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旅游业创新发展:基于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及空间结构等多重视角

2013-05-25 00:27梁滨毛焱邓祖涛刘承良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景点武汉市旅游业

梁滨,毛焱,邓祖涛,3,刘承良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3.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武汉旅游业创新发展:基于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及空间结构等多重视角

梁滨1,2,毛焱2,邓祖涛2,3,刘承良1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3.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与国内18座副省级以上城市相比,武汉市旅游业属于增长率较高,但市场份额较低的“问题市场”,即武汉市在旅游市场竞争力方面,既存在一定的问题,又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环城游憩带空间布局基础上,可将旅游资源整合IEAC理论运用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旅游交通已呈现网络化空间结构,智慧旅游和无景点旅游是武汉市未来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具体形式。

IEAC理论;智慧旅游;无景点旅游

随着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武广高铁、武深高铁、京汉高铁沿线不断输入的游客使武汉由传统的旅游客源地蜕变为旅游目的地。近年武汉各大景区升级、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推陈出新。随着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中央文化区、武汉欢乐谷等项目的推出,2011年武汉市接待游客总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旅游业成为武汉市第四个“千亿元产业”。根据武汉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旅游业将发展成为武汉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武汉将被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城市、中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一直以来,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四个矛盾:有较丰富旅游资源,但缺乏整合开发;有较多旅游产品,但缺乏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少量品牌,但缺乏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有一定空间结构,但缺乏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一、武汉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入境旅游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旅游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入境旅游的变化态势是武汉这样的副省级城市旅游市场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反映。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旅游需求显现,而入境旅游需求量则由入境旅游游客数量(人次)以及国际旅游收入(美元)等指标显现。图1反映了2007—2011年五年时间内武汉市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较2007年增长118.8%。(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图1 武汉市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变化趋势

2010年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和占有率如表1所示。本文借鉴波士顿矩阵法(Boston Matrix),对全国19座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加以定位,以确定武汉旅游发展阶段的相对定位。具体方法是,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角度进行组合来确定坐标定位。其中,市场占有率(a)和市场增长率(b)的表达式如下:

在坐标图上,以纵轴表示旅游市场增长率,横轴表示市场占有率,在纵轴和横轴上分别选取一个适当的数值m、n(根据具体市场特征而定)作为划分坐标象限的界限取值,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到第四象限依次为“明星市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处于高速扩张期,市场份额相对较高)、“问题市场”(增长率较高,但市场份额较低,既存在一定问题又具备发展潜力的市场)、“瘦狗市场”(起步滞后,发展缓慢,市场份额低)和“金牛市场”(拥有高而稳定的市场份额,市场趋于饱和,有待挖掘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以吸引客流)。[1](p77-81)根据19座副省级以上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变动特征,选取市场增长率为20%、市场占有率为1.5%作为划分象限的取值。

表1 2010年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占有率

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波士顿矩阵坐标图。根据分析结果,武汉市与成都市、西安市、宁波市和济南市四座城市一样,同属增长率较高,但市场份额较低的“问题市场”,说明武汉市在旅游市场竞争力方面,既存在一定的问题,又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2 武汉市环城游憩带(ReBAC)拓扑结构

二、环城游憩带(ReBAC)与环核整合椭圆域(IEAC)

(一)武汉市环城游憩带空间布局。

总体来看,武汉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弱凝聚型,说明武汉市旅游资源布局较为分散。从局部来看,城市中心区域旅游资源分布过度集中,易诱发激烈竞争,而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布则过于分散(图2)。

(二)环核整合椭圆域。

环核整合椭圆域(IEAC,Integration Ellipses Around the Core)指发生在以大城市地理区位中心为核心,并以该虚拟核心为圆心的同心椭圆向周边辐射的圈域;是具备游憩设施、场所、公共空间和各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频发圈域相互整合旅游资源所形成的椭圆域。环核整合椭圆域理论是用于研究区域(大城市或城市圈、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的尝试性理论。从杜能环(1826)到Burgess(1923)的同心圆理论,从吴必虎(1999)的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到党宁(2007)对环城游憩带的修正(ReBAC),从农业集约经营到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的集约再到大城市周边游憩资源利用的集约,无不通过圆和同心圆展示了特殊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而整合也是一种集约的表现形式,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就是区域旅游资源的集约开发。从几何学角度而言,在椭圆的最大直径等于圆的直径条件下,圆的大小是固定的,而椭圆的图形却是千变万化的。也就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椭圆比圆具有更佳的区域选择性。运用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则表示椭圆具备更佳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地域选择性。武汉市环核整合椭圆域如图所示(图3)。

