下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对于教育对象,应该知其长,知其短,在教育活动中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教师既要自己讲,讲自己,发挥自己的理论和知识素质优势,又要为学生讲,讲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三、“致良知”说对我国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1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独立思考的权利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根据,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事实。个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元素,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工具,对人的教育应该围绕人的生活和生命而展开。

当王阳明讲“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胸有万壑而心外无物,一切皆从心而来,由心而得。万心皆从此理,然而心与心之间又有分殊,难以沟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为一重,也是一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为二重,也是二心;看是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为三重,也是三心。于同一个人,也是同一道理,天时四季,人有三秋,有懵懂岁月的见识,有中年时的坚毅,也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晚年觉悟。因此,从心无外物出发,达到“深入心通”的境界,此为匠心独运,个人的思考与践履。这就是所说的:“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乎孔子者乎!”《王阳明全书·卷三》王阳明以“吾心之良知”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非“一心”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王阳明曾经批评他的弟子兼女婿:“。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王阳明全书·卷二》

王阳明的相对主义观念肯定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强调个人践履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王阳明说:“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为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是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王阳明全书·卷二》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是非、善恶、优良与卑劣,实无理论上的具体可操作标准,只有放到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道理的真伪与对错。

2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教育的重要与可贵之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除心中贼”。如何利用“致良知”的方法加强自身修养?王阳明主张通过外部诱导与自我省察两种方式进行。外部诱导即教育,自我省察为无事时静坐省察、有事时事上磨炼两种方法。既然良知是一种‘天赋,然而由于人的心中贼作怪的缘故,未能时时发现自身隐藏的良心,那么就只能借助外界的偶然刺激,比如一个声音、一件突发的事情等,使良心的天赋喷涌而出。然而依靠突发的、偶然的外界刺激,终究是可遇不可求,几率太小,没有普遍性,对于成王成圣的普世理想来说帮助甚微。因此王阳明认为,应当推广教育,使之成为间接性的、主动的“刺激”,帮助人们回复良知。

然而要回复良知,教育始终是外在的、间接的,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主观努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无事时省察”,具体来说,是静坐体悟。在静坐的过程中,息心静虑,安定思绪,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一回忆,分析辨明,总结是非得失,排除杂念,拔去病根。第二,也是致良知的关键,即“笃行”,善存恶去,笃信一性,使省察所积得的思虑与是非知觉,在与外物接触的过程中克服私心杂念的干扰,进一步树立正气,才能使良知真正确立下来。思而行,行而思,这就是强调了自我教育的两个程序、两个步骤,或者两个阶段。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教育,从这个角度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从人自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来说,受教育者本身就是主体,因为外在说教的内化,以及道德本身从他律转化为自律,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自我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和实践范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自我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难以在实践中落实到实处。因为在生活世界领域,思想道德的自我教育会遇到自身特有的矛盾,主要是:(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2)主体自身相对稳定和滞后的思想道德习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3)主体自我的思想道德认知与主流的社会思想道德主旨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决定了自我教育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实践范式。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从思想和实践两个维度,强调利用“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实行渗透原则,主张把普遍的道德律转化为个体的信念、情感、意向等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有效地影响主体的行为。伦理观念渗透于个人的过程,实际上即是普遍的道德规范与主体的情感、意向、信念等相融合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融合,道德才获得了内在力量。这正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一直追求实现的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