图3 IEAC理论在武汉市的运用

三、武汉市旅游交通网络化空间结构

旅游交通主要包括市外交通和市内交通。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从主要的市外交通来看,目前武汉市已初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武汉市地铁运营在全市范围内的拓展以及城际铁路的即将开通,武汉市旅游通达性网络化趋势已日趋明显(图4),武汉市与武汉城市圈以及圈外区域的通达性进一步加强。

图4 武汉市旅游通达性网络化示意图[2](p1214-1217)

四、武汉市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一)智慧旅游。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为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旅游业“二次革命”的影响,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包括武汉市在内的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黄先开、张凌云认为智慧旅游颠覆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模式,它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即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个人移动终端和人工智能五大类技术集成并综合应用于旅游业的服务与管理之中,全面提升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3]张凌云指出智慧旅游的建设目的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游客的个性化定制,尤其针对日渐兴盛的散客市场;第二,为企业提供服务,尤其是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变革为众多中小旅游企业(SMEs)提供服务;第三,实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整合。[4](p3-5)张凌云、黎巎、刘敏认为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关键技术,称为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5](p66-73)

2013年5月18日,华中首条4G公交线路在武汉开通,这标志着武汉市智慧旅游迈上新的台阶。在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武汉市以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TD-LTE为引领,制定了2G、3G、4G、WLAN“四网协同”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覆盖广、服务深、质量高、速率快的精品信息网络。年内天河机场、武汉火车站、市内公交车、地铁、武汉新天地以及市内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等地将全部完成TD-LTE网络升级工作。

武汉是全国主要的科技人才培养地、聚集地,是中国光谷所在地。尖端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水平是保障武汉市智慧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目前,武汉市发展智慧旅游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优势资源。同时,要借鉴外地智慧旅游经验,比如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江苏镇江。此外,北京、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也较早地开展了智慧旅游建设。政府在智慧旅游建设中要积极引导并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

(二)无景点旅游。

“无景点”旅游是与传统的景点旅游相对立的反传统的旅游新形式,由旅游者随意安排自己的旅游行程,是一种注重休闲与体验,追求无拘无束的游历,并不看重景点的旅游方式,是在景区(景点)旅游人满为患而门票价格过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6](p85-86)[7](p72-75)[8](p28-31)随着国内旅游方式越来越多地向自助游、自驾车等散客化方向发展,游客的旅游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景区景点,在一些旅游城市,商业和文化街区、居民社区、产业园区、名牌大学校区等都成为游客的到访之地。[3]无景点旅游的本质特征在于自主体验性,无景点旅游注重的是旅游的自由随性和深度的旅游体验。因此,构建安全的旅游体验环境,加快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与更新,注重旅游者的深度旅游体验是武汉市旅游业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1]梁滨.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空间结构理论分析[J].旅游论坛,2011,(2).

[2]梁滨,毛焱.武汉城市圈轴—辐网络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9,(7).

[3]黄先开,张凌云.智慧引领旅游业转型[N].光明日报,2012-05-31.

[4]张凌云.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公共服务与目的地建设(二)[J].旅游学刊,2012,(2).

[5]张凌云,黎巎,等.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6]董红梅.无景点旅游对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8,(18).

[7]盛学峰,章尚.基于“无景点”旅游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乡镇经济,2009,(7).

[8]伍延基,王计平,等.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J].旅游科学,2008,(8).

责任编辑王京

F592.7

A

1003-8477(2013)12-0075-03

梁滨(1968—),男,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毛焱(1975—),女,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邓祖涛(1969—),男,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刘承良(1979—),男,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050),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011)。

猜你喜欢
景点武汉市旅游业